院系设置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工程、网络与新媒体、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技术学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五个一工程”建设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为省级“双创”改革试点专业、校级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教师3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1人(其中博士学历教师5人,有7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另有外聘软件工程师、主任记者以及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兼职教师20余人。学院在信息技术与地方文化遗产深度融合、区域文化传播等领域,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基础较为扎实的科研创新团队。
学院下设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广播电视、数字媒体、网络工程等9个教研室。学院实验中心建有“影视与新媒体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计算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5000多平米,共有40多个专业实验(实训)室、4个学生创新工作室,各类实验教学设备2800多台件,总价值2000多万元。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5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创业就业基地,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实训为重点,以实习为延伸,以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为提升”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坚持“以赛促学、实践育人”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近5年来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及学生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和奖励。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1984年设置的化生系;2000年设置为生物系;2006年设置为生命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设置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9年设置为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酿酒工程4个本科专业。近年来,学院已培养毕业生近5000人,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89人。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44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教师15人。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省级“生物、农林、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大学化学与生物课程教学指导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3人;张掖市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卓越奖”获得者1人;入选“祁连人才工程”计划项目人选10人;校级教学技能竞赛获奖30人次。
学院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科学研究反哺教育教学,通过与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联合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让“管理严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现有实验实训空间3000m2左右,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河西走廊生物多样性展览馆)1个,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基地3个;建成葡萄酒中试生产线1条、发酵乳中试生产线1条;有教学仪器设备1199台(件),总价值达2000余万元。
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双创示范专业1个,省级双创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科研平台7个;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教育厅级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5项。教师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纵向科研经费754万元,横向经费400多万元;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与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联合实施“1+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合培养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将学生考研工作作为持续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狠抓学业导师精准帮扶制,形成了师生联动、多点发力、合力形成学生考研工作机制,并取得优异成绩。2025届235名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录取率24.68%。
美术学院
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1941年8月,省立张掖师范学校创办;1958年,张掖师范学校招生首届美术班。1978年,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恢复办学,设置美术等六个师范教育专业。1983年,张掖师专美术系成立。1997年,美术系改制为三年制美术教育专科,设中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美术史论等教研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开办非师范类工艺美术及委培、自考等专、本科班。2001年,河西学院成立。2003年,河西学院美术系招收首届本科生。2007年,美术系增设绘画专业。2010年,河西学院美术学院成立,于2013年增设艺术设计学专业。学院现设有美术与书法、艺术设计学、公共艺术三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578人,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占62.5%,获得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8人。近年,学院教师科研成果显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化学化工学院
河西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始建于1978年,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本科专业,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认定为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甘肃省高水平新工科建设专业,化学、应用化学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为甘肃省一流课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化学基础实验教学团队、物理化学及实验教学团 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科教学(化学)、材料与化工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24年10月,化学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目前已建成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一个,化学实验中心、现代化工实训中心两个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面积8820平方米,千元以上仪器设备1300多台件,其中万元以上大型 仪器140台件,设备总值逾4000万元。自建院以来, 已毕业学生5400余名,涌现出了以国家基础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李灿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河西地区乃至甘肃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河西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始建于1978年,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本科专业,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认定为甘 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甘肃省高水平新工科建设专业,化学、应用化学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为甘肃省一流课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化学基础实验教学团队、物理化学及实验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科教学(化学)、材料与化工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24年10月,化学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目前已建成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一个,化学实验中心、现代化工实训中心两个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面积8820平方米, 千元以上仪器设备1300多台件,其中万元以上大型仪器140台件,设备总值逾4000万元。自建院以来, 已毕业学生5400余名,涌现出了以国家基础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李灿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河西地区乃至甘肃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前身是张掖师专艺术教育教研室,设立于1991年;1999年设张掖师专艺术教育教学部;2000年设张掖师专音乐系,同年招收音乐教育专业专科生;2001年5月,学校升本,原张掖师专更名为河西学院,设河西学院音乐系,2010年设河西学院音乐学院。学校音乐专业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学校83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为甘肃及周边培养输送了千余名音乐艺术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现开设音乐学、音乐表演两个本科专业。音乐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评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音乐表演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2020年获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
学院师资队伍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较强。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5人),外聘主讲教师13人;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原创教学剧目1个,祁连艺术团1个;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及省部级项目5项,甘肃省美育改革与发展项目6项及各类教研项目65项,出版著作、教材及专辑35部(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3篇,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歌曲340篇(首);师生获各级各类奖项260项。在校本科生603人。
学院下设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理论教研室、艺术实践教研室、美育教育教研室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机构;建设祁连艺术团(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河西走廊文艺创作实践基地、云图同创艺术空间)实践实训平台。
学院现有音乐楼1栋,设有教师工作室、学生琴房、音乐厅、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排练室、数码钢琴教室等教学科研实训场地,有立式钢琴、三角钢琴、各类乐器近200余件及各类服装道具等教学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实践需要。
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得到了较好地提升和发展,学院师生将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引领下,为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临床医学院
河西学院临床医学院始于1958年,历经张掖医学院、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重要发展阶段,2014年并入河西学院并成立临床医学院。学院以“好学力行,造就良医”为院训,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荣誉成就: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校级一流专业(2019年)、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19年)。
培养成果:累计培养毕业生1050人,60%扎根基层医疗,20%进入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90%以上。
优秀师资团队:292名教师(87.33%具备“双师型”资质,51.71%副高及以上职称),硕、博士学历80余人;副高级职称师资152人。38个教学团队、9个临床教研室,覆盖全学科教学需求。
一流实践平台:国家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设备投资超2500万元,含虚拟腔镜训练室、模拟手术室等26间实训室。18间智能化OSCE考站,满足执业医师实践考核需求。
优质实习基地:16所三级医院实习基地,分布上海、深圳、新疆及甘肃省内,含1所三甲直属附属医院。
就业情况:高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超90%,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多元发展:40-45%毕业生服务城乡社区,成长为科室骨干。10-15%学生考入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综合医院、医药企业等提供丰富就业机会。
河西学院临床医学院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医学精英。选择这里,即是选择责任、成长与未来!加入我们,成就良医梦想!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有着较为深厚的办学积淀、又充满着活力与开拓精神。多年来,学院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特色、创新和开放发展之路,如今已发展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院。学科专业设置紧扣时代脉搏,涵盖了热门且前景广阔的多个领域。目前,学院开设8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物理学专业还被确定为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能源动力)、校级重点学科3个。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5人,教授、副教授占比80.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5.4%。2人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得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建成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了充沛动力。
教学设施方面,学院依托已有实验室和实训资源,建成了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建筑面积13923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3631台(件),总资产3651.5万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能力提升平台。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与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与二十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经过多年的耕耘与积累,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仅2024年,参加学科竞赛953人次,参与率61.4%;其中获奖467人次,获奖率为49.0%;所获奖项中,国家奖9项,省级奖78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率稳居校内前列,毕业学子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在各自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的育人品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期待与你同启梦想新篇章、合绘蓝图好景来!
文学院
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传统积淀深厚,师资力量较强,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效显著。
学院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讲师7人,助教3人;博士14人,在读博士5人;有甘肃省飞天学者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陇原“四有好老师”荣誉获得者1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4人。
学院现有学科教学(语文)、国际中文教育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学院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为契机,每年遴选优秀本科生赴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
文学院教学、科研总体实力较强。近5年来共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项目1项,完成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6项。学院设有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科研平台7个,在河西方言与民俗、敦煌文献、河西地方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等领域特色鲜明,成果丰硕。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项,出版专著8部,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等省级科研奖励5项。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有胡杨话剧社、陇上一叶文学社等学生社团4个,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话剧表演、“双百”读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美育素养。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强,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前景广阔。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工程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占教职工总数83.33%。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0名,高级职称比例占专任教师42.5%,专任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19人;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理事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土木建筑、水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首批科技特派员4人,张掖市科技特派员9人,河西学院“祁连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张掖市2023-2025年度市拔尖人才2人。就业单位主要是中铁、中建、中核、甘肃省建投集团、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等企事业单位。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和足球运动两个本科专业。足球运动是2024年新设专业,面向全国单独招生,为甘肃省和河西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现有在校生600人。学院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9人,师资队伍爱岗敬业、素质优良。学院教学及训练场馆分布合理、设施齐全,有羽毛球馆、武术体操馆、乒乓球馆、排球馆、篮球馆、健美操馆、田径训练馆及塑胶田径场、投掷场、足球场等,运动场地总面积达9.9万㎡,为体育教育教学、校园足球推广及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育人环境和物质保障。
近年来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甘肃省社科项目2项,地厅级教学、科研项目50余项。1人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甘肃省教学名师,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先后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甘肃省运动会、甘肃省大运会等综合类、单项类体育竞赛中荣获竞赛优胜奖70余项。
学院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主题,秉承优良体育传统和发展创新教学理念,经20余年不懈努力,累计培养体育优秀人才3000多人;依托甘肃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甘肃省青少年足球发展服务中心,发挥服务地方功能,培训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人才1000余人;服务及指导张掖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为河西地区乃至全省体育事业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突出成绩,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数学学院
数学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2023年11月由原数学与统计学院更名为数学学院。学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一级学科数学是省级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学院于2023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研究生。2024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25年开始招生。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37名,研究生15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含在读)1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河西学院教学名师4人;2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河西学院“祁连学者”1人、“祁连学术带头人”3人、“祁连青年骨干教师”4人;有6人被河西学院“祁连人才工程”选聘。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校级教学团队3个,科研团队2个,科研平台2个。近5来,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近200篇,出版教材(教参)6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甘肃省科技厅、教育厅科研项目近20项;主持或参与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1余项。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实验等10门课程获校级一流课程及精品课程。
利用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学院不断加强与复旦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科专业交流。积极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院士、专家来校交流,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近5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甘肃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二等奖6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甘肃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40余项。
50多年来,学院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000余人,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甘肃、新疆等周边省份地方教育、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数学学院秉承学校“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凸显师范、强化大数据”为理念,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地方基础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原张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发展而来,1978年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后,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科专业,200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2013年12月,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改建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为河西学院特色专业,2019年该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学院被评为甘肃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学院获批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25年开始招生。学院现有思政课教师6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在读博士6人,已建成一支充满活力、素质优良、师德高尚、教研兼长、梯次有序的师资队伍。建有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甘肃省高校红西路军研究院等四个省级科研平台,获批甘肃省首批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和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学院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入推进“专题授课+”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依托现有平台积极开展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行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方式,努力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与合作,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立德铸魂育新人,笃学慎思求真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内涵建设。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发端于1999年成立的管理系,2001年开始工商管理全日制本科教育,2007年成立经济管理系,2010年改制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使命,始终秉承“明德尚美,求真笃行”的校训和“经世济民,兴业立人”的院训,坚持为培养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而不懈努力,奋力开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河西大学建设新征程。
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经济学、电子商务、会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经济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课程思政教育示范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是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是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智化新商科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中心由企业管理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智慧电商物流虚拟仿真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组成,其中智慧电商物流VR实验室于2024年获批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单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目前,学院累计培养5000多名毕业生走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许多毕业生在行业和单位本职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近5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教师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讲师8人,教师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96%;校内兼职、外聘教师23人,“双师型”教师12人。80%以上的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教师中3人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获甘肃省“飞天学者”,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2人获甘肃省创新创业导师,3人获张掖市科技拔尖人才,5人获河西学院师德标兵,12人获河西学院创新创业导师,6人获河西学院“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教师”。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获校级、教育厅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经济管理学院坚持学校“做足河西文章,产出特色成果,建强丝路名校”的发展目标,立项研究了一批立足河西地区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与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课题。近10年来,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0多项、学校和各类横向课题70多项,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近20部。多名教师受聘张掖市政府投融资经济顾问和张掖市委生态工业发展咨询专家。学院目前科研机构有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河西学院河西经济发展研究所、河西学院政府与企业绩效评价中心、河西学院河西走廊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成为科研团队建设和对接社会需求的重要平台。
教师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在原教育系的基础上于2010年成立,除承担全校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外,专门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院现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2023年首次招生研究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3名;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三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156人,累计培养毕业生6000余名,现已成为甘肃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力量,为甘肃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结构合理。设有小学教育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室、教师教育教研室、艺术教学教研室、心理学实验室、教育科学研究所、中白高等教育研究所等8个教学科研机构。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9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41人。现有校聘教师3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高级职称32人。多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教学优秀奖等奖励,多名教师被遴选为“祁连学术带头人”和“祁连青年骨干教师”。
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校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学院教师先后完成校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荣获各种奖励90多项,其中教学成果《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
学院现有实验实训场地33间近2000平方米,其中微格教室7间,钢琴教室、声乐教室、绘画教室与舞蹈教室等艺术教学实践训练室11间,个别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宣泄室与心理测评室等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室8间,心理学实验室3间,完全可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护理学院
护理学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先后开设护理学、助产学、养老服务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和护理、助产2个专科专业。其中,护理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学校办学时间最长的专业之一;2020年,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期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7月,成功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25年开始招收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多年来,学院大力实施“党建五大工程”,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曾被确定为全国护理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光华护理基金理事单位,先后送30多名护理专业学生赴英国带薪实习,2023至2024年派遣9名骨干教师赴新西兰访学进修,学院办学实现国际化。护理综合实训中心被评为“甘肃省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教工党支部被确定为全省“标杆支部”,学院集体也先后被授予张掖市“五一劳动奖”、“甘肃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护理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11人;取得硕士学位28人,在读博士3人。近年来,学院借力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计划,先后选派30名教师到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参加课程进修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努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建成甘肃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各1个。现有3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专业课程被确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申报立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54项,主参编教材32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66篇,承担或完成省市校级科研项目25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证书28项。22名教师先后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甘肃省创新创业大赛、西北地区医学院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多种奖项;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和“雾化吸入”最佳单项奖。14名教师先后获得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技术标兵、张掖市优秀教师、河西学院祁连学术带头人、祁连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
目前,护理学院招收本科、专升本、专科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校学生1767人。其中:本科1536人,护理专科231人;护理学本科生930人、护理学专升本227人,助产学本科生165人、助产专升本84人,养老服务管理本科生130人。学院以“双优三文明”竞赛、“天使艺术节”、5.12护士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届次化护理礼仪和技能大赛等为平台,不断营造全员、全人、全过程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育人空间,不断拓展课外以赛促学、强化技能的育人课堂,持续加强“三全育人”格局,开展“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教育。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和省级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4个团体奖和3个最佳单项奖;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获评国家级立项8项、省级21项、校级科技立项17项。护理本科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8%以上。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毕业生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大力推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一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与就业创业。近五年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过关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率一直名列全校第一。学院高度重视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务实合作及就业市场开拓,大力开展了实习带就业工作。先后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陕西、福建、上海、广州、深圳、江苏、浙江等地医院及人力资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联建了一批实习带就业基地,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我院毕业生“政治可靠、为人朴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外国语学院
学院现开设英语、俄语两个本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8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比67%;博士教师16人,高学历教师人数占比23%;专任教师中有国外访学、交流学习者占比33.8%。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21人,其中英语专业学生547人,俄语专业学生74人。现设英语、俄语、翻译与传播、实践实训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等五个教研室,建有语言实验室共10间、翻译实训中心1间,总面积约1300平米,外文资料室原版英文图书近千册。
学院的发展始终紧跟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依托“新文科”理念,构建并实践“英语+教师教育”、“俄语+商务商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近三年来,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厅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重视科研与学术交流工作。已建成河西文化翻译与研究中心、甘肃文艺作品外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2个校级科研平台;已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每年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师生学术视野。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来,英语专业、俄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有30人考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5人申请互换奖学金赴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深造;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近100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
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现设有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园艺、菌物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急需紧缺涉农专业专项招生计划专业;园艺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为传统优势专业,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我校2021年新设本科专业。农业硕士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2023年开始招生,学院现有本科生1093人,研究生45人。
学院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产学研、校企合作为纽带,以“乡村振兴”、“种业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懂两爱”情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7人,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7人,高级工程师、实验师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84.3%;博士3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5.9%。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10人,甘肃省科技特派员 17 人,张掖市科技特派员11人;2人获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获甘肃省专利发明人奖,1人获甘肃省技术发明三等奖,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现有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等12个科研平台。有专业实验室20余个,有菌物基因库、菌物活体组织库、食用菌菌种库等5个保藏库,菌物标本馆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200余万元;有1个教学科研示范园和2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先后与甘肃省农科院、登海种业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设立大北农等3项企业奖助学金,以上办学条件能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
近5年来,学院教学科研成绩显著。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他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6项,地、厅级及横向项目43项,获科研总经费5000余万元,师均科研费达20万元以上。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成果奖共10余项。
学院不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紧扣张掖市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河西绿洲灌区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等研究项目34项,在玉米产量和品质种子特性、品种选育、土壤肥力改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先后在SCI刊物发表论文19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参编教材8部。近年来,学校围绕玉米产业,在省内同等院校中率先育成“河农1号”等5个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100万多亩,牵头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同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它奖项共10余项。研究成果为张掖市制种玉米化肥减量增效、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学院玉米育种团队与张掖市建国作物种质创新育种工作室联合选育出的‘河农1号’,该品种已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在河西地区推广种植30000多亩,填补了我校育种工作的空白。
学院始终把提高学生考研率、考研质量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近3年来,学生考研录取率40%以上。
法学院
河西学院最早培养法学人才起始于1990年原张掖师专设立的建华辅导学院。2003年,在河西学院管理系设立了法学本科专业。2017年10月,河西学院法学院成立,同时,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学院发展、专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学院现有教职工23人,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读博士1人。法学院共有13个教学班级,其中法学8个、社会工作5个,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22人。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实践并重的发展思路,重视教学、科研、实践实训平台建设。现设法学、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法学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实践教研室3个教研室,模拟法庭、法学案例讨论室、社会工作小组实验室、法律诊所等4个实验室,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中西亚国别法研究中心等两个研究机构。学院设有“祁连法学讲堂”,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司法部门和社工机构等行业精英来校进行实务训练;学院与张掖市中级人民法院、张掖市人民检察院、张掖市民政局、张掖鹏程公益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厦门开心社工机构、四川广元希望社工机构等机关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共20多家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基地。“河西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挂靠法学院。
学院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理念,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班级读书会、辩论赛、模拟法庭等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训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平台。学院不断拓展学术交流视野,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研修发展。
法学院始终秉承“博学、深思、明法、笃志”的优良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地方法治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多年来,学院教师在《社科纵横》《法学》《山东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天水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中国宗教》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甘肃社科规划、甘肃省教育厅等多项科研项目。经过多年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河西及周边地区法律和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纵深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和社会服务,在地方立法咨询、风险评估、法治宣讲、法律援助、普法教育、社区矫正、社会公益、民族社会工作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和责任担当,也为法治学校建设贡献了力量。
医学院
医学院前身是建于1952年的酒泉专区人民卫生院卫生人员训练班,1958年9月迁往张掖,改建成立“张掖医学院”,大专层次,县级建制,1959年7月更名为“张掖卫生学校”,中专层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3月,经教育部、甘肃省政府批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河西学院后成立河西学院医学院,设三系一部一附属医院,系部下设15个教研室。
2020年学校机构改革,撤销医学院系部,三办合并,学院管理由三级向二级转变。
学院现有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医学检验技术5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3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613人,其中本科生1732人(含专升本420人),专科生881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现有教职工148人,在编139人,非编9人;其中,正高职称12名,副高职称49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25人;博士14人(含在读2人),硕士69人(含在读4人)。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和学生多次在全国及省级教学比赛和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学院教师主参编教材、教学参考书及专著156部,发表论文739篇(其中SCI、CSCD、北大核心期刊9篇)、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39项。2024年度教师发表或参与论文37篇,其中SCI1篇、北大核心及以上论文2篇;5名教师指导14名学生发表7篇论文。申报教育厅202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8项,立项2项;申报2024年国自然7项,立项1项;申报2024年甘肃省科技厅项目23项,立项3项;申报、立项河西学院校长基金项目8项;申报河西学院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4项;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立项20项。26人次获优秀论文、技能竞赛、创新大赛、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班主任、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生参与河西学院第十四批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34项,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9项,河西学院“挑战杯”竞赛培育项目2项。
医学院占地面积269亩,教学用房5.75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148间,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6479台(件),总价值6482余万元。人体生命科学馆筹建于2016年,2018年建成使用,总建设面积约1200平方米,标本1200件。医学院图书馆1.4万平方米,纸质藏书4万余册。
以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为中心,建立了以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0多家教学实习医院的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群。
学院曾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护理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被甘肃省卫生厅确立为“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和“乡村医生”专科学历培训基地。
医学院党委设教工第一党支部、教工第二党支部、教工第三党支部、教工第四党支部、教工第五党支部5个教工党支部和3个学生党支部。现有党员167人,其中,教职工党员75人,学生党员92人。
欢迎广大学子报考河西学院医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是河西学院首批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现有历史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以及旅游管理、博物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本科生1023人,硕士研究生29人。学院现有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史)、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与河西学院共建中国式现代化行动研究实验基地(河西走廊文旅发展研究)等省级平台,已建成“中国古代史”“中国史”省级教学团队,是河西学院发展最快的教学单位之一。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6人,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13人、助教2人。其中,20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7人),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获甘肃省“师德标兵”,3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2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河西史地、敦煌学、简牍学、河西旅游开发、西北民族研究、丝绸之路研究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点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成果丰硕。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1项、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项、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专项5项,纵向项目课题经费累计超过500万元;出版《河西通史》《汉化与胡化: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等河西研究的标志性成果10部,共有20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和张掖市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成果成功转化18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与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为张掖市和周边地区培训文旅人才超过3000人次,多人担任张掖市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业专家服务团专家和甘州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专家服务团专家。
学院拥有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礼仪室、旅游综合室、旅游软件室等5个标准化旅游实验室,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实验室资产总值430多万元,2015年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学院负责的河西历史文化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日常陈设有河西历史文化和河西民俗两个主题展览,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加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推荐学生积极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求职大赛、行业分析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英语演讲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分别前往张掖市大佛寺、冰沟丹霞景区、临泽县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河西走廊沿线革命纪念馆等地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融入社会能力。大学生“云汉阁”历史传统文化社和大学生世纪行旅游管理协会两个学生社团按时开展换届大会、纳新宣讲会、新生见面会等常规活动,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特色活动。
学院自建院以来,秉承“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校友广泛分布于中学教育、文化旅游等企事业单位,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社会认可度高。
历史学专业众多校友选择在高校、中学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成为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与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友在政府、文旅单位、文化传媒公司等企业中担任管理或策划岗位,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学院高度重视校友联络工作,定期举办校友论坛、校友分享会等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友们积极反哺母校,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助力学院人才培养。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专业设置与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为校友职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同时凝聚校友力量,共同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