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5-06-24 16:24

学校领导


 

   坚持“非营利性”办学属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经四川省教育厅核准,报教育部备案《成都锦城学院章程》明确办学属性为“非营利性”

 

2005年

成都锦城学院创始团队秉承着让广大青年学子“有学上,上好学”的初心,肇建锦城。

2007年

经邹广严同志(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等代表提议,教育部明确民办高校纳入国家奖助学金资助体系,全国民办学校(包括大中小学)学生从此享有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此举惠及千千万万民办学生。

2011年

提出“三个不落下”,绝不让任何一位因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致贫的学生辍学;绝不抛弃每一位有意愿学习的同学,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绝不放弃每一位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竭尽全力帮助其寻找岗位和出路。

2012年

中国电信提出“支持教育,首先支持锦城”,这已成为800余家“锦城合作伙伴”的共同心声。

2021年

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同志评价锦城是“有情怀的人办有情怀的教育”。

2022年

学校获自社会各界的各类捐赠(助)累计突破1亿元。

2024年

办校二十年来,学校所有股东没有从学校拿走一分钱,学校的全部资源都为同学们的成长、

成才、成功服务。

 

 邹广严     创校校长  中共党员  教授  工程师  高级经济师

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四川省人大代表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原副会长

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原会长

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商学院首任院长

北京大学博士生校外导师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原名誉会长

 

 王亚利     校长  党委副书记 中共党员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

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持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库成员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获得者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刘永湘     党委书记  督导专员  中共党员  博士

四川省人民政府派驻成都锦城学院督导专员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

自贡市委原副书记、市长

邛崃市委原常委、副市长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


学校简介

岷江之水,滔滔东来;清水河畔,学府巍巍。

成都锦城学院始建于2005年,其前身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成都锦城学院。

学校地处成都市高新西区,定位于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十九年来守正创新,办学成绩斐然,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社会评价好、综合声誉高”的良好局面。在四川同类院校中最早进入省内“二本”和“一本”招生,录取分数线稳居全省民办高校第一,超过部分公办高校。

在教育部“学信网高校满意度调查”中,锦城学院连续13年位居四川省本科高校前列;在第三方评价排行榜中,锦城学院常年位列同类高校“西部第一”;在中国高教学会发布的2023年“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中,锦城学院跻身全国本科高校前16%,近五年成绩高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前50位。

四川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

四川省地方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

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四川省首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

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先进单位

四川省绿色学校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规模

在校生近33700+人

学院18个

学校占地2100余亩,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近33700+人。设有15个教学院(财务会计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3个特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劳动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学科专业

设有59个本科专业   15个专科专业  100余个专业方向

拥有省内“一本”招生专业     获批省级“双一流”贡嘎计划学科    荣获41项省级一流优质专业荣誉

学校设有59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100余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文、工、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师资队伍

院士领衔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级职称教师:51.71%

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7.96%

双师型教师60.32%

 构建应用型大学特色师资团队

知名学者与业内精英相结合

专兼职相结合

老中青相结合

学校以师德、师风、师才、师能为核心要求,延揽名师、培育优师,组建了一支由知名学者与业内精英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以“双师双能型教师”为特色的师资队伍。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1.7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7.96%。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陈世卿先生领衔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长期在学校任教。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已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者”“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以及四川本科高校教指委和其他各类专家库入选专家60余人,多名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师资队伍中,“有行业证书、行业经历、行业业绩,懂行业前沿”的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60.32%,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

 

教学科研

66 项各类国家级荣誉,1 部国家规划教材,1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 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4 门慕课收录进“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3 门慕课上线国内主流慕课平台,百万 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

 663 项各类省级荣誉,2 个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2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 部省级规划、应用型产教融合品牌教材,8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学会/协会教学成果奖。

24 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30 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9 项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3 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研项目

9项国家级项目,49省部级项目项,523项市厅级项目,234项横向课题,210项校级资助

 学术成果

82篇SCI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125篇国内重要核心论文,312篇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核心论文,3923篇学术论文,77本各类学术著作,39项授权发明专利,417项授权其他专利

 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国家级(A类)

124个一等奖,266个二等奖,448个三等奖

省级(B类)

1065个一等奖,2321个二等奖,4046个三等奖


 教学设施

89个高新技术实验室实训场所, 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全国首个5G高校实验室,中国西部高校首个量子通信实验平台,西南地区首个全流程4K超高清演播室 

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智商科实训中心,物联网与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现代企业管理实训中心

行业前沿水平

大数据实验实训中心,人工智能与大模型(LLM)创新实践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云财会智慧实验中心,现代金融实训中心,融媒体实验中心

 计算机实验群

2000余台台式计算机并配置各类专业软件,满足各类计算机课程教学和科研需求

 经管类实验室群

财务仿真实验室、证券期货外汇实训室、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直播商学院实训室等,满足学生实操需求

 物理与电子实验室群

光学、电学、力学等多领域实验设备与仪器

 智能制造实验群

五轴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智能仓储系统、无人工厂等,可支撑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汽车控制、机器人专业超100余项实验项目

 计科实验室群

大数据实验实训平台、人工智能软硬件平台、智能机器人、网络实验设备、嵌入式实验设备等各类软硬件设备

 艺术实验室群

4K超高清演播室、录音棚、苹果后期编辑实验室,30余间实验室群服务于播音、编导、表演、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及实训

 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室群

西部顶尖、全国前茅:建筑城规实验教学中心、BIM创新教学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验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综合实验管理中心占地4237平方米,配备1820多台套设备,总资产达1730余万元

 高性能服务器群

70余台高性能机架式服务器,满足共享算力、存储、软件以及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服务要求

 外语实验室群

高标准、现代化、特色鲜明:同声传译实训室、跨境电商实训室、沉浸式外语视听训练室、基础语音实验室等

 


图书资源

图书馆馆藏文献306.8万册

312万册图书馆馆藏文献

连续十一年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

与成都市图书馆共建“成都图书馆锦城学院分馆”,学生可共享借阅成都市图书馆318万册纸质图书

共享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及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全库数字资源

学生获奖

进军竞赛大校、强校

100%

学生参赛率

16%

在全国1278所高校中排名

50位

在全国7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

5强

在全国412所民办本科中排名

(数据来源:《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

 “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国奖 16项 (含国家级特等奖 1项),省奖 253项,“优胜杯” 1次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国奖 6项,省奖 236项,蝉联 10届“优秀组织奖”

学校提倡“以赛促学,学赛结合;以赛促教,教赛相长”,“锦城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忙项目、忙创新、忙竞赛,在诸多赛事上屡获佳绩。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中,学生获国奖6项、省奖208项,学校蝉联九届“优秀组织奖”;“挑战杯”“创青春”大赛中,学生获国奖12项(含国家级特等奖1项)、省奖242项,学校捧得“优胜杯”1次;近五年,学生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奖430项、省奖4356项;2023年,学校在“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指数”榜单中跻身全国前16%,近五年成绩高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前50位;在“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艺术类竞赛指数”榜单中位列全国前25%。此外,以锦城学院为专利权人的专利共计402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35项,外观设计专利44项。学生中还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物”“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四川省见义勇为大学生”,四川省、成都市学联主席等优秀学子和团队。

 

周边环境

  • 成都锦城学院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坐落于成都知名企业聚集地高新西区。成都高新西区位于成都市西、三环路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距成都市中心6公里,这里具有上风上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轻松愉快的休闲娱乐氛围、西部硅谷良好优越的社会形象,以及大片区内浓郁学府气息所至。

  • 高新西区的教育配套体系规划成熟、相对完善,片区内规划有多所小学、中学、大学,引入公立、社会力量办学等不同的教学机制,以适应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为高端社会办学力量提供了较好的软环境。中学有提供双语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非公立学校和面向普通市民的公立学校;高等学府包括从最早的四川工业学院(现名为西华大学)起,包括西南交大、成都中医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陆续入驻高新西区生活圈,众多的学府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同时还提高了片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 高新西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打,有成都硅谷的美称,其周边汇聚了大量的如摩托罗拉、英特尔在内的世界知名企业,生活工作环境均为大多数人所向往。随着西高新的逐步成熟,该区域必将成为城西最具潜力的高尚生活中心居住区。

 

通讯地址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