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校简介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5 15:14

学校领导

 


学校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47年的大连医学院,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整体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并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76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以医学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重点高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由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和珠海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582亩,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图书资源总量346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下设29个教学院系、5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建校以来,学校群英荟萃、专家云集,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生理学家吴襄教授、外科学家陈荣殿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120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8人。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中国科协人才托举计划2人,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共62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专家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6人,省管专家(Ⅰ类)7人,省管专家(Ⅱ类)37人,二级教授30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6个。

现有本科专业34个,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法学7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一流专业占比76.47%。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7年有效期,是目前我省高校医学专业认证以来的最好成绩,护理学专业认证获6年有效期,口腔医学专业高质量通过认证,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2018年以来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贵州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20年开设南山班,全力推进以“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综合改革”为引领的全类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高质量开展全科医学人才培养,2020年在全国定向医学生培养10周年工作会议上主旨发言(全国仅4所高校),2021年作为全国唯一典型高校在教育部“办实事 见实效”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成为贵州的标杆和全国的示范典型。2022年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97项,占全省立项总数的10.19%;2022年至2023年8月,学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6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70项,优秀奖35项;省部级一等奖145项,二等奖283项,三等奖445项,优秀奖37项,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同时拥有全省医学院校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硕士点,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药理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6个,贵州省重点学科10个。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大健康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Ⅰ类学科群,临床医学和药学是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5个大幅实现增比进位,其中,2个学科排名贵州第一。2020年学校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87位。在2020—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均入围前50%。近年来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学校现有国家级生物样本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获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果”奖1项;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39项,其中,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114篇。

各附属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8个,省级重点学科2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5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4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住培专业基地53个(含国家级重点专业基地3个)。省级医疗控制中心11个,省级专科培训基地14个。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教育,与遵义市、珠海市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珠海金湾医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2023年获批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资格,推进协同育人;与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共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中国智慧教育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立遵义教育与卫生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加入“红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能力水平。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服务于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教学科研、社会管理等各行各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共派出70余名干部赴正安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选派4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扶贫,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遵医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校积极承担和参与了贵州、湖北和广东等省内外疫情防控工作,多人获国家级、省级抗疫先进表彰,为抗疫斗争做出积极贡献。

立足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发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立足“一体两翼六中心”的战略布局,深化内涵建设,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


周边环境

通讯地址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校园1号路(新蒲校区)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金海岸(珠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