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4-02 10:11

院系设置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械电子工程8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8个专科专业。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育师资团队,58%的教师具有硕博以上,49%的教师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含企业高级工程师)。学院在校内有41个实验、实训室,与省内外的28家知名企业合作,与华为、360、西门子等共建8个产(行)业学院,与360、科大讯飞、新大陆、锐捷、讯方、达内等企业共建5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专业核心课程12门;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8个;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20人次;合作开展教改研究和课题和科学研究7项;学院以深度校企合作为抓手,推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科技链、产业链深度跨界融合。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下设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5个本科专业,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5个专科专业。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育师资团队,16.82%的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86.92%的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海外留学背景教师参与实战教学。教学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13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6项,出版教材9本、专著7本,在全国公开发表论文68篇,其中在全国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学院在校内有5个实验、实训室,与省级校园创业平台、京东、碧桂园集团、万达集团、阿里巴巴、苏宁等多家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产业学院和实验实训基地。学院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以“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为契机,全力打造学院品牌活动,通过专业竞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取得2020年获第十届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本科组)国赛三等奖(专科组),国赛一等奖、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得大智慧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国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连续三年蝉联省级市场营销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一等奖等。近3年来,学院应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8%,已有多名优秀毕业生签约阿联酋航空、喜达屋、万达、京东、苏宁、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还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 

 

建筑与设计学院

建筑与设计学院现有学生4222人,专任教师129人,兼职教师53人。师资队伍副高以上职称占比53%,硕博学历占比48%,双师型教师占比32%。

学院一直秉承“应用型、地方性、数字化”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发展特色为导向,打造“校企协同、三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土木工程和工程造价四大主体专业,适应行业动态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化教育为辅的办学主体,形成“学历教育与升学教育有机结合”、“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两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服务于云南及西南地区基础建设项目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下设:艺术设计系、土木工程系、工程造价系。包括四个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九个专科专业: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道路与桥梁技术、建筑消防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

学院现有专业图书9.1万册,拥有中文期刊36种,外文期14种;实训室3685平米,投资2200余万元,拥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BIM实验室、翠羽银丝非遗工作室等33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学院还有CNC、激光雕刻、3D打印设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设备、Wacom数位屏、实物投影、无人机测绘航拍等先进教学设备。除此之外,学院还与Adobe、金螳螂、云南建投、华昆工程、苏交科、成都优客、云南电视台、褐石广告、博思堂等100余家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的需要。连年各专业就业率平均98%以上。学生获得国际认证及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达到100%。

近三年,学院现有省级一流专业 个,校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课程4门,师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意大利 A'Design Award 国际设计大奖银奖2项、铜奖1项、铁奖2项,全省各高校排名第一。“教育部57项学科竞赛” ,全国三创大赛、互联网+大赛、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等众多大赛国家级省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1000余项。其中“翠羽银丝”民族民间工艺衍生设计,“云南十八怪”插画设计,已经获取国家专利。“翠羽银丝”曾作为东航的国宾礼赠予缅甸国务资政和老挝元首。完成省级纵向课题50余项,横向课题30项,教师发表论文共273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0篇,专著30余部、教材40余部、获得专利100余项。

 

大健康学院

大健康学院下设护理学、助产学2个本科专业,护理学1个专科专业,其中护理学本科专业综合排名全省第四,助产学专业综合排名全省第三,连续多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超过98%。学院采用外引内培的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院校师资,近年来内培研究生14人,博士4人,临床医学外籍教师1人。现有教师团队129人其中90%以上的教师来自临床一线,专职教师硕博以上学历35人,占比53.85 %;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人数52人。学院在校内有基础医学实验室、临床护理技能中心、护理实验室、护理虚拟仿真实验室、osce考站等25间实训室,占地面积3800余平米,总设备投入超过800余万,能够满足人体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护理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产科等多学科的校内实践教学。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及省内外多家医院形成合作关系,开拓云南省、上海、北京、广州等实践基地42个,其中包括2所教学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结合大健康产业需求与省内外健康管理企业、康养机构开展医教协同班、卓越班等。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下设文学系和英语系,包括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和3个专科专业(中文、法律事务、空中乘务),现有在校生3000余人。学院2023年获评为云南省第五批“一流党建”示范组织,建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校级科研团队2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学院现有专任教师和外聘专家教师223位,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比65%,硕士学历及以上人数占比92%,高职称教师授课比例达100%。聘请了云南省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省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文学学科组组长和勇教授与中国教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用学学会理事、云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评审专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彭庆华教授担任我院学术院长。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云南省哲社项目2项;主持教育厅课题8项;主持其它各级纵向课题18项(学生课题5项);获批语言类教学改革课题12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金课等9门;5门课程立项教育部产学研智慧教材编写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2篇;学报论文10篇、CPCI论文5篇;出版教材12本、专著5本。

       学院立足学校高质量办学要求,对标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相关专业,与对标院校建立了多渠道、强专业的合作。学院配备了语音实验实训室2间、普通话实训室3间、新闻采编实训室1间、有声实验室1间、文献资料室1间、书写技能实训室2间、航空大厅实训室1间。与云南报业集团、云南广播电视台、嵩明县教体局、宜良县教体局、嵩明融媒体中心、昆三中、大理市黄冈中学、昆明师专附小、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昆明智泉翻译公司、缅甸云华师范学院等40余家海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学校、翻译公司、航空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马来西亚泰莱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10余所境外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在学术合作、生师互访、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野草文学奖大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外研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比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000余项。学院教师获外教社杯、外研社、高教社等主办的教学比赛省级奖励20余项、国家级奖励15项。如“教学之星”大赛“理解当代中国组”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英语专业组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等;外研社演讲大赛省级一等奖

 

教育学院

教育学下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个本科专业,学前教育、社会体育2个专科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的优势专业,2021年起与哈佛大学合作共建一流专业,2022年起本科师范生可参加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育师资团队,专兼职教师289人,其中教授职称23人,副教授职称78人,行业内高级职称93人,教师队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7.3%。在教学成果方面,获省级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获教育部第十二届应用型课程建设说课大赛三等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奖、云南省高校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及名师团队项目等荣誉。学院目前建有省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4家,省外(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实践就业基地100余家;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82个(含49间小琴房),总面积14730.72㎡。学院是云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前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成立有婴幼儿托育与照护研究中心;学院体育系是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围棋协会第一批全国围棋师资培训试点单位;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支教活动,加入云南省青基会组织的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活动公益支教活动,前往会泽县开展“一村一幼同心圆”支教项目。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比赛获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共600余项,其中包括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国家级才艺大赛奖2项、全国啦啦操竞赛第一名2项、各类体育赛项获奖60余项等。历年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82.75%,贫困学生就业帮扶落实率100%。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2.73%、100%。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四史等选择性必修课程。承担着全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与建设等工作,统一管理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在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学院特殊政策支持,学院基于OBE理念培养优秀教师,着力打造集教学、科研和比赛为一体化的优秀教学团体,现有专任教师121人,其中专职教师99人,兼职教师22人,专任教师中硕博研究生以上学历110人,占比为90.9%。强大的师资队伍齐心共建,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为西南边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立足云南,培养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职业精神、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边缘计算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高校边缘计算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于2019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开始筹建,属于云南省第七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工程研究中心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包括边缘计算数据中心机房、科大讯飞AIUI智能语音开发平台、ROS机器人及智能驾驶路边单元实验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云南阜外医院无人机急救资源包空投项目实验平台、智慧校园数字孪生实验平台等。中心软硬件仪器设备总价值600多万元,建成了人工智能GPU算力、IBM大型服务器CPU算力、云计算IDC数据中心、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电路开发设备和自动驾驶座舱等。

主要研究方向

1、围绕工业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研究基于边缘计算的通用技术平台,通过开发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IA (Industry Automation)融合的新型系统,打造新质生产力;

2、研究边缘数字孪生技术、边缘区块链技术、边缘人工智能技术等,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和应用,就近提供实时化和安全化的边缘智能服务;

3、研究分布式中间件实时通信技术、TSN (Time-Sensitive Networking)、 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基于算网融合体系下的容器云与微服务技术,打造基于IEC61499的AI-Event-Driven新一代智能工程标准。


云南省高校餐厨废弃物分散处理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高校餐厨废弃物分散处理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于2021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开始筹建,一期建设周期为2021年至2024年,建设项目由云南工商学院主导,并联合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共同建设,一期建设经费投入约120万元,实验室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

优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工程研究中心人才队伍

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人,职称结构为: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6人,其中12人为硕上以上学历。科研队伍人才研究领域涵盖机械、电气、控制、工业设计、能源和环境等多个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方向为:餐厨废弃物处理工艺、环保设备、工业设备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等国家紧缺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

(1)工程研究中心近期科研成果

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省级科研课题4项,承接企业科研横向课题2项;获得(含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实用性性和外观专利64项;公开发表论文17篇,其中EI收录5篇;获得国家版权保护中心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出版学术专著1项。

(2)工程研究中心育人成果

工程研究中线下设大学创新实践基地,近年来,创新基地内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3项;获得校级科研资助项目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考取硕士研究生7人;在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赛事上获得国家一等奖12项,其他奖项110余项。


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与华为、360、科大讯飞、锐捷共建行业学院、协同育人,获得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2项,2019--2024连续六年获得“华为优秀ICT学院”,并在2022年升格为“华为卓越ICT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审计学专业于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云南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1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3位云南省会计领军人才,审计学教学团队凭借其卓越的教学成果荣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此外,拥有云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面的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拥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审计大数据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审计客服中心、共享函证中心和工程审计实验室等5个实验平台,仪器设备现总值已达1085万元。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云南工商学院授予国家统一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凡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均由我校颁发,云南工商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师资力量

学校聚焦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以教授、副教授、博士为核心的高职称、高学历专任教师团队,学校92%的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一南将军、意大利设计大师卡梅隆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洪新华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纷纷来校授课,还有多位华为、360等具有丰富一线实战经验的专家共同组成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博士6人,硕士166人,教授19人,副教授60人,讲师53人,教授、副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教师获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3项,省级课题10余项,出版教材、著作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大健康学院:

现有教师团队126人,其中硕博及以上人数33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人数47人,双师型教师90%以上。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院拥有专职教师186人,包括1名全国会计行业领军人才,2名云南省会计领军人才,6名正高级,57名副高级,60余名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

建筑与设计学院:

教授、副教授42任,正高级、副高级62人,博士、硕士91人,省级纵向课题50余项,横向课题30项,教师发表论文共2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0篇,专著30余部、教材40余部、获得专利100余项。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9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3749人,专任教师176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49%。学院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41间,校外实训基地30余个,2个省级工程训练中心。

文法学院:

现有专任教师和外聘专家教师223位,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145人,硕士学历及以上人数205人,高职称教师授课比例达100%。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云南省哲社项目2项;主持教育厅课题8项;主持其它各级纵向课题18项(学生课题5项);获批语言类教学改革课题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2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副教授10余人。博士、硕士80余人,获批厅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5项,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校级科研项目60余项。在云南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等出版教材、著作20余部,在《科学与生活》《科协论坛》《创造》等发表论文200余篇。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学生总人数2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