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1、教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2、心理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3、文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4、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5、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6、政法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7、外国语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8、音乐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9、美术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0、商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1、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2、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3、化学化工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4、生命科学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5、体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6、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7、地理与环境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8、城市建设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9、传播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20、国际教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21、软件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22、财政金融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23、初等教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24、免费师范生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 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289)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创办于1940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罗廷光和邱椿等曾在此任教。全国院系调整后,撤系设教育学教研室。1980年恢复教育系并于1981年招生。1996年撤系设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组建教育学院。2008年10月,心理学科从教育学院分出,同时成立新的教育学院。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教育管理系、学前与特殊教育系。拥有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国家督学1人,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人,江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江西省政协常委1人,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2人。
自1980年恢复建系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7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4个,即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迄今共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拥有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基础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育领导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还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教育学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和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各专业已授予硕士学位500余人。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管理方向2000年开始招生,已毕业300余人。
在科研方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0余项,省级课题10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它期刊发表500余篇;60余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伦理学》等转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20余部,其它出版社出版30余部;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4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一等奖10余项,二、三等奖40余项。
我们将不懈追求、潜心发展,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地方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院较早设立的本科专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作为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旨在为培养优秀的教育领导者、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引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从事学生生涯引领与教育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优良素质。
※ 学前教育(本科)
本专业为“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掌握优良学前教育技能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包括学前教育行政机关和托幼机构的管理者、幼儿园教师、幼教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人员。
※ 小学教育(本科)
本专业实行主辅修(1+1)制,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
※ 特殊教育(本科)
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主要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心理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889)
心理学院于2007年4月开始筹建,并于2008年9月正式成立。学院现有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学校最早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四级办学力量的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的办学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系。2008年以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和教育学院原心理学科为基础成立心理学院。历经70多年的跌宕起伏和艰苦探求,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秉持“静思笃行、持中秉正”之校训,坚守“质量立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文化铸院、和谐荣院”之理念,薪火相传、励精图治、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心理学科不断发展前行。尤其是近10多年来,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
学院把心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立足高起点,瞄准世界心理学研究前沿,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群策群力、奋发图强,积淀了厚实学术底蕴,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品牌,部分研究领域已进入全国及国际领先行列。心理学科被学校确立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被江西省教育厅确立为省重点学科,心理学专业被确立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戴海琦教授领衔的“心理统计与测量”、胡竹菁教授领衔的“推理心理”等专业方向在国内及国际具有重要影响;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心理学探新》在国内及国际心理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院于1990年开始招收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0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2009年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2011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00余人、硕士生及博士生200余人。
学院2014年组建了脑与认知、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与经济心理五个学术团队。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行政教辅人员13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教授职称8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4.8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9.19%(含在读博士)。学院有博士生导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江西省教学团队2个。
学院拥有近1000平方米的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实验中心,居全国同行前列。实验中心由包括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理反馈实验室等6个以科研为主的心理学实验室和10个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拥有近200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中心有中外心理学图书近5万册。
学院近年来在研项目共计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中组部、教育部、卫生部、人事部、国家汉办等部委委托项目9项,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省教育规划、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多项;在全国一类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心理测量》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唯一);《心理学》课程被评为2014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胡竹菁编著的《心理统计学》和戴海琦等编写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被列为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学院被评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重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心理统计与测量研究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工作(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项目);作为主成员单位参与“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协同创新项目(省级2011协同创新项目)。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测量学方向硕士合作办学项目。依托心理统计与测量团队组建了学校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所,为全省基础教育进行质量监测评估。
学院挂靠单位有:两个江西省一级学会即江西省心理学会、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四个学校直属机构即心理研究所、心理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心理学探新》编辑部;一个院级研究中心即心理统计与测量研究开发中心。
学院十分注重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狠抓学科建设、凝炼品牌专业,提升教学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学院的其它建设也成绩斐然。在党建方面,先后获 “江西师范大学党建示范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统战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江西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江西省高校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在学生工作方面,先后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进步学院”和“资助工作先进学院”等荣誉称号;在综合治理和民主管理方面,先后获校“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基础心理学教研室和心理统计测量研究开发中心被学校授予“工人先锋号”。(数据截止2015年3月)
※心理学专业介绍(071101)
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咨询与辅导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及能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人事选拔、考核和培训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科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资源。
※应用心理学专业介绍(071102)
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强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文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291)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创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经历了从国立中正大学文学系,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到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发展历程。胡先骕、王易、姚明达、肖涤非、胡守仁、余心乐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学院现已经发展成为江西省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宽口径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文科院系。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学院设有文艺理论、写作、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8个教研室。
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优良的教学与科研传统,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2005年“文艺学”获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叙事学研究中心);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语文学科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5门(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这些荣誉和发展平台的获得奠定了我院在全省同类院系中的领先位置。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傅修延、赖大仁、颜敏、陶水平、刘松来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7人,专任教师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已达43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人、省政府津贴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赖大仁);江西省“赣鄱555英才”人选者3人(傅修延、赖大仁、颜敏);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骨干教师2人;博士生导师8人(赖大仁、傅修延、陶水平、颜敏、刘松来、李小军、詹艾斌、李舜臣)。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教材8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和省级教改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近30项。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1038人,研究生400余人,其中博士生研究生25人,留学生50余人。2014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62人、公务员30人、教师100余人,就业率居全省同类专业前列。
学院办有面向基础语文教育并在语文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刊物《读写月报》;拥有较丰富的图书资料,藏书达12.5万余册,有现刊和报纸140余种;建有服务学生技能训练的语音实验室和微格教室。
※ 汉语言文学(本科)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拥有较宽的人文视野和较强的继续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读写能力突出,掌握基础教育相关理论和教学技能,且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及未来的语文教育骨干、专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文学欣赏、文学概论、美学、写作理论与训练、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逻辑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文艺心理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Access数据库技术、创新创业教育、语文阅读学、汉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民间文学、秘书学概论、网络文学概论等。
毕业生能胜任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能胜任各行业部门(如党政机关、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各层次的语言文字及相关工作;能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良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2003年新设的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已形成比较成熟有效的培养路径。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文化交流与推广等方面能力的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汉英表达交流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学有所长且人格健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写作理论与训练、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英语听说训练、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大学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计算机文化基础、Access数据库技术、创新创业教育、中华文化推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西方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汉语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汉语史、文化研究、笔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语写作、汉字学等。
毕业生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能从事基础教育相关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等部门的文秘与管理工作;能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比较优良生源。
4、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304)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创建于1941年,曾有著名学者姚名达、吴士栋、谷霁光、黄今言等在此任教,至今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和学术传承。学院现有历史学(师范类)、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和旅游管理学4个专业或系别。现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与发展创新研究方向博士点,现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术学位硕士点,同时,具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以及旅游管理(MTA)、学科教学(历史)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区振兴研究院”,并设有“南方古村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和“欧美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江西省历史学会也挂靠本学科。历史学科是江西省高水平学科、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省级示范性硕士点。中国近代史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拥有江西省金牌讲解班试点基地。文化产业管理系设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基地。
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5人,讲师13人,助教1人。其中37人具有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1人,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1人,赣鄱“555”人才工程专家2人。其中有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访问学者,也有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知名主讲人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连续三年获得校内最高荣誉“十佳大学生”,代表学校赴英国、美国访问学习。历史学师范生参加全国师范生基本技能竞赛、金牌讲解班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等佳绩。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现建有北京、上海及江西片区的校外基地,为同学提供广阔的实习场所。学院拥有一支校园精品导游队,承担校内外亲朋来宾导游讲解任务,导游风采大赛和校园十佳歌手赛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学院也有服务社会的党员服务站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践行大学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重任。红土地支教和国培计划为师范生提供了深入一线的锻炼平台,使他们的学习能与社会无缝对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图书资料室现有各类专业图书资料共165000余册,其中英、俄、日等外文图书1500余册,外文期刊32种,线装古籍2430余册,期刊合订本4766册,建国前后报纸合订本11种1796册。有《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电子版》、《清实录》、《二十五史》等光电子资料。学院设有江西省内高校唯一的文物陈列室供教研使用,也建有江西地方文献资料室。
近五年来,学科出版论文近500篇、专著30余部,省部级奖励21项。目前,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9项,省社科和高校人文基地项目70余项。
学院现有本科生98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学生就业前景广阔,近五年来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曾多次获得全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自建立以来已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大都成为省内外教育系统的骨干教师、旅游行业、星级酒店和会展行业的骨干、文博系统的主要负责人,有的成为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也有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优秀校友。
※历史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较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基础厚实、知识面较宽广、综合素质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家或省直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编辑、宣传等方面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历史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工作职业素质,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历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操作技术,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3、熟悉历史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历史专业的实践工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5、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培养方向:本专业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西地方史、专门史先后被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主要培养方向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
办学条件:历史学科是江西省高水平学科、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拥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区振兴研究院”,并设有“南方古村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和“欧美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江西省历史学会也挂靠本学院,中国近代史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已积累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有江西师大附中、南大附中、实验中学等一批省内重点中学实习基地,红土地支教和国培计划为师范生提供了深入一线的锻炼平台,使他们的学习能与社会无缝对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课程:通识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课”、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课: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概论、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专业主干课:中国古代史I、中国古代史II、中国近现代史I、中国近现代史II、世界古代史I、世界古代史II、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学科教学论•历史、教师发展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实训等;另外还有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民族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等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4年,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文化产业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良好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一线实践工作,又能在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从事经营、管理、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文化贸易、文化经纪和文化咨询方面的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新兴专业,市场广阔,前景较好。在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正当其时。学院初步在文化旅游产业、民俗产业、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方向形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要求:1、掌握扎实的世界文化素养,深谙中国文化内涵;2、洞悉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能做一些基本的研究;3、了解文化产业各个门类方向,凝练自己的重点方向;4、能独立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实施一些文化项目规划;5、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文化经纪方面的实践活动。6、熟悉国际文化交易规则,通晓文化贸易和文化咨询方面的流程。
培养方向:从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依托本校多学科优势,本专业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和企业文化管理两个方向。
主要课程:通识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市场学中国文化专题、世界文化专题、文化艺术概论高等数学(经管类)、 文化经济学、 文化传播学、 企业文化学 、文化项目策划学、 管理学概论、文化投资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另外还有文化史史、文化地理学、文化市场学、文化资源学、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专业外语等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为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学
培养目标: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毕业生主要面向旅游会展高端管理部门、大型酒店饭店和知名旅行社行业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旅游规划一线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实践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1、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2、具有运用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能力;3、熟悉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4、了解中外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方向:从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依托本校多学科优势,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与导游、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其中外语导游方向要求学生主要掌握旅游和导游的基本理论和一定的导游技巧,具有较强的外语口译、会话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导游服务和管理方面主要问题的基本能力,本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取得本科院校毕业文凭和国家认定的导游人员资格,能在旅游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能胜任导游宣传、节目主持、旅行社事务和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
办学条件:本专业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已积累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江西及周边省份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所属“旅游开发研究中心”,为旅游规划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专业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图书音像资料,拥有旅行社,配备了电脑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模拟客房,模拟导游实训室,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为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课”、旅游管理学、经济学、大学数学(经管类)、统计学、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原理、旅游安全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导游业务、酒店餐饮实习、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文物与博物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良好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基础好,能系统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强,能独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复合型、宽基础的博物馆学及相近学科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文博专门机构、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考古部门及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培养方向:本专业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高质量的考古与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具有扎实的文科基础知识和深厚的文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文物研究和管理的能力,能胜任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整理研究;各类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陈列展示、保护修复等专业工作;能在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文化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及行政管理、文物鉴定与研究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深造的基本条件。
主要课程: 大通识类课程: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课”、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基础亠课: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外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等;专业主干课: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基础、文物学基础理论、文物遗产管理与法规、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等;另外还有江西考古、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字画、中国钱币学、中国古代文化史、陶瓷工艺史等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4年,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5、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512)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江西师范大学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点的依托单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经过历代学人的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原江西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2003年7月,马列部和思政部合并组建江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2004年底,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和原政法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同时,设立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为正处级建制,与新组建的政法学院合署办公。2011年3月,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
学院下设本科教学办公室、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博士后流动站、行政办公室、资料室等管理机构。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系、思想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形势与政策教育系等等教学机构,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任务。江西省“社会发展与治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德育基地“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师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西师大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江西师大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等省、校科研机构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1人。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省级重点项目24项,一般项目118项;重大横向项目15项。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被鉴定为“优秀”。出版专著30余部。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3项,二、三等奖30余项。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领域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江西高校“重中之重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据《2007-2008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报告》,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排名第23位。在2008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第18位。现有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120余人,博士研究生18人。
学院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5门校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自然辩证法》。8项教学成果奖,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媒体技术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应用研究”获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校级一等奖。《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获教育部“精彩一课”奖。
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省级以上课题100余项,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鉴定为“优秀”等级。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教育部高校人文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20多项。学院先后主办和承办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中国政治学会年会、江西发展论坛、第三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 全国省属师范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第19届年会、第17次中韩伦理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
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受到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10余家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学院先后获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先进单位”、“ 全省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 全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于1960年,是江西师范大学的传统专业之一,江西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创办以来,本专业形成了“学风浓厚、基础扎实、思想活跃、纪律严明、素质优良”的专业作风,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目前,本专业是学校师资力量最强的专业之一,9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同时也是学科建设最齐全的专业,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
本专业毕业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觉的法纪观念,系统地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热爱劳动,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了解本专业主要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沿,掌握本专业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从事调查、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胜任中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所授主要课程:马列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逻辑学、法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原理、欧洲哲学史、伦理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学政治课教学法等。
6、政法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517)
政法学院源于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设立的文法学院,此后几经改名。2004年12月,学校合并政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组建了新政法学院。经过近70年的发展,学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履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五大学科门类和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6个一级学科,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院。
学院下设法学系、哲学与社会学系和公共管理系。学院现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3个专业硕士方向、5个本科专业(其中1个省级品牌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法学研究所、社会保障与管理研究中心、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还设有司达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继续教育培训部等社会服务机构。
学院现有在编教师56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占50.%;博士(含在读)27人,占54%,硕士(含在读)15人,占30%;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近五年,全院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以上256篇(含CSSCI 174篇);科研获奖33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学院图书资料室使用面积近500 ㎡,拥有图书资料40000余册,报刊资料(含过刊)323种,电子图书资料100余种。学院装备有先进的公共管理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设有学生科研研发中心,在全省各地建立了一批高水准的实习基地。学院的学生工作与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续9年被学校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学院”,近五年学生集体获省级以上奖励7次,学生个人(含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9人次;学院学生党支部2009年和2011年均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法学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
本专业毕业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自觉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掌握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中外法制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法律知识及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有健全的体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从事政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宣传、教育和实务工作。
※行政管理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行政学原理、现代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市政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行政监察学、公共财政学、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管理心理学、中国行政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
本专业毕业生能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学科的方法;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哲学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古典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形式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概论、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原著导读、现代中国哲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概论等。
本专业毕业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了解哲学界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重大的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社会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社会统计学、现代管理学、高等数学(经管类)Ⅰ、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公共财政学、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险学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
本专业毕业生能系统掌握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社会工作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学、小组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概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工作行政、社会问题概论、人口社会学、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
本专业毕业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7、外国语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326)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系国立中正大学外语系,创办1946年。解放后, 先后更名为南昌大学外语系(1949—1953年)、江西师范学院外语系(1953—1983年)和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85—1993年),1994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研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爱尔兰文化研究中心、中澳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
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0名,其中专任教师12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42人,讲师73人,另外学院还聘请了外籍教师8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25人(含在读),占专任教师人数的20%,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占90%,在海外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员有15人,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
外国语学院是江西省最早拥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现代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二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和跨文化研究等方向)、教育硕士(英语教育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接受同等学力者申请硕士学位。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江西省的重点学科,其英语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在2007年国家教育部英语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学院的英语专业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五星级专业(重点优势专业),排名居于全国大学专业的前5%。
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成果和教学业绩硕果累累。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4项,省级科研课题70余项,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译著2部、教材5套。近五年来在“江西省高等学校‘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中,学院有4位教师获特等奖,3位教师获一等奖;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上,学院有两位教师获二等奖,充分展示了学院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
外国语学院是江西省外语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截止到2015年3月,外国语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59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0人,在职教育硕士155人。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大胆进行各项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学院英语专业2013年被批准为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09年《综合英语》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我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在省内一直名列前茅,英语专业四级和日语专业四级的通过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的通过率也稳定在70%以上。 学院十分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届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在全省举办的各种口语、演讲、辩论和翻译大赛中均名列前茅。尤其是2002年学院00级学生李佳玉同学获得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第二名;2004年02级学生艾黎莎获“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并获 “最受观众欢迎选手奖”,2015年12级学生李雅雯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个人大学组特等奖和团体组特等奖。由于历届毕业生专业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因而他们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学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我院学子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外国语学院办公大楼坐落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名达楼一区,总共面积近6,000平方米。学院为教授人均配备独立办公室和科研设施。学院拥有外语自主学习实验中心、同声传译室、录音棚、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 “咖啡屋”英语活动室等优质教学设施。为适应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实施了教学资源信息化工程,于2004年10月正式创建独立教学与科研网站(http://flc.jxnu.edu.cn/ ),成为外国语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教学科研工作交流的平台。学院资料室藏有专业学术书籍40,000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以及近5,000盘教学录音、录像资料。
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科建设及教学工作的需要,分期分批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派往国内外重点大学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及学者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形成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良好学术氛围。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也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来学院为师生讲学授课。近两年邀请了优秀校友、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邹科博士,苏州大学汪榕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王馥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许余龙、束定芳教授,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等来学院讲学。
外国语学院在省内高校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在全省外语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抓住机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外国语学院热忱欢迎海内外有志于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加盟,热烈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
※ 英语教育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教育、科研、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军事、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研究、翻译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外贸、外事、旅游、经贸及其他涉外部门的翻译及管理工作,并能胜任大中专院校及中学的英语教学工作。
※ 日语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化功底及较广泛的日本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日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独立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外贸、外事、旅游、经贸及其他涉外部门的翻译及管理工作,并能胜任大中专院校及中学的日语教学工作。
※翻译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英汉语言基础扎实,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广博、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和英汉口笔译实践能力强,能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外贸、外事、旅游、经贸及其他涉外部门的翻译及管理工作。
8、音乐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176、88507339)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1947年8月,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系之一;是江西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全、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条件最优越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江西省音乐教育研究的中心。1998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方向研究生;“音乐学”2000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2002年评为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2006、2011年分别被确定为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2009年新增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2011年“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分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文化艺术与传播”获批二级博士点。硕士研究生涵盖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教学、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15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是我省硕士研究生最早及类型最全的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唯一培养单位。 2015年被授予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类),2016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联盟牵头学科。
学院现有:
1.“文化艺术与传播”博士点;
2.“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学科教学(音乐)” 、“音乐(MFA)”两个专业硕士点 ;
4.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方向)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1人、博士学位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音乐学科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现有8个系(音乐学系、作曲指挥系、管弦系、钢琴系、声乐系、舞蹈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戏剧表演系)、4个部(本科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艺术实践部、公共音乐教学部)、8个艺术演出团队(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舞蹈团、戏剧表演团、键盘乐团、瓷乐团、合唱团、轻音乐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音乐表演教学与实践、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与民族音乐、舞蹈、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文学与表演等方面成绩显著。
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挂靠我院。我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自2006年起承担了八次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足迹遍及江西省近百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中学,受到广泛好评。瓷乐团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红歌会”、“中国俄语年”、中央电视台“音乐专题”及出访国外的交流演出,多位教师参加国际音乐节的演出。瓷乐团、舞蹈团参加了2009年中央电视台“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的演出;主创的大型风俗民情组歌“赣鄱谣”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我院合唱团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第八届、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央电视台“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等,均获得优秀成绩;戏剧表演团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的演出及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成绩斐然。在江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本学院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项;2010年江西省首届普通高校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我院学生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基本功比赛中,团体成绩名列全国前十名,参赛全部选手(三人)均获个人全能奖,并荣获个人单项奖一项;同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院舞蹈《朝气蓬勃》荣获专业组全国一等奖;声乐小组唱《那一片红》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专业组)二等奖;13、14年我院教师和学生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一等奖,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三等奖,江西省高校首届微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江西省大学生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创编一等奖,第五届江西艺术节(省声乐比赛、省钢琴比赛)摘取了各项目的一等奖;2014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各项目一等奖,2015年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一等奖等。
※音乐学(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音乐教育学、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作曲理论、钢琴、器乐、声乐、合唱与指挥、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史、二十世纪音乐等。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及较广博的艺术知识与素养,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在掌握多项音乐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单项冒尖技能。同时具有掌握一定的专业史论知识和音乐鉴赏力,具备从事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工作的专业素质和组织能力。
就业方向:可从事大、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学、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能从事电台、电视台、出版部门的编辑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群众文艺工作。
※音乐表演(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钢琴基础、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指挥、合唱、作曲理论、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及较广博的艺术知识与素养,并掌握音乐表演专业中某项专门技能,有较高演(唱)奏及合作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社会文艺团体、文化事业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群众文化部门从事表演、艺术指导、教学、管理等工作。
※舞蹈学(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古典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间舞、现代舞基本训练、舞蹈创编、舞蹈素质、舞蹈表演、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民间舞文化等。
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舞蹈教育、表演人才,使受教育者掌握较强的技能,学习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就业方向:可从事大、中、小学生,幼儿舞蹈教育和业余舞蹈教育的普及工作,以及在大、中等普通院校、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馆、企、事业单位的团委或工会从事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等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播音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表演技巧、播音创作基础、电视节目主持艺术、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主持人节目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录像及制作基础、电视节目策划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全方位综合掌握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策划、制作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广播电视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可从事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表演团队、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节目创意、采编制作、表演导演等工作,活在国家宣传管理部门、机关企事及学校等单位从事宣传、策划、公关、教学、科研等工作。
※表演(戏剧影视方向)(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表演创作、台词、声乐、形体、影视表演、剧目排演、导演基础、影视舞台化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史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较高文学艺术修养和较强鉴赏能力,掌握戏剧影视表演与创作的基本理论,集表演、编剧、导演等实践技能于一身,能在各级宣传机构、文化部门、影视公司、艺术剧院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舞台与影视表演与导演、影视剧本编创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可从事表演团队、电影电视剧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传媒机构从事表演、导演、主持、节目创意、采编制作等工作,或在国家宣传管理部门、机关企事及学校等单位从事宣传、策划、公关、教学、科研等工作。
9、美术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622、88120626)
美术学院创办于1951年,作为江西美术教育的摇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60余年的办学经验,有着优良的美术教育传统。现有本科艺术学门类六个专业(即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五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美术学和设计学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美术学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每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著名书法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学院有教职工100余人,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名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博士1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全国美术家协会成员14人;历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大多数是我院教师或校友担任,现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人。多名教师在历届全国美展中获佳绩,入选作品45件,其中铜奖作品2件;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学院取得10件作品入选、其中2件作品进京(优秀作品)的优异成绩,名列江西省各高校首位。先后2人中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全国师范院校唯一)。学院教师团队先后设计了国庆60周年首都群众游行江西彩车、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江西省奥运彩车、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体育系列图标、江西省“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LOGO)”等优秀作品,获得业界一致好评。
学院有教学大楼3万平方米,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4项,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1项;江西省10个专业艺术委员会挂靠学院。学院有江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即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特色专业)。
学院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600余人,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得佳绩,譬如2015届美术学(油画方向)本科学生冯靖壹同学,大学期间多件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且在201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朝圣敦煌”展览中获得优秀奖(最高奖)并被收藏;该生本科毕业就被聘为辽宁省鞍山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0级研究生龙友就读期间,先后在全国“兰亭书法奖”、“黄庭坚奖”和“瘗鹤铭奖”等书法大赛中获奖。在201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中,学院21位同学的19件作品入选,其中2件作品获优秀奖(最高奖)。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是江西省高等院校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品牌。
专业及选修方向
1、美术学类有美术学专业(包括:美术学、国画、油画、雕塑等专业方向)
2、设计学类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3、戏剧与影视学类有动画专业(包括:动画、动漫插画专业方向)
※ 美术学(本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绘画创作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绘画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绘画创作、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同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专业方向为油画、国画、雕塑、美术学。
油画系是江西省油画教学和创作的重要阵地。2004年,马志明老师的作品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2009年、2013年蔡鸣、封治国老师的作品分别选入“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项目,令学术界瞩目,为我校争得荣誉。
国画系师资力量雄厚,江西省的国画界权威人士大都出自我院国画系。在老前辈的传帮带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优良的美术教育传统。一大批来自专业美院的博士和硕士在该系任教,他们在省内外的专业展览中屡获大奖。2015年,贺炜炜博士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专业奖(兰亭奖)上荣获佳作奖二等奖,这是本届兰亭奖江西省获得的唯一等级奖,也是历届兰亭奖江西省获得的最高奖。2009年,中国画课程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现有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方向。
雕塑系继承了我国师范类雕塑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具有我国美术学院的现实主义教学优良传统。经过教师们长期的实践摸索,创立了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教学规模,通过东西方古典雕塑技法及现代雕塑材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理性与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对雕塑艺术的空间、结构、材质等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使学生获得较高艺术价值雕塑作品的能力,同时,雕塑系教师们紧跟教育形势,不断改革,不断进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不少高级专业人才。
美术学(美术教育系)是江西师大美术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具有非常丰富的师范生培养经验,多年以来为全国各地输送了许多优秀的美术教师。学生培养在掌握好教育理论课的同时坚持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二学年中全面学习绘画、书法、设计等各中小学教学所需专业课程,三、四学年则分水彩和版画两个方向进行专门的专业学习。任课教师在历届全国美展和其他重大国家级展览中均有作品获奖或入选。
美术史论系教师主要由博士组成,他们大都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院校的史论专业。教师在明清艺术史与社会史、书法史、书画鉴藏史、近现代美术思潮、图像学研究等领域学有专长,已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目前已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与译著。该系教师主要承担全院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 设计学类(本科)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专业需求的艺术设计师、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在设计单位、文化领域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者。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江西省本科教学品牌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审美能力。主要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结合课堂教学与市场实践,以平面视觉设计为主线,拓展到空间和媒体设计,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为江西省内首开的环境设计专业,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质量,均居于江西省同类专业前列。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教育为支撑的教学层次和多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突出的专业优势与鲜明的办学特色。环境艺术设计系下辖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教研室,教学组织以景观设计学专业为基础,两个专业方向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和支持,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结构。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省内极具特色的服装与服饰专业,设有成衣工艺实训室、立体裁剪与纸样制作实训室、服装CAD实训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材料和缝制工艺研究室。该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能适应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该专业长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已培养出了数百名具有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已有十几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各项服装设计比赛荣获多项大奖。
产品设计专业是在原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基础上,扩展为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融展示设计、室内设计为一体的课程模式。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注重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与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产品、展示、室内的形态、空间等要素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市场分析、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绘制效果图、绘制工程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书写设计报告书等整套设计流程,初步具备设计的能力。
※ 动画(本科)
动画专业系全国第一批电脑美术本科类系科。现设有动画设计和动漫插画两个专业方向。本专业为高等院校、电视台、动画公司和设计公司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网络艺术设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编导和漫画、插画创意设计及数字媒体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
10、商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350)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创建于1995年。学院秉承“创新、务实、超越”的院训,求真务实,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
学院办学门类涵盖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现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以及MBA专业学位授权专业。
本科教育设有工商管理(含创业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专业。另外,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开设了国际工商管理、国际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精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项目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其中,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研究方法论为省级精品优质课程。
学院办学规模位居学校前列。现有在校统招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继续教育在校生400余人。学院始终把人才质量作为办学的中心,努力为社会培养富有胆识、勇于创新、基础厚实、能力突出、素养全面、道德高尚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近年来,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全国、全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屡获大奖。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与联想集团、中国联通、深圳腾讯公司等知名企业多有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评价良好。
学院师资力量厚实。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博士17人,硕士29人,硕士生导师20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骨干教师2人,校级“十佳老师”和“教学名师”各1人。另外,学院聘有4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为学术型或实践型客座教授。
学院办学机构健全,基础条件良好。设有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电子商务系、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共5个系,设有创业教育中心和MBA教育中心2个教学中心、2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图书资料室。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学院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
学院是江西省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重镇。设有江西省区域创新与创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是江西省计算机用户协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全国首批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验区试点牵头单位。
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互动和社会服务。设有经济管理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开展企业高管培训与企业咨询服务。
学院致力于办学国际化。与台湾中正大学管理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每学期遴选10名本科学生到对方学校交换学习。与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建立了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本科四年级即可进入项目攻读德国名校硕士学位。
※ 工商管理(本科)
本专业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柔性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综合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髙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师资雄厚,强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教学改革与管理,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部门联系广泛。
创业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旨在满足社会对创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该方向招收有较强创业意愿的学生、有企业家庭背景的学生;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通过创业管理专业课程和创业模拟、创业实习等专门训练,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综合素质、掌握创业理论和技巧的专门人才。该方向毕业的学生可成为社会急需的企业创业者,创业咨询、创业投资、创业企业的管理者,科技园、工业园、中小企业管理经营管理者,以及各类学校的创业教师。
※ 国际工商管理(本科)
本专业注重现代商学素质培养和英语特色教育,以“英语+专业”的创新模式,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具备全球化视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课程内容包括英语、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以及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一些专业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本专业师资力量强,熟悉国际事务规则。毕业生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适合国际市场人才需求,是外资(合资)企业及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各类工商企业急需的人才。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本专业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资质认证。建立了柔性的课程体系;注重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本专业师资雄厚,任课教师均具博士学位,90%以上的教师具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经验。毕业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精湛,职业精神良好,是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
※市场营销(本科)
本专业所承载的是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市场经济和企业活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包括以奠定学科基础为目标的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营销学、市场调查和消费者行为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培养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营销渠道、品牌管理、网络营销、营销模拟实践和销售学等专业应用课程和以丰富知识结构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心理学等任选课程。
在本科教学与人才素质培养中,本专业努力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和动态性”的营销动态思维能力,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体系,以及市场营销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市场营销理论应用能力。厚实的师资力量和突出的科研能力与实战经验为培养高质量营销人才提供了保证;毕业生深受各类工商企业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列全校前茅。
※国际市场营销(本科)
本专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英语+专业”为教学模式,突出现代市场营销专业素质培养和英语特色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卓越英语能力和市场营销学科知识,具备全球化视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掌握国际市场的营销理论、营销策划和营销管理知识技能,能够从事国际市场的营销实战和教学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市场营销人才。
课程内容包括英语、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营销管理、国际消费行为、国际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渠道管理等体现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以及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有些专业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本专业师资力量强,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毕业生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适合国际市场人才需求,是外资(合资)企业及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各类工商企业急需的人才。
※ 电子商务(本科)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电子商务综合技能的,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商业、贸易、营销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化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在本科层次设有电子商务、信息化创业、物流管理三个方向,在硕士研究生层次设有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创业、电子商务与物流工程方向。信息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属国内首创。
本专业采取就业工作前移的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突出“技术+商务+能力”的特色。同时,厚实的电子商务科研成果,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创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在国内具有领先性,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是社会热门专业之一,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列全校前茅,深受各类用人单位好评。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本专业培养能系统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熟悉中国的外贸政策法规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状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就业门路广,适应性强。本专业不仅适合于进出口企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或管理工作,还适合于国家经贸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管理、策划、研究分析工作。
本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首先,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它要求学生能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再次,它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和较强的商务谈判能力、市场开拓和策划能力、跨国沟通协调能力。
11、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361)
学院肇始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理学院数学系,1996年更名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系、信息系、计算科学系、数学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实验中心和《中学数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学院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经济统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其中数学一级硕士点涵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决策学(自主设置)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学为江西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学科,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江西省“十二五”示范型硕士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在2015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是江西省同类专业中办学历史最悠久,整体实力最强的专业。
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0人,博士5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9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实施者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入选者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实验中心下设教学研究与数学建模等三个实验室,拥有三个多媒体教室,250多台微机,总面积740余平米。学院教学科研资料丰富,资料室拥有中外文专业书籍 26万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 334 种,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1400余人,各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遍布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培养了各类毕业生,许多已成长为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各行各业的骨干。
近五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8项,江西省教育厅项目34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6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以及省科技进步奖。
学院办学定位为“以数学为主,融信息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目前正在为继续保持学院在省内同类学科专业中的龙头核心地位,并力争跻身于国内同类学科专业的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院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学院学风良好,本科生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好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拔尖和中坚力量人才,如,在江西省内所有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中,有近70%都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五个本科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全省同类专业唯一)、江西省特色建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江西省品牌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定位是:面向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所急需的“人格优、知识厚、能力强”的未来拔尖数学专门人才和卓越中学数学教师。
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整体提升与个性发展。2015年,学院还将在做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同时,将在数学与应用专业中选拔产生“数学英才实验班”和“卓越中学教师实验班”,按分类分层培养的要求实现培养目标。同时还将启动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实现“2+2”联合培养方案,即在国内国外各学习两年,同时获取两校的本科毕业证书。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学院将在数学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统计专业中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坚实打好“数学引领科学”的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的潜能,以“基础好,用得上,有潜力”的人才目标为抓手,积极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实变函数、复变函数、近世代数、概率统计、数学教学论、数学实验。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素质,掌握数学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人格优、知识厚、能力强”的数学专业人才和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并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理方程、物理学、离散数学、运筹与优化、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值计算方法、数学模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数学、信息科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胜任再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适合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和开发工作;从事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工作;也可从事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信息资源组织及管理、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受到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诊断、管理与维护及评价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适合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信息机构和教育部门,从事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诊断、维护与评价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统计学(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学、会计学、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运筹学、金融数学、统计软件、风险管理、运营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需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统计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与统计分析能力,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就业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以及扎实的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较宽的知识面,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并结合具体问题解释结果;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统计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原理、经济预测与决策、国民经济核算、财务会计、西方经济学、经济统计计量模型、金融统计、企业经济统计学、抽样技术、非寿险统计、多元统计分析。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注重统计学、数学、经济学交叉融合,培养中突出经济管理部门中统计计量分析的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统计学及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现代经济学基础,掌握较为系统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并具备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能在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和数量经济分析工作中发挥特长,能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与分析、数据管理与咨询、数量建模与预测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和实际管理工作,或能在相关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拥有宏观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统计人才。
就业方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必要的经济理论基础以及扎实的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掌握现代经济理论、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有较宽的知识面,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具备对经济问题作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以及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胜任政府部门的经济规划与管理、政策研究部门和金融机构等的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够担当公司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管理职务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2、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联系电话:88120379李老师)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源于1942年中正大学师范专修科的理化组,1946年设为物理科,2000年更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历经70余年风雨,已发展成集物理、通信、电子、光电信息为一体的师范和非师范并举的理工科学院。
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为江西省特色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通信工程为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为教育部新批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拥有“纳米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光学工程”两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和光学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物理学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现有“江西省院士工作站”、“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省微纳材料与传感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微纳材料与传感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和“南昌市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各一个。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近百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在读博士8人,“双聘”院士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首批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人,“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4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3人,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江西省高等院校骨干教师4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栋六层共1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教学大楼,价值3000余万元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有3个科研型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图书资料中心,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各层次学习的需要。
※ 物理学(本科)
物理学专业源自1942年8月成立的中正大学师范专修科理化组,是我校创办最早的系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该专业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博士32人。其中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
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现代物理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的能够胜任物理教学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已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物理学先后于 1986 年和 1993 年获得“理论物理”和“光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为省内最早。现有“纳米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和“光学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物理学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 通信工程(本科)
通信工程专业创办于1994年10月,开创了省内先河。现有专任老师18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其中2人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教师队伍中有10位博士,5位硕士,3位在读博士。
该专业拥有光纤通信实验室、综合通信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等数十个专业实验室,以培养能在电子与计算机通信方面从事设计、开发的“综合性、技术性、应用性”人才为宗旨,现已形成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光通信网络与器件、智能终端开发应用技术、无线通信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办于2000年,现有专任教师20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其中2人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
该专业被批准为江西省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该专业拥有以单片机、物联网、传感技术、Android、ARM与FPGA等为核心的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为本科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该专业致力于培养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的工程技术人才,现已形成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与片上系统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并于2011年获得了信号检测与处理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16年新设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教育部光电信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作委员1人。以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顾刚教授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已在光电工程、微纳功能器件与传感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该专业现有电子类基础实验室和光电专业实验室,以及“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微纳材料与传感工程实验室”以及 “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先进传感器件与系统集成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教学科研平台,为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拥有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实践基地,为培养本科生的实训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专业注重拓宽学科基础,坚持理工交叉,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科学实践,适应市场导向,发展学生个性。坚持将学科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理念,设置“光电创新实践”及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加科研等科学实践环节。目前设置两个特色鲜明、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方向: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与传输。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
13、化学化工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380)
化学化工学院始创于1940年10月的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是学校最早的院系之一。2000年03月更名为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2002年05月更名为化学学院;2004年07月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
学院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化学人的不断努力,培桃育李,英才辈出,艰苦创业,硕果累累,已培养了近万名各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大部分都已成为大学、中专和中学的教学、科研骨干,有的还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本科生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化学师资和化学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和办学道路。力争把我院办成国内有特色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化学、应用化学,2个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应用化学,4门省级精品(优质)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育示范中心,1 个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充满活力,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在编在岗教职工总人数102人,专任教师76人, 其中教授20人(二级教授6人),副教授38人,博士64人。在这支队伍中涌现了各类优秀人员: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江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5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3人,江西省“井冈学者”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9人,江西省劳动模范、“5.1”劳动奖章、“5.4”青年奖章共4人,江西省骨干教师9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
近年来,学院构建了良好的学科发展平台,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2个二级学科工科硕士点,化学工程、学科教学(化学)、科学教育三个专业硕士点;拥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4门省级精品(优质)课程。
学院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西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平台,3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示范培育基地,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重点项目2项, 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973”预研项目2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5项,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课题百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3亿元。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 ChemSusChem., Chem. Commun.,J. Mater. Chem.,Chem. Eur. J., Green Chem.,Biosens. Bioelectron.,Org. Lett.,Inorg. Chem.,J. Org. Chem.,Anal. Chem. J. Phys.Chem. B ,Macromolecules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 9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出版教材5 部。学院有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建立了三个大型实验、生产基地,年产值超亿元,成为江西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和旗帜。
※ 化学(本科)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及其相关实验课程,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及其相关实验课程。
培养目标:掌握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熟练的基本计算技能和查阅化学文献、数据处理、绘制图表、制作简易仪器、教具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就业方向:可胜任中等学校、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的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工矿企业从事化学合成、天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检验等,以及在环保、公安消防、制药和食品等部门从事有关技术和管理工作。
※ 应用化学(本科)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基础、药物化学、化工制图、精细无机合成、精细有机合成、香料与化妆品等课程及其相关实验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能、检测、制备及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化工生产原理,化学工艺、化工设计及绘图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查阅化学文献以及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从事化工产品生产、设计、研究和开发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可胜任化学工业、生物化工、环保化工等部门及科研院所有关化学、化工工程技术的研发,以及中专、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可在制药、食品、地矿、轻纺、商检、公安、消防、经贸及农林等领域从事相应的工作。。
※ 材料化学(本科)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结构分析、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材料合成化学等课程及其相关实验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查阅材料科学文献以及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材料化学、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冶金制药、农林环保,以及航空航天、军工领域从事材料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也可在中等学校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等工作。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化工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其相应的基础实验,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过程设备机械设计基础。
就业方向:面向科研机构、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等。
14、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394)
生命科学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由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国际著名学者、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博士创建。目前,学院现有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12个二级学科),学科教育(生物)、生物工程等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建设有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等3个科学研究机构和江西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专门建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与工艺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本科教学实验室。
学院教师目前承担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近10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递增。近些年,学院取得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科技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多项,共出版专著、教材10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近100篇。
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7人,讲师8人。专任教师中具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在读博士生3人,具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为100%,现有江西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名师1人。
学院一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室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学院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一直在全校保持名列,学生继续深造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各大研究所、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高, 2003年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了江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2004年获得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最佳创意奖、全国铜奖。200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三等奖。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交叉创新二等奖,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4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2项、江西省金奖2项。
※ 生物科学(本科)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方法,达到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受到生物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技能训练,同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工作,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和未来的学科教育专家的能力。
※ 生物技术(本科)
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体系。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技能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教学或科研,以及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 生物工程(本科)
本专业培养扎实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在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内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本专业具有基础面宽、应用性强、理、工交叉与渗透的专业特点,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具备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能力。
15、体育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72665)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始创于1936年的国立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历经国立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江西体育学院、江西师范学院体育系和江西师范大学体育系等历史沿革,是国内办学历史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系)。
学院现设有五系一部一所: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系、体育表演系、公共体育部、体育科研所,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与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表演五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600余人,函授生近200人。学院是全省唯一拥有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和体育学科教育硕士、高校硕士与体育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涵盖学术型、应用型、全日制、在职等四个方面,现有在校各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成果较显著,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教师队伍中教授19人,副教授60人,硕士生导师4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的人数超过50%,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含在读)的超过10%,拥有江西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公开主编出版论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共发表论文380余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含子课题)9项,国家体育总局各类课题20余项,有近百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一、二、三等奖。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为宗旨,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并在探索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几年先后涌现出了杨文军、金紫薇、高优、吴玉兰、李荣祥、欧阳鲲鹏、劳义、倪振华、敖金平、寿旻超等50多位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办学以来,学院已面向全国输送万名毕业生,成为江西省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实践及科学研究中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的国立江西体育师范专科班,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办学历史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专业。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0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
(二)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三)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础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要求。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方向介绍 :开设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主项提高方向。
课程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通识和专业两个模块,并按修习要求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五个类别。其中,体育学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基础、球类基础、体操基础、武术基础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师资结构:在师资方面,除了与体育学院其它专业实现师资力量共享之外,另有专任教师29名,其中教授9名,博士8名。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学历为本科,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从事大、中专院校、中学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工作,又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体育俱乐部从事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 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本科)
江西师范大学自2001年设立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15年的摸索,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素质,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拥有较为突出的运动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同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行业经营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培养要求:(一)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具有独立思考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体育相关问题;
(三)熟练掌握至少二项休闲、健身运动技能;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 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指导、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市场营销和体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和计算机一级的要求;
(五)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方向介绍:本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论基础,又有较高的休闲、健身运动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社团、酒店康体部、社区服务中心、大型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运动健身与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同时也可以在体育类企业中担任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传统的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删除了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社会需求程度较强的课程。具体体现在:
(一)公共必修:该类课程主要是由学校统一设定。
(二)专业主干:该类课程是社会体育主要的核心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等。
(三)选修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主要开设社会需求较高、普及面较广的项目,如轮滑、有氧健身操、动感单车、台球等。
(四)实践环节:在实践方面,社会体育专业紧密联系市场,与南昌市的许多家健身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既可以把实习单位作为锻炼、提升的舞台,也可以毕业后回实习单位工作。
师资结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完全能满足教学、管理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大部分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下,年富力强,冲劲十足;从学历结构看,博士3人,硕士3人,学士3人,学历层次搭配合理;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5人,讲师4人,从科研成果看,获得国家级立项2项、完成和在研省部级课题十几项。
就业前景:从就业前景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趋势较好,可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到各级中小学任教,也可以到各体育健身俱乐部担任教练,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在学校办学方面,虽然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江西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将进一步立足江西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瞄准社会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力争以“专业对口、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而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打造社会体育专业声誉、专业品牌,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
江西师范大学自2004年设立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培养了奥运冠军杨文军、金紫薇、亚运冠军劳义等优秀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摸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培养思路和专业特点,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专业定位:运动训练专业是教育学科门类下的以培养应用型体育训练人才为主,并能从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工作指导等方面能力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基层体育专业训练实践和学校业余训练实践的需要,注重人才在科学训练能力、人文素养和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专项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体育教学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多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专业。
2.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独立辨别并获取知识信息,计算机和外语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够能胜任基层训练工作的需要,能够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独立进行科研活动。
5.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6.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和技能。
专业方向:运动训练专业标准学制4年,学生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招考项目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划船、体操等。入校后学习以体育基础理论和运动专业理论为理论核心,以运动专项训练为实践核心,不断提高竞技和专业能力为宗旨,培养既能胜任教练员岗位又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师岗位为目标。
课程设置:按本专业特点将体育学原理、运动生理学、运动竞赛学、运动损伤为运动训练专业理论主干课,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基础、球类基础为运动训练学生专业实践主干课,所设计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从拓宽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的。
师资结构:本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具备老、中、青梯队特征;博士、硕士、学士构建了学历特征,其中博士两人,硕士四人;具有教授职称三人。本专业教师队伍在竞赛和科研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形成了田径、足球、篮球、跆拳道等优势项目,构建了教学与训练、竞赛、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特点。
※ 体育表演专业(本科)
江西师范大学自2008年设立体育表演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8年的摸索,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体育艺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体育艺术、编导、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1、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热爱体育艺术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
3、基本掌握艺术表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系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4、熟悉我国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体育艺术领域的发展动态。
5、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能力和表演能力;具有运动训练指导、运动竞赛组织、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6、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方向介绍:本专业培养集体育与艺术于一体、表演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培养,具备教学、训练、科研、创编、策划及管理能力,毕业后能够在高、中等院校、社区、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机关团体等部门从事表演、舞蹈的教学与训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具备继续深造的潜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社会对体育艺术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了传统的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增加了表演专业课程。具体体现在:
(一)公共必修:该类课程主要是由学校统一设定。
(二)专业主干:该类课程是体育艺术主要的核心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等。
(三)选修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主要开设表演相关度高,专业相关性强,社会需求较大的项目,如瑜伽、运动营养、舞蹈创编、大众健美操等。
(四)实践环节:在实践方面,体育艺术专业紧密联系学校和企业,与南昌市的许多所学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既可以把实习单位作为锻炼、提升的舞台,也可以毕业后回实习单位工作。
师资结构:体育艺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完全能满足教学、管理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大部分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下,年富力强,冲劲十足;从学历结构与专业程度看,8位硕士,国际级裁判员、教练员1名;学历层次高,专业性强;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3人,讲师5人。
就业前景:从就业前景来看,体育艺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趋势较好,可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到各级中小学任教,也可以到各体育健身俱乐部担任教练,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在学校办学方面,虽然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江西师范大学体育艺术专业将进一步立足江西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瞄准社会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专业性强、创新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而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打造体育艺术专业声誉、专业品牌,实现体育艺术专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于2009年通过教育部审批,体育总局备案,成为江西省唯一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单招资格的高校。从2011年起,我校面向全国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学制四到六年,毕业时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具体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根据江西师大体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培养人才质量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注重特色建设,努力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在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领域能够承担学校教学、专业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公安武警、高级安保、竞赛组织与裁判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够献身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
2、在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设通用的现代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课程,基本掌握社会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3、系统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熟练地掌握本人所选择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全面地了解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满足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
4、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具备“会练”,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会教”,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与管理能力;“会讲”,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写”,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5、能够进行终身锻炼和自我学习,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进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综合应用。
方向介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2011年的新增专业,对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舞龙舞狮高水平运动员实行单独招生,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遵循文武并重,德艺双修,继承文化,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以中国武术为主干,涵盖中华民族民间体育和传统养生体育,坚持“一专多能”和“三基”、“四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一)公共必修:该类课程主要是由学校统一设定。
(二)专业主干:该类课程是民族传统体育主要的核心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等。
(三)选修课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主要开设社会需求较高、普及面较广的项目,如舞龙舞狮、健身气功、民间体育、江西地方拳械等。
(四)实践环节:在实践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紧密联系市场,与西山学校、吉安文武学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既可以把实习单位作为锻炼、提升的舞台,也可以毕业后回实习单位工作。
师资结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完全能满足教学、管理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大部分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上,结构不是很合理;从学历结构看,硕士5人,学士4人,学历层次搭配有待完善;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7人,讲师2人,从科研成果看,获得国家级立项1项、完成或在研省部级课题6项。
就业前景:从就业前景来看,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就业于各类学校、运动队、俱乐部、公安、武警、司法、企事业等相关单位。
16、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16)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计算机教研组,历经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5.5—1994.12)、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1995.1—1996.6)、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1996.7—2003.7)、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03.8— )等发展阶段。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厚基础、重技能、强素质"为培养目标,坚持质量立院,特色立院。目前,学院现有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一个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和江西省重点学科,并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建设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学院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模式的办学格局,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三十多年来,学院共培养了各类学生6000余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勇于创新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和双师型计算机教育人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工作敬业求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学院已建成江西省高等学校物联网与智能计算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软件科学技术中心、江西省高性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分布式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参与建设江西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形成了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体系与研究平台。近十年来,学院共承担了3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2项)、18项省(部)重点研究课题,共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899篇,被EI、SCI、ISTP收录254篇,获得软件著作登记权3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
学院始终坚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团结和谐、薪火相传的教师团队。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27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江西省师德标兵1人。学院现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6门省级精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出版了8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部级优秀教材,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多次获得江西省优秀多媒体课件竞赛一等奖。
学院建有向全院学生开放、学生自主管理的科创平台。平台共有实验室五个,设有ACM学习组、web研发组、硬件学习组、机器人研究队、宏奕工作室、丛林峰工作室等多个专业团队,每年均向全院同学招募新队员。平台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实行以老带新的学习机制,每年均参加各类国家、省级专业竞赛,不断斩获各等次奖项。科创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过硬、善于组织管理的计算机人才,在保送研究生、就业等专业发展中,广受各重点高校、著名IT企业的青睐。
学院学生团结友爱,院风积极向上。各年级、各专业同学,通过学生会组织、运动会文体活动、辅导员助理工作、科创平台学习等,形成了互帮互助、充满人文情怀的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大家庭。
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选择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一定是你专业学习、人生发展的明智选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本科)
本专业毕业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掌握了部分硬件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调试、测试和开发的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科研和开发的基本素质。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
所授主要课程:电子线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方法、概率统计、计算机概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C++、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维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与分析、接口技术、程序设计选讲、哲学、英语、法律基础、体育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
本专业毕业生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硬件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学科的新发展,有较强的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能力。熟悉教育与管理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培养了教育科研方法,为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金融、通信等信息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维工作。
主要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方法、概率统计、计算机概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英语、马克思主义原理、体育等。
※网络工程 (本科)
本专业分组网工程和网络设计开发两个培养方向。组网工程毕业生具备网络规划,组网方案设计与论证,组网工程项目实施与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能力,熟悉网络工程过程模型,掌握信息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常用的网络设备与服务系统的安装与配置方法等技术,掌握网络安全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技术。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组网工程师岗位或各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网络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工作或各单位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部分毕业生可就业于网络安全公司或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负责网络安全监控、维护和信息安全保障。
网络设计开发方向的毕业生具备网站开发,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协议设计等专业知识,掌握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该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等公司的系统分析员、网络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岗位、从事行业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部分毕业生可就业于科研院所或生产厂家的网络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岗位,与网络硬件工程师一起从事网络理论、网络新技术、新产品、新协议的研究、设计与实现及现有网络协议的分析、测试、验证与改进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代数基础、计算机网络、组网工程、linux操作系统、网络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技术、动态网站开发、WEB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通信原理、概率统计、C语言、、哲学、英语、法律基础、体育等。
※物联网工程(本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工程方向将以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应用为核心,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和新兴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传感器、嵌入式、RFID、无线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融合、信息安全、定位、海量存储等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系统设计,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维护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物联网系统的综合设计和研发能力为培养目标,毕业后可从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系统、网络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工作,能在企业、研究单位和高校从事物联网相关的通信技术、物联网系统、物联网工程的设计、集成、运行等研究和开发以及管理性工作,或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主要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概论、物联网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数据融合技术、物联网软件设计、定位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海量存储技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统计、计算机导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嵌入式工程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哲学、英语、法律基础、体育等。
17、地理与环境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41)
地理与环境学院创建于1958年,经过几代师大地理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领军阵地和江西省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专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与生命学院共建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与生命学院和体育学院 共建化学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是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是江西省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地理学”一级学科是江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0余人,专任教师40余人,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研究生160余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32人,国, 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2012年,学院在全校率先成功从美国引进“千人计划”王野乔教授。近八年引进的20余位教师均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和中国科学院毕业的博士(后)。
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依托学院建立的“鄱阳湖湿地和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13年以来,“2011省级协同创新平台”——“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监控协同创新中心”和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建立。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4项,研究经费总额800余万元;承担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100余项,研究经费总额5000余万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一批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其中收录于SCI、EI论文100余篇。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程”。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院建立了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地质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装备有ArcGIS、MapGIS及ERDAS等国内外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一批先进的环境分析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值总计超过1600多万元;在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鄱阳湖国家湿地保护区、杭州、庐山等地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实验基地;院图书资料室藏书近2万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积极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第二课堂。1996年成立的 “蓝天环保社团” 紧扣绿色环保主线,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调研和科普宣传活动,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学生社团”、“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江西省大学生示范性社团”等荣誉称号;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湿地使者行动”中屡获全国一、二等奖;荣获德国全球自然基金会(GNF)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环保社团; 2012年,社团申报的“打造低碳花园岛,播撒绿色新希望”获批为团中央、全国学联、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联合资助的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项目,资助金额10万元;2014年依托社团申报的“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创新研究团队”获批为团中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3年,学院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校区(Texas A&M University Corpus Christi)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实施“3+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该计划在学院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前往美国完成为期2年的硕士学位课程,顺利完成学业者获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及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科普斯分校硕士学位。此外,学院每年选派2-3名本科学生赴美参加为期10周的暑期研究体验计划,该计划由美国中密执安大学资助。
多年来,学院先后为省内外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4000余人,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造就了一批活跃在政府部门、地理信息技术企业的业务骨干。近5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
※ 地理科学(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教师技能,能够从事地理教学和研究、环境教育以及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水文学、植物土壤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量地图学、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中学地理教学法、国土规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评估与管理、区域规划等。
就业去向:基础教育部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与管理部门。
※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的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能够从事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工程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地理科学导论、测量地图学、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地理学、GIS原理与方法、地信类程序设计、普通与专题地图编制、土壤植物地理学、遥感导论、GIS软件与应用、地信类数据结构、遥感地学应用、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库、GIS设计与开发、网络GIS、区域分析和规划、计量地理学、三维GIS。
就业去向:GIS技术公司以及测绘、遥感、国土、国防、资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地质、农林、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及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环境保护和规划及资源管理和应用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地貌学、地质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源学导论、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学导论、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测量地图学、GIS原理及应用、遥感原理及应用。
就业去向: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农林、水利、测绘、城乡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
18、城市建设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33、88120436)
城市建设学院于2003 年 7月新组建而成,现设有5年制城乡规划、建筑学和4年制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风景园林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风景园林专业2015年获批,暂未开始招生),其中工程管理、城乡规划专业分别创建于1993年、1995年,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历史较为悠久,城乡规划专业2005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3个硕士学位点。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挂靠我院,具有国家乙级设计资质,能够充分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践等需要。学院系江西省城乡规划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西省房地产协会理事单位、江西省测绘学会房产测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南昌市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67%;有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经纪人学会专家库成员4人,18位教师具有国家注册建筑师、建造师、城市规划师、房地产估价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经纪人、物业管理师、管理咨询师等40项(次)职业资格证,在省内外规划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学院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绿地、大连万达、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江西建工集团等大型公司和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协议;教学、科研设施完善,拥有近8000 m2的独立教学科研场所,院图书资料室共有专业图书资料1万多册,中英文期刊70余种。
学院现有本科生750人,硕士生46人,先后有多人获“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佳作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学院学生连续三年评为2013、2014、2015年度校“十佳大学生”(其中2013、2014年度“十佳大学生”总分全校排名第一),学生获评2015度江西省“年度大学生人物”;团队项目多次评为“省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2015年“瑶湖杯”大学生足球比赛第二名等;2014年校园“十佳歌手”第一名亦出自本院。除常规性奖、助学金项目外,学院单独设立“规划建筑校友基金奖学金”和“师大地产类校友基金奖学金”。学院有“地产财富研究社”、“时杰建筑学社”、“房地产爱好者协会”等校级和院级学生社团。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规划建筑设计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毕业生初次实际就业率均在90%以上,考研升学率稳定在15%左右,多人升造为博士,在外交部、住建部、青海气象局、南海舰队、省人大、省政协、省建设厅、省国土厅、省人社厅、市县规划局、建设局、房管局等部门均有学院校友身影,且多人在单位担任重要职务。
学院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为导向,以本科教学为根本,不断巩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在城乡规划、房地产投资项目评价、建筑设计、工程造价等领域承担了大量研究课题,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经济地理》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和 SCI、EI 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厅局和横向项目100余项,有多人荣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江西省勘察设计优秀成果奖, 不少成果获得政府部门重视并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和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乡规划、设计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参与城乡规划设计、区域规划、城市开发与管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城乡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设计、管理、开发等部门以及决策机构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与保护规划、园林规划等工作,也可从事有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发展史、建筑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村镇规划与建设等。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建筑学专业(本科)
这是一门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又要接受艺术造型及表达技能的训练。本专业培养具备有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等方面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一般就业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企业、建筑公司或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各类公共建筑设计、住宅与居住区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园林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也可进入教学与行政单位,从事专业相关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主修课程: 素描、色彩、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决策和从事全过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代理咨询公司、房地产估价评估公司、国际工程公司、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可在媒体部门(如报社、电视台、网站)从事相关媒体工作。
所授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图学、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建设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制度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本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相关的建筑与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知识及其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领域进行决策和从事全过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领域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工作。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可在媒体部门(如报社、电视台、网站)从事相关媒体工作。
所授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图学、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房地产法规、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估价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19、传播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51)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创始于1985年,初名教育传播系,是应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由国际著名传播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提议并支持所创建,下设电化教育学专业(现名为教育技术学),主要面向各级教育机构,培养具有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和系统维护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世纪90年代初,将人才培养视野拓展到教育以外的领域。1994年起,相继开办新闻传播类专业,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之关系。1996年更名为传播系,2000年晋升为传播学院。
学校是教育部和中宣部首批开展的新闻院系与新闻媒体单位互聘交流高校,是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是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单位、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媒体传播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江西省传播学会秘书处单位、江西省广告协会广告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承办单位。
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六个本科专业。现有一个艺术与文化传播二级博士点、一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和一个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广告学专业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江西高等学校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学院是江西乃至全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传播业务咨询、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师资培训、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教育技术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院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讲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教师中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9名教师具有在国(境)外学习经历。近年来,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项、省级科研项目25项、厅级科研项目26项、横向课题7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建有传媒实验中心一个,总资产近800万元,可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搭建了覆盖全媒体的实训平台,所有学生都可在平台上进行实训并得到相应的学分。学院的图书资料中心拥有中外文期刊57种,专业图书资料3万余册。
※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
专业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学习理论、摄影、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制作基础、网页设计、Web程序设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线学习与人力资源开发、远程教育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培训及 E-learning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可从事数字资源和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以及在远程教育机构中从事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
※ 传播学专业(本科)
专业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学、社会学、网络新闻原理与实务、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概论、动画制作与网页设计、新闻摄影、网络编辑与策划、数据库应用、公共关系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和扎实的网络传播基本技能,胜任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传播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在网站、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数字媒体、政府信息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采写、节目制作、选题策划、广告宣传、技术维护以及媒体的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 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
专业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电视摄像与造型、中外广播电视发展史、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编辑、广播节目类型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电视编导基础、电视新闻采写、电视新闻学、电视专题与专栏、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理论与实践、新闻伦理与法规。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全球化、数字化和媒体融合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传播需要,掌握系统的广播电视传播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宽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和广播电视传播专业素质,熟悉广播电视传播的政策法规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广播电视台、视听新媒体、影视制作公司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策划创意、公关广告、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 广告学专业(本科)
专业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广告心理学、中外广告史、公共关系学、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研究、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平面广告设计、广告媒体研究、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广告效果分析、消费者行为学、整合营销传播。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能独立完成广告调研、策划、创意与设计任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可以在媒体单位、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和制作以及营销策划、品牌管理、公共关系维护等工作。
※ 新闻学专业(本科)
专业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新闻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与排版、中外新闻事业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评论、中西新闻比较、媒介经营与管理、公共关系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新闻学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以及新闻策划、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业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新闻采写、编辑、评论、新闻策划、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从事公关文秘工作。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
专业主干课程:传播学原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学、摄影技术与艺术、视听语言、电视制作基础、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剪辑技术与艺术、影视音乐音响、编导基础、电视节目策划、电影发展史、新闻学概论、纪录片创作、影视作品分析。
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广播电视传播机构和文化艺术部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与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影视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撰稿、编剧、制作以及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可以在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单位、影视制作公司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片及摄像、灯光、音响、剪辑、节目主持等工作。
20、国际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60)
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江西师范大学为了适应新的办学形势,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拓宽办学领域,提高办学层次,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而成立的一所涉外学院。其主要任务是招收和培养赴外留学生,招收来华留学生,联系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
学院本着“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干,以中外合作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稳定办学规模、强化专业内涵、丰富办学层次,创新办学模式”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重内涵发展,育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学质量,重视教育国际化,积极倡导师生赴外留学,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学院现有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方向)、会计学(国际商务英语)、金融学(国际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国际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英语)和朝鲜语6个专业招收本科国际班学生,汉语言(来华留学生)专业招收来华留学生。
学院现有教职工90名,其中专任教师76名。另聘有外籍专家15名,外聘教师15人。学院现有国内学生3200余人,来华留学生100余人。
目前学院已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托莱多大学、肯塔基大学、威斯康辛路德学院、加州州立大学、伯米吉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马格德堡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巴西索罗卡巴大学,日本香川大学、冈山商科大学、岐阜经济大学、东京国际商贸学院、武藏野学院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济州国立大学、朝鲜大学、又石大学、大邱加图立大学,泰国瓦莱阿隆功大学、宋卡王子大学,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印尼北京语言文化学院等30多所学校签订了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的交换生项目、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硕士项目和博士项目的赴外留学和来华留学教育合作协议。
学院将继续开拓创新,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建设,办出“国际”特色,大力提高办学综合水平,为建设“国内高水平国际学院”而不懈努力。
※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英语基础扎实,听说能力强,有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商务、涉外旅游、金融分析专业应用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国际商务模块课程: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基础、国际经济学、商务礼仪、国际商业管理等。
涉外旅游模块课程:英语语音、英语语法、旅游学概论、管理学、经济学原理、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导游业务、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资源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酒店职业英语、导游技巧、旅游经济学。
※会计学(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英语基础扎实,听说能力强,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并具有外语优势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财会专门人才。
本专业下设ACCA和国际会计两个方向模块,入学后第二个月开始分流。其中ACCA特色模块限招1个班(50人),依据学生意愿和高考成绩排序,若高考总分相同,则依据英语单科成绩排序。
国际会计模块课程:国际会计、营销学、金融学、审计学、电算化会计、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中级财务会计、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线性代数等。
ACCA特色模块课程:会计师与企业(F1)、管理会计(F2)、财务会计(F3)、公司法与商法(F4)、业绩管理(F5)、税务(F6)、财务报告(F7)、审计与认证(F8)、财务管理(F9)、管制、风险与操守(P1)、公司报告(P2)、高级财务管理(P4)等。
※金融学(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英语基础扎实,听说能力强,具备金融方面特别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有关金融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突出的计算机技能,能在国内外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胜任与国际金融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国际融资、国际市场营销、金融学、公司金融、微观经济学、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财政学、基础会计学、现代银行业务等。
※工商管理(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英语基础扎实,听说能力强,具备国际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本掌握国际惯例,面向国际市场,具备全球化视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概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
※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英语基础扎实,听说能力强,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本掌握国际惯例,面向国际市场,具备全球化视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概、市场营销、市场调查、营销策划、服务营销、国际市场营销、营销模式实践、广告与促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
※朝鲜语(韩国语)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韩国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具备应用语言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晓国际商务规则、具备优秀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韩语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韩语、韩语视听说、高级韩语、高级韩语视听说、韩语写作、韩语语法、韩国语报刊选读、经贸韩国语、韩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汉韩翻译理论与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学(韩语授课)、韩(朝鲜)半岛概况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运用韩语从事国家及地方外事、高校教学科研、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商务翻译、涉外旅游、涉外文秘等工作。
21、软件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72)
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是200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省级示范性 公办软件学院,在“二本”批次招生,坐落在美丽的瑶湖校区。学院目前设有五 个本科专业方向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工程硕士(项目管理 领域)”专业学位点,现有在校生近2200人。软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部教 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备“能教学、能科研、能开发”的“三能”要求;其中教 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后2人,博士16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中青 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骨干教师3人。
我院采用“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 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所有学生大三 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按照企业环境构建的软件开发工作室(每个工作室20 人左右,每人一台固定电脑)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开发实践教学,该教学模式 2006年荣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省卓越工程师和专业综 合试点改革项目。
近三年来我院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 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 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 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等比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近100项,其中2015年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优秀奖2项,全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7 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2项。我院杜大威同学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到目前为止,我院已有 48位同学通过可享受副高职称待遇的系统分析师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 试。学院与国内多家知名软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和实训、实习 基地。学院长年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软件专家来院兼职并举办各种前沿技术 讲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领域。我院大四学生普遍在公 司带薪实习,相当部分工资在8千元以上。我院毕业生深受各级政府机关和企 事业单位的欢迎,一大批毕业生在微软、Oracle、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 企业工作,毕业五年内平均年薪达二十万元以上。学院与英国莱斯特大学、美 国硅谷大学等多家国外高校建立共建合作关系,目前已有近百名学生在国外知 名高校留学深造。
加盟江西师大软件学院,成为一流软件金领人才!
※软件工程(软件技术)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能熟练掌握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以及J2EE或.Net核心开发技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胜任软件架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工程化、复合型高级软件人才。
就业方向:可以在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行业应用软件、移动APP及通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测试、售前、运维及管理工作。
※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能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掌握实用软件测试管理工具、故障跟踪方法、软件质量度量方法,掌握软件测试各种文档的编写,能服务于各类IT企业的复合型、实用型的软件测试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可以担任各类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从事应用程序测试以及测试相关文档编写工作;或者担任各类软件公司的软件开发岗位,从事应用程序设计、资料文档开发等工作;或者在企事业单位、技术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软件系统维护、软件销售或管理等工作。
※软件工程(虚拟现实)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3D编程、图像处理、人机交互、动漫设计等基础理论和主要技术、方法,熟悉虚拟现实与动漫行业发展前沿及趋势,具备独立发掘、分析、设计和开发虚拟现实与动漫游戏产品的能力,具有从事3D应用开发、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方向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游戏公司、数字传媒公司 和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企业等就业,从事3D应用开发、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开发、游戏开发、动漫设计等工作。
※软件工程(移动终端软件开发)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主流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上程序编写和软件开发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适应智能移动应用市场发展的需要,能够胜任移动平台下的系统架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基于3G智能手机的软件开发、游戏开发、软件测试、产品策划、交互设计师工作,也可从事3G智能手机-Web界面开发工程师、人机交互设计师、Web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和网页游戏工程师等工作。
※软件工程(商务软件应用与开发)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商务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熟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应用与管理的技术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现代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开发、应用与管理的高级别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或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和网络营销、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等专业工作,或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工作。
22、财政金融学院
(联系电话:0791-88120494)
财政金融学院历史悠久,始创于1949年,历经江西省银行干部学校、江西银行学校、江西金融职工大学等不同发展阶段。2003年4月,并入江西师范大学,组建财政金融学院。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亲自为学院成立揭牌。在学院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培养出3万余名金融、经济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高校、企业单位及许多著名金融机构中,都可以看到学院校友的身影。正是这些校友,铸就了我院人才培养的坚实底蕴,赋予了我院江西金融干部教育“母机”之美誉。
学院现有教工86人,专任老师68人,教授、副教授51人,其中博士、硕士55人,博士(含在读博士)28人,并聘请了40多位著名的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三个系;有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等4个本科专业,另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开设了国际金融、国际会计、财务管理3个本科专业;有产业经济学、会计学、经济决策与金融管理、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等4个学术型硕士点;有金融硕士、会计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本科生1600余人。
学院还有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区域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应用经济实验中心,江西经济研究中心、制度经济研究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拥有31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约500万元,专业图书资料2万余册。
近年来,学院在金融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财务管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点课题200余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2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
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成功举办“江西发展论坛”、 “江西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中宣部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理论研讨”等学术会议。
※ 经济学专业(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本本专业是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设立的理论兼应用型专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和应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的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毕业后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备创业本领、具备攻读更高学历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规格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接受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学生毕业时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2)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6)具有初步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心理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7)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方向介绍:本专业包括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国民经济、国际贸易、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史等方向,可在社会各行业,诸如一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非盈利组织、公有企业从事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
隶属专业类:经济学类。
主干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相近专业:企业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
学位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
学历:本科 学制:4年 学位:经济学学士 毕业最低总学位:160
※ 金融学专业(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本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市场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全球化视野,在区域特色和国际化方面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金融人才。学生要满足我国金融行业经营需要,熟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等,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业务技能,具有区域特色、国际视野和领导才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互联网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介咨询和评估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综合型更加重视理论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更加重视实务与动手水平的提高。
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银行、证券、保险、投资、信托和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金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1)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货币、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金融业务;(3)掌握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能运用统计、会计等方法对金融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4)熟悉国内外金融法规、政策及国际惯例;(5)熟悉计算机操作,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6)具备国内外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专业定位:依据“面向行业、突出实践、强化人文、注重创新”的专业特色建设思路,金融学本科专业定位为:“一个中心,三个面向,三个突出”。
(1)一个中心:以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中心;
(2)三个面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面向金融行业,面向小微金融。
(2)三个突出:突出金融业务核心能力的培养;突出金融知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金融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拓展。
方向介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投融资管理单位以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从事经济、金融及管理工作。
隶属专业类:经济学类
相近专业: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
学位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财政学、公司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工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
学历:本科;标准学制:4年;授予学位(学士):经济学;毕业最低总学分:150。
※ 会计学专业(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本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相关财务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熟悉经济、管理、金融、证券、税收、投资、法律法规等知识,能够秉持求真、创新、合作、开放的价值观,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在金融行业、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相关部门、专业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会计、审计、税务、管理咨询等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税务和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2)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财务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数据处理;
(3)掌握审计、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4)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5)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
(6)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7)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定位:依据“面向行业、突出实践、强化人文、注重创新”的专业特色建设思路,会计学本科专业定位为:“两个面向,三个突出”。
(1)两个面向:面向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面向基层财会岗位。
(2)三个突出:突出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突出会计知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会计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
方向介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金融行业、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相关部门、专业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会计、审计、税务、管理咨询等工作。
隶属专业类:工商管理类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
相近专业:财务管理、金融学
学位课程: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经济法实务等。
学历:本科;标准学制:4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毕业最低总学分:160。
23、初等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0791-86120441)
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创办于2009年5月,是学校顺应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大势,培育高素质教师人才,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通过整合优化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组建而成的。她的成立,结束了江西省无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标志着江西省小学教师培养从此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美丽的瑶湖校区,现开办了1个本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分设语文、数学、英语3大方向,学制为四年制本科。学院建有“初等教育研究所”,为校级科研机构,并与学校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设有基础教育硕士点。
建院以来,学院高扬培养“专家型”的高素质专业化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紧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坚守“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成长,立足于学生的成才就业,培养一流初等教育师资,打造一流初等教育学科”这一办学使命,以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的专家型小学教师为目标,建立起了“分科培养、主辅结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孕育了“尊师爱生,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院风和“学习为本、学以致用、学在素质”的独特学风。
秉承江西师范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以江西师范大学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为基础,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学院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1人评为江西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赣鄱555英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7%具有博士学位,40%具有高级职称,一大批高校知名学者和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知名教师受聘在学院执教。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科研能力与职业能力双培养工作,构建了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艺术素质拓展训练中心,与南昌市10多所小学名校建立了“教师发展合作学校”合作共同体关系,与青云谱区10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合作学校已成为学院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基础教育研究基地。
初等教育学院成立以来,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办学质量日益提升,办学成绩硕果累累。短短的几年期间,学院收获了硕士生的培养资格;近年来,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获得教育部课题5项,数10项省级课题(含省教改课题),在国内A类和B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重点资助 ;学院平均初次就业率93.0%以上,稳居学校第一方阵,共有1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平均考研升学率为15.00%,其中有许多同学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如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高等院校,有的同学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留学升造。2012年,学院“牵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奖;在学校举办的各项学生竟赛中,学生获得大奖成为常态。
※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四年制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宽厚、技能娴熟”,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初等教育教师人才。
主要课程:书写基础知识与训练、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心理学基础、小学教育学、古代汉语、小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代文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统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外国文学导论、班主任工作研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教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美学与美育、写作、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西方文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小学或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及学校管理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文化宣传等其他工作;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四年制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宽厚、技能娴熟”,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初等教育教师人才。
主要课程:书写基础知识与训练、英语语音基础、综合英语、心理学基础、小学教育学、英语口语、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英语听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英语阅读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统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大学语文、英语语法、班主任工作研究、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英语口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英汉翻译、英语基础写作、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概况、英美文学、法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小学或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及学校管理等工作;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相关领域或部门工作;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四年制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宽厚、技能娴熟”,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初等教育教师人才。
主要课程:书写基础知识与训练、微积分、高等代数、心理学基础、小学教育学、解析几何、小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初等数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语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统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概率与数理统计、班主任工作研究、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数学史、常微分方程、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解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多媒体课件制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小学或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及学校管理等工作;在以数学为工作语言的相关领域或部门工作;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24、免费师范生院
(联系电话:0791-88507642)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江西省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3]9号)的规定,江西省于2013年开始在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分高招提前一本批次录取和校中期选拔两种计划类型。目前,全院共有2013、2014级、2015级免费师范生890人,其中2013级266人,中期选拔41人, 2014级344人,2015级239人。涉及语、数、外、理、化、生、史、地、体、美、教育技术、学前教育、思想政治等13个专业,三个年级共分20个行政班。
我校免费师范生院成立于2013年9月,专门负责全校免费师范生养成教育和管理、协调专业教学,现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院长1人,党总支书记1人,常务副院长1人,并成立了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为推进我校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教师教育独特优势和特色,学院以培养“师德高尚、信念执着、涵养宽厚、知识渊博、专业扎实、业务精深、视野开阔”的学科教学专家或教学管理专家或未来教育家为目标,按照精英化培养、高标准打造的工作要求,以注重素质为导向重建课程体系,以注重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体系,以注重自主为导向构建养成体系,以注重质量为导向建立保障体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师范生培养方案相比,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免费师范生特色模块。免费师范生特色模块包括养成教育子模块+体艺特长子模块+教师教育限选子模块。养成教育子模块包括晨练与晨诵(选修4学期)、名著阅读(选修6学期)、教师基本功训练(实行合格证制度)、教育研习(2个学期)和师德与教师教育文化涵养等内容。体艺特长模块开设有15门技能选修类课程,要求每个免费师范生至少选修2门,且取得2项特长技能合格证。教师教育限选子模块中设有丰富多样的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免费师范生特色模块中的学分可冲抵普通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相应模块的学分。
免费师范生实行独立管理、独立组织教学、固定教学场所,配备双导师,推进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为了把免费师范生培养成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教师人才,我们建立了实践取向课程体系、能力取向实践体系、素质取向养成体系,选聘优秀教师授课;为了让免费师范生具备卓越教师具有的 “理想、习惯、意志、自励”四大成功要素,我们设计了素养堂、经典会、赏析台、训练场、文化角、创新团六大教育平台,构建了 “常态训练、意志锤炼、素质养成、魅力塑造、自我发展”的养成教育体系,开展了晨练晨诵、技能日训、周日主题班会、月读书会、月习作展等养成教育活动,建立免费师范生技能训练电子档案和网络实训平台。努力为免费师范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造就“师德高尚,能引领风气;专业精深,成行家能手;知识渊博,有满腹经纶;业务精谌,堪为人师;特长突出,有一手绝活的能工巧匠”的适教、善教、乐教的基础教育优秀教师。
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 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9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1 项。其中, “863”计划重点项目(以高校为牵头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专项经费超过500万元的国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均是全省高校“零”的突破。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我校第一个、全国师范院校第二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诞生,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8位,全国师范院校第9位;全年新增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突破1亿元(含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中心立项经费)。
重点学科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68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9个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
可授予的学位
师资力量
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60余人,博士(含在读)577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9.2%;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9.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7.4%。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0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0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人选11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人。
学生人数
学校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4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从2008年起,学校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学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0%左右,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茅。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