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21 19:26

院系设置

 

材料与化工学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六安师专生化科,先后经历六安师专化学系、皖西学院化学系、皖西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系、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材料与化工学院已发展成为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实验实训条件完备、教学科研水平突出、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的学院。

紧密对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学院现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和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7)、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2014)、安徽省“振兴计划”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201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19)、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4)。

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副高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0.00%;博士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79.63%;教师队伍中拥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教学名师、安徽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各1人;拥有“化工设计教学团队” 、“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化工原理教学团队” 和“现代分析测试实验教学团队”等 4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科研创新团队”、“晶态微孔功能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和“高性能羽绒新材料研发团队”安徽省第十五批“115”产业创新团队。

学院现设有应化、化工、材料和高分子四个教研室,其中化工教研室为省级示范教研室。拥有“材料化学化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与材料化工类企业共建校企实践教育基地30余家。拥有“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蛋白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精细化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等科研创新平台4个。协同裕安区政府获批“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培育)”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1个。学院现有实验室总面积达86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300余万元。

学院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紧密对接区域内新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需求,通过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凝聚高素质师资队伍,历练特色学科专业方向,学院特色和内涵得以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得以彰显。2022年“材料与化工”遴选为安徽省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化学学科和材料学分别为校级高峰学科和重点学科,在环境功能材料与化工、功能化学品与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改性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50余项,签订校企横向课题4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一类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2项、地方标准4项、专著4部、成果转化4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2项、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等行业协会科研三等奖2项。近五年,先后主持了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5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指导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级4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PMC)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10余项。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平均录取率近3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

应用化学(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依托理科面向工科,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化学、化工、制药、食品、环境和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可在应用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开发、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32.92%。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基础、波谱分析、工业分析、基础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化学实验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省级一流课程,无机化学为校级一流课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化工、制药、材料、能源、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3.40%。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分离工程、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妆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等。其中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省级一流课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从事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6.77%。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方法、聚合物反应工程、聚合物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前沿、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前沿为省级建设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环境保护、化工等行业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30.63%。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电子电工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现代制备方法、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材料力学性能为省级一流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能源器件、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新能源材料学和智能能源器件的基本科学原理、设计原理、制造工艺、研究理念和实际应用技术等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设计、制备、组装、评价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工程基础、电化学原理与应用、材料现代制备方法、机械设计基础、能源存储与转换、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前沿、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电池封装工艺等。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机器人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23年获批安徽省一本批次招生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015年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器人工程2019年获批学校特区建设专业。“电子信息”为安徽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校级高峰学科。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拥有电气工程、光电信息和建筑电气三个实验室,下设35个专业实验分室,一个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拥有 “安徽省林下作物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农林智能装备与物联网六安市技术创新中心”两个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700余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3800平方米。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教授12人,副高级15人,博士3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以上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4名,学院为省级党建标杆学院,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丰硕,2020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横向项目19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各类奖项8项;发表一类论文103篇,获批发明专利39件。我院学生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机器人大赛、光电设计大赛、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类比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在A类赛项“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年来,学院相关专业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一本批次招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电路分析、电子技术(数字/模拟)、信息技术、控制理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控制等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解决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和构建工程系统的技术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以及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电气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控及驱动、发电厂及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经济管理、质量保障等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绝缘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供电工程、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等。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培养德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系统掌握光电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科技创新以及分析和解决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光学设计与加工、光电检测与控制、光源与照明等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设计与实施、组织管理与科技研发等工作,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应用光学、物理光学、信息光学、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省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具备跟随技术发展应用新知识解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智慧建筑、智能电气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应用研究和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CAD、自动控制原理、建筑组态技术、建筑供配电技术、建筑电气照明、公共安全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等。

机器人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特色,以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为导引,将“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高素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分析、解决机器人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可胜任机器人工程领域装备与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维、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机器人学、机器人传感器、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机器人操作系统等。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2002年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6年更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为安徽省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六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立项建设国家一流课程2门。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9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7人,博士30人。其中,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大学等高校兼职硕导8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和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三个教研室;专业实验室包括人工智能、软件仿真、物联网综合、通信与网络创新等实验室,设备总值达3500余万元。

建有安徽省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学科),牵头承担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获批安徽省特色植物资源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六安市实验室等6个科研平台,建有省级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服务地方产业的应用性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横向项目40余项,到账经费达1000多万元;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科研奖励5项。

学院对外交流十分活跃,与台湾静宜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了每年一届的“皖台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六安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与上海、苏州、南京、合肥、南昌、无锡、六安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20多个,为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提供了保证。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国家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人文和经济管理科学基础,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电路与电子学、信号系统与控制、计算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运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和信息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EDA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DSP控制器及应用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省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原理及软件设计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岗位工作,具备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处理器与单片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网络工程(本科,省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信息安全分析、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技术,具有较强的学习、合作与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能够在信息技术企业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或管理部门从事网络工程师、高级网络管理员及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系统安全技术、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通信工程(本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建设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通信软硬件系统等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无线通信、光通信、数据通信、通信智能化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管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跟踪、学习或应用信息通信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应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信息通信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成为在信息通信相关领域及产业中,从事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或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电磁场与电磁波、光纤通信原理、信息理论基础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析、传输与应用等技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在企事业、政府、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信息管理、咨询服务、数据分析等岗位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分析等。

人工智能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人工智能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以让学生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系统掌握计算机人工智能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软件开发、应用及维护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适应更高层次学习的研究人才。

主要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智能传感技术。

 

法学院

法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六安师专政治科,先后经历六安师专政史系、皖西学院政史系、皖西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系、皖西学院政法系、皖西学院政法学院6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法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超过50%,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学院还聘请了著名法学家和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客座教授和实务课教师。

法学专业创办于199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本科专业。法学专业是学校文科最强的专业专业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安徽省首批特色专业、安徽省一流专业、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特区、首批A类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在校友会20222023年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应用型)中,荣膺六星级应用型专业(6★,A+),进入顶尖应用型专业行列。

法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展现才华、收获成功。在政府、高校、企业等部门都涌现出一批杰出校友。如现任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黄袆,福建省龙岩市市委书记余红胜;知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倪鹏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戴龙,西南政法大学量刑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李昌盛上海玉臻集团董事长徐德宝等。

法学院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考试模式和毕业论文改革,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注重协同育人;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成效显著。学院先后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8项。2022年,学院申报的“建模式 搭平台 办讲堂 创赛事: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法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入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名单。

学院打造独具特色的“辩论文化”,旨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013年创办安徽省大学生未来律师辩论赛,已成为安徽省教育厅B类赛事。学院定期举办六安市“检校”辩论赛、“英锐杯”未来律师辩论赛、“新生杯”辩论赛、廉政辩论赛等赛事。法学院“笃行”辩论队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安徽省唯一受邀参加“天伦杯”和“丰瑞杯”全国政法院校辩论大赛的法学院。

法学院2009年创办的“政法周末大讲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立足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宽领域高品位构建讲堂内容,从学生刚刚跨入大学校门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到完成学业离开校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立相应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堂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在省内外高校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2年“政法周末大讲堂”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和批示,2013年“政法周末大讲堂”获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成果推广项目,2019年“政法周末大讲堂”获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2020年入选首届安徽省思政工作创新案例并在全省推广。

法学(本科,本科一批次招生,国家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求、服务新时代安徽区域治理现代化法治需求和长三角协同发展保障需求为导向,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为主要路径,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法学基本理论、必要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掌握一定的法律职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主要课程:根据《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10+X”分类设置模式。 “1”指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10”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X”指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门。结合我校法学专业法商融合的办学特色,“X”包括: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国际经济法等。

 

环境与旅游学院

环境与旅游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5年的六安师专地理系,是皖西学院办学历史较悠久、积淀较深厚的院系之一。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环境科学、林学、管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发挥理、工、农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坚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聚焦农业和农村源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地理学--环境学-林学-旅游管理学交叉融合为特色,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008年人文地理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20年地理学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20年获批皖西大别山旅游与景观研究中心校级平台,2022年获批校级资源与环境硕士培育点。

学院现设地理科学(师范)、环境科学与工程、园林、旅游管理、酒店管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师范)为省级“卓越地理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旅游管理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千人,在职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硕士生导师4人,海外交流背景经历5人。学院还聘请多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院建有地理环境与园林、旅游实验实训两大实验室,设有地质标本室、地理环境分析实验室、地理智慧教学实训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园林模型室、园林绘图室、3D导游模拟实训室、中餐实训室等分室,拥有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光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

学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批省级“样板支部”1个、校级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2个。学院教师、学生多次荣获安徽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安徽省课程思政大赛、全省GIS大赛、长三角师范生技能大赛、安徽省“互联网+”大赛、安徽省茶文化创新大赛等奖项。学院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庐山、皖南、巢湖、天堂寨等省内外建有专业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为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提供了充分保证。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录取分数线平均超二本线40-60分,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过98%。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教师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00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教师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授权各类发明、实用专利近20项。

学院面向区域经济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助力地方绿色发展。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六安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裕安区、霍山县等林业资源普查、六安市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六安市居住区绿地资源普查等项目,为六安市(县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规划设计、乡村规划、城市建设、人力资源培训以及科学普及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南非教师发展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先后组织或参与召开了“皖西学院-南非教师发展中心”双边国际交流合作视频会议(2021年)、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营”(2022年)等一系列学术交流会议。

地理科学(师范,本科,本科一批次招生)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皖西,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响应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发挥皖西大别山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培养具备优良师德和教育情怀,扎实学科知识和较好教学、教研、创新能力,较强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良好自我发展能力,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胜任中学地理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理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地理科学导论、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水文学、地貌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与生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等。

园林(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培养目标:园林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大别山自然资源优势,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园林人才为目标,以“植物与设计兼备,科学与艺术并重”为核心,着力培养思想政治觉悟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素质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学生能应对和解决园林植物生产与应用、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设与管理等专业技术问题,可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符合地方和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感、良好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意识,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水、气、固等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技能,具备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等实践能力,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咨询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原理、工程制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土壤污染与防治、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法规、环境规划实务等。

旅游管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六安红色革命老区和全国重要茶产业基地等地区特色优势,紧紧围绕“智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与生态旅游”及“茶旅融合”等前沿方向,以“校企政合作、多方互动”为主要路径,采用“行业-职业-岗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基础理论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学、电子商务、旅游接待业、饭店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经营与管理、中国茶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英语等。

酒店管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路径,采取“多方协同、优化课程、全程实践、竞赛引领”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够在高星级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高级餐饮业机构、民宿等从事酒店管理、接待服务;具备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迁移能力,关注酒店服务行业领域变化发展能够终身学习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概论、旅游接待业、饭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酒店财务管理、会展经营与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西式餐饮与酒水制作、中国茶文化、酒店管理信息系统、酒店商务英语等。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的物理系和1985年皖西联合大学创办的工学系。2000年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六安师范学校、皖西联合大学三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皖西学院。2004年8月,学校院系结构调整,由原物理系和工学系相关专业整合成立机械与电子工程系,2010年10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升格为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16年10月,学校进一步院系结构调整更名为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五个本科专业,2024在招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年被遴选为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5年获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项、2016年建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8年被遴选为省级新工科建设专业、2019年被遴选为省级一流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22年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2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纳入一本批次招生。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材控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4个教研室,机械工程、车辆工程2类实验室。现有实验室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实验设备1200余台套(件),资产总值2100万元。

学院现有学生752人,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含高级实验师),博士28人,硕士24人。近年来,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70余篇。授权专利120余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件,国内发明专利37件,专利成果转化15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学院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现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粮食烘干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高性能复杂制造智能决策与控制创新平台等3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校级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及与企业共建市级技术研究中心2个。近年来,先后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5项,省级课程改革类项目25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8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4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1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工业机器人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近4年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87项,国家级奖项48项。其中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均有获国家级一等奖、2022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获批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级45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院有14位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占专任教师比例约30%。2005年至2014年与芬兰塞文尼亚应用科技大学开展机械专业“2+2”联合办学,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获批安徽省教育厅中外(中英)合作办学培育项目,同年获批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对外(中德)科技合作项目。2024年获批“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

学院历经60余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优良的院风、教风、学风。教师博识善导、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好学、求真务实,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师生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级线上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省级双创之星、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六安市最美科技者提名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六安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多年保持在校内前列,学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学生平均考研成功率22%以上。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面向未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红色文化“一六八”工程,秉承“崇德尚技 科魂匠心”院训,传承和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工匠精神,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工科学院而不懈努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本科一批次招生,省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科研引领、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开放办学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艰苦奋斗,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胜任机类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组织管理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工程图学、互换性和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与传热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控制基础、数控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机械专业英语、先进成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技术、电机驱动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现代设计方法、学科前沿讲座、专业应用软件、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装备系统数字孪生技术、机械设计制造标准与标准化等。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科研引领、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开放办学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艰苦奋斗,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在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技术支持和运行管理、工厂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系统运行管理等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科研、设计、运维、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与PLC、工程测试技术与信息处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等。

智能车辆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科研引领、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开放办学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艰苦奋斗,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掌握车辆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智能汽车工程领域相关设计、工艺、测试、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智能汽车构造、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汽车检测与试验、自动控制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新能源汽车基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课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85年,四个专业都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学专业是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建设专业,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被学校遴选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首批四个“专业特区”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四个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000人。

学院现有在职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0人。教师中安徽省教学名师4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人,皖西学院教坛新秀1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皖西学院科研标兵”1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人、国家注册规划师1人、国家注册测绘师2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6人、国家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5人、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2人、国家一级建造师4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1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暖通空调方向)工程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给水排水方向)工程师3人。

近三年来,全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教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35篇被SCI或EI等国际权威的检索期刊收录,主编参编教材11部。学院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四个教研室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室,实验室有智能建造、力学电测、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土力学、BIM综合训练(包括AUTO-CAD制图、PKPM计算、工程管理和工程招投标等软件训练)、施工管理模拟训练、建筑物理、建筑模型制作、建筑构造和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26个实验分室,实验仪器资产总值约3000万元。在上海、深圳、北京、皖南、合肥、六安等地建有学生专业实习基地,目前拥有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长江精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皖西学院-广联达BIM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铁四局“数智建造研究院”、“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水安建设集团”等20余家企业建有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各专业招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多次获得一等奖,各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获得用人单位的赞誉,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连续多年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

土木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适应新型城乡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科学及人文素养且能适应于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承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就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技术开发、投资与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桥梁结构、路基与路面工程、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等。

智能建造(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适应新型城乡建设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掌握智能建造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承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在智能建造领域从事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生产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工程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智能设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设计、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装备、智能测绘、Python程序设计、智能控制、传感器与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机械与机器人、土木工程大数据与云计算、BIM技术原理及应用、智能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和工程结构全寿命数字运维等。

建筑学(本科)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适应新型城乡建设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掌握建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承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在建筑及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监理、管理、开发、咨询、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绘画、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设计初步(Ⅰ、Ⅱ)、建筑设计(Ⅰ-Ⅵ)、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计算机辅助设计、场地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设计原理和建筑师业务等。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适应新型城乡建设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承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毕业生具有从事与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研究等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给水排水管网、水资源利用与取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泵与水泵站、水力学与水文学、水质分析化学、土建工程基础、水质工程学、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处理系统运营与管理、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测量、水工程施工和水工程经济等。

 

金融与数学学院

金融与数学学院是全校最早招收本科生的学院之一,由1977年安师大六安教学点(本科)的数学系发展而来。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工程、经济与金融和经济统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2年获批为教育部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专业,2023年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获教育部下文。

学院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传承红色金融精神,服务绿色乡村振兴”理念,2023年学院被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工人先锋号”,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24年学院成功申请成为红色金融育人联盟会员单位。

现有在职教职工55人,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兼职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17人。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国内一流学科和应用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2023年获批数据智能与大别山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金融工程、经济学省级教学团队2个,应用数学等校级教学团队3个;获全国优秀教师、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领军人才、省级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省高校最美辅导员等荣誉称号18人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多名老师获省教师教学竞赛奖。

按照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发展道路,学院以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学科交叉为基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强化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有教育部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以及经济金融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统计调查数据分析中心数学建模与智能计算实验室四个线上线下实验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省自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重点科研和教研项目等7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2023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9部。

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含美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A、B类赛事获奖近200余项。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政府、教育、经济、金融、统计、IT等行业领域,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上升,每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考研、考编和各类金融机构招考录取率达40%以上。学院在中学、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建立80多个实习就业基地。

学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挂职锻炼、产学研用合作等,教师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与六安市统计局、六安市政法委、裕安区人社局合作开展综合考核第三方评价、基层统计队伍培训等课题10余项;与人民银行六安中心支行、招商银行六安分行、农业银行六安分行以及华安证券等金融企业合作开展红色金融研究、农村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课题近10项;学院教师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西山药库上升为六安市政策层面,成为六安市经济发展的六大平台之一。同时,学院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开设红色金融大讲堂数苑讲坛,承办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论坛、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和安徽省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暨佛子岭论坛等。

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建高水平金融与数学学院为目标,不断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贡献。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师范,本科一批次招生,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皖西,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挥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培养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富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情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中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 能胜任中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数学教育、数学建模等。

金融工程(本科,省级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省级新农科复合人才培养专业,校级专业特区)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教育理念,立足皖西、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以能力本位、市场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培养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一般要求,或具备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资格条件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

经济统计学(本科,省级新文科复合人才培养专业,校级新农科复合人才培养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决策能力,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统计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为实践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支持。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原理、统计学、应用随机过程、高级程序语言、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计量学、企业经营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统计综合评价。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始建于1993年,现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资产评估、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七个本科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兼职)3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六安市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非执业注册会计师6人,资产评估师3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1人,注册税务师1人,高级会计师1人,安徽省经信厅制造强省项目评审专家2人,安徽省评标评审专家2人,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专家1人,具有行业从业经历的师资比例50%以上。师资主要来源于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海大学、暨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英国撒赛克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

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资产评估;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示范教研室1个:财务管理,校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大别山发展研究院、九略管理咨询研究所,共建数据智能与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生态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校级重点学科1个:工商管理。

近年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安徽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课程思政项目、专业改革试点等质量工程项目60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4项,全院教师主编和参编《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商务谈判》等省级规划(一流)教材6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统计学》;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MOOC)示范课程3门:《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跨境电商》、《运筹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省级课程思政建设课程2门:《中级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实务》;省级示范课程2门:《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统计学》。

近年来,全院教师共承担相关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4项,安徽省软科学项目4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4项,其它省级项目7项。在科研成果方面,全院教师近年共获安徽省社科联学术年会征文二等奖等奖项9项,研究成果获省市领导批示或政府采纳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Agric. Econ.- Czech》《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地理》《国际贸易问题》《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农业技术经济》《经济学动态》《经济问题》《经济经纬》《系统工程学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系统工程》等二类以上杂志的论文共80余篇。此外,学院致力于产学研合作,以培训、管理咨询及横向课题等形式持续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学院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主要路径,强化学生的自律能力、吃苦精神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拥有创新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AB类赛事获国家级、省级等奖项300余项。毕业生就业主要区域为:合肥及安徽省其他城市,江苏、浙江及上海,北京及广东等。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金融、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等服务业,商贸,制造业,教育,建筑业等。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升学率7%左右,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务员录取率6%左右。

财务管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主要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与诚信品质,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适应智能时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需要,具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等实践能力,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学、金融学计算机财务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大数据财务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

会计学(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主要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及智能时代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沟通技巧,能够在会计师事务所、各类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信息及软件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大数据基础、大数据财务分析、RAP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实训、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

电子商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富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拥有国际化视野、沟通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和电子商务工具开展境内外业务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网络营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商品信息采编与优化移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据库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统计学

物流管理(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满足各类制造业、流通业和服务业对先进高效物流管理体系及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育掌握现代管理、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备物流管理的科学思维方法、物流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具备数字化能力、供应链思维和跨领域跨专业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和物流管理部门从事物流管理、物流规划、物流业务运作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本专业设有“专升本”。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物流学、市场营销学、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物流法律法规、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大数据与智慧物流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外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兼顾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依托学科建设,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主要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和商法融合类知识,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熟练使用英语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货币银行学、国际物流、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地理、外贸单证实务等。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9人;博士(含在读)61人,硕士45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学院拥有安徽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导1人,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兼职硕导16人,国家青年岐黄学者1人、安徽省特聘教授2人、安徽省杰青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2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5人,大别山学者特聘教授9人;安徽省高校一类人才1人、二类人才2人、三类人才2人;先后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安徽省中药质量评价与品质提升科研创新团队,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建成中药学国内一流学科、安徽省高峰学科,拥有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560人。学院设4个教研室,15个实验分室;拥有动植物标本室、中药标本馆、大别山药用植物园、GMP实训基地、小动物(宠物)诊疗中心以及占地20余亩的大别山珍稀药用植物园、10亩的标准化石斛栽培示范园,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

学院拥有“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中药产业专家服务基地(人社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安徽省中药材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安徽省现代中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与霍山县共建“安徽省乡村振兴中药产业协同服务技术中心”,在霍山石斛、黄精、茯苓等林下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学院长期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林业局、科技部、标准委、中医药管理局、环保部等各部委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林业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项目近百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8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审定和认定盐肤木植物新品种5个、霍山石斛新品种2个,太子参新品种2个,黄精新品种2个,桔梗新品种2个,制定霍山石斛国家标准1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6项,安徽省地方标准18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特等奖、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的“安徽省先进集体”、2019年度“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学院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中药资源,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近五年,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54项,省级大创项目106项,发表论文 30 篇,授权专利 16 件,在各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励149项,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奖励26项,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卓著。

中药学(本科,安徽省高峰学科支撑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中医药思维、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并在中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具备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及领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就业率高,就业面广泛,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中药研究开发、中药检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生产管理、药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就业去向主要涉及药检部门、制药及药品经营企业、医院以及医药健康领域相关机构等。

制药工程(本科,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掌握数学、化学、药学(含中药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研究解决药品规范化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工程、质量与管理等问题能力,能够在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工艺与工程设计、生产组织、技术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及领域: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制药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药品生产、药物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检验监督、学术推广及技术服务等工作。就业去向主要涉及药检部门、药物研究院所、国内知名药企、医药健康领域等相关机构。近年来,大部分同学在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型医药企业的药品研发、生产管理等部门就业。

生物工程(本科,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生物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以“市场需求、理论厚实、能力本位”为导向,以“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路径,采取“多维度协同育人、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大别山精神特质、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生物相关产业需要,掌握生物学和工程学基础、生物产品大规模制造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的管理、生产、质检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及领域: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或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及管理等工作,就业领域主要有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面向全国,为适应国家大食品安全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营养与卫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精食品、强检测、善管理、勇创新”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及领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研发、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工作。

动物医学(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宠物医学为特色,面向国家和产业需求,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合格兽医师为根本目标。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动物医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掌握动物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动物疫病诊断、检验检疫、疾病治疗、重要疫病流行病学监测、经济动物和伴侣动物健康管理等能力。毕业生可胜任畜牧业安全生产、食品动物和伴侣动物临床诊疗、公共卫生、动物性食品安全、宠物医院、动物卫生防疫以及动物保护产品研发、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及领域: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畜牧业安全生产、食品动物和伴侣动物临床诊疗、公共卫生、动物性食品安全、宠物医院、动物卫生防疫以及动保产品研发和生产等领域工作。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两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2014年获校A类建设专业,2018年通过省级专业评估;休闲体育专业始建于2015年,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24年在中国软科学大学专业排名中获B级等次。2018年体育学获批校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23年学科教学(体育)入选为我校专业硕士点建设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在校生725人,教职工46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7人(含在读1人)、硕士学位教师28人,教授4人、副教授16人,承担着体育学院专业课程及全校大学体育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

学院设有体育教育、休闲体育、大学体育、场馆与竞赛服务4个教研室,运动解剖生理、体育保健、运动康复、推拿与按摩、体育心理学5个专业实验分室和20余个专业实践基地。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省级特有行业资格培训基地2个,安徽省学校体育协会龙分会主席单位1个,“姚基金”志愿者合作基地1个,皖西体育文化研究所及休闲体育产业开发研究中心2个。已建室内风雨操场1座,多功能训练教室7间和专业健身房1间,室外运动场地面积超过5万平米。

近年来,体育学院在教学、科研、运动竞赛和社会服务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等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50余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等二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SCI、EI等一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自编校本教材5部、参编规划教材10余部。2014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基础理论”二等奖、“英语单科”第五名、“运动技能”三等奖、“团体总分”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安徽省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7枚、银牌17枚、铜牌27枚的好成绩。

学院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现有级教学团队1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3门省级一流课程2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另有《健美操》《龙舟》2门课程被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

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如亚洲赛艇锦标赛,ITF国际网球巡回赛、六安城市国际马拉松赛、安徽省中小学体育传统学校田径冠军赛、六安市端午龙舟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与裁判服务工作,为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奠定了扎实基础。近5年,学生年均参与达800人次以上

面向未来,学院将秉承“厚德、尚能、博学、创新”的校训,坚持走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培养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学院办学特色。

体育教育(本科,师范)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定的从教信念;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教学、综合育人和班级管理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反思进取品质,具备终身学习和一定创新创业意识;能够胜任中学体育相关工作的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

休闲体育(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休闲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休闲体育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能从事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推广与经营、户外运动指导与管理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理念,拥有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具备较强的科学探求精神以及良好协作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概论、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管理、游泳与救护、龙舟文化传承实践、休闲皮艇运动、健身理论与指导、大别山红色体育资源开发、皖西乡村振兴休闲体育服务与指导。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六安师专的英语班和六安师范英语班。1983年,六安师专外语系正式成立。2000年,六安师专与皖西联大、六安师范三校合并升格后,在原有的六安师专外语系和六安师范英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皖西学院外语系,开始英语专业本科教育。2010年更名为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外国语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生关注度和家长期望值高的本科外语专业院系。学院下设四个教研室:英语专业第一教研室、 英语专业第二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负责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学和全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学院现有一个英语(师范)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65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6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8人,讲师43人;博士25(含在读);40余人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坛新秀3人;常年聘用外教2人。学院还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名师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践教学导师。

学院秉承“To be with virtue, to do with languages.(德以修身,言以弘道)”之院训,坚持以改革创新促进内涵发展、以内涵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遵照“一践行,三学会”新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育人,构建了“价值引领,需求导向,多元协同”三位一体中学英语卓越教师培养新体系。该体系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地方中学英语教师岗位需求为导向,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协同为路径,旨在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善于育人、精于教学、发展潜质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师。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红色文化育师德,全程渗透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皖西大别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学院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合作建立“红色安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协同育人平台,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双语铸魂育人。为突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构建了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全程性导向和阶段性训练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全程渗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课内实践、教育“三习”、英语教师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等教学环节为依托,沿着“学-做-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助力学生实现从语言技能到教学技能、从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体验、从学会学习到学会育人的渐进式跨越。艾瑞深校友会2022、2023年榜单显示,皖西学院英语专业荣膺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2023年,英语学科被遴选为校第二批硕士点培育学科,英语(师范)专业顺利完成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主编、参编教材12部,译著4部,主持教育部、省厅及校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4项。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完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1门,省级智慧课程试点1门,在建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3门、省级示范课程3门,在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余门。30余名教师在省级以上授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280余项。“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大赛每年都能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好成绩,其中2021年我院学子凌飞同学获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为获此殊荣的全国唯一一个普通二本院校选手;同年,凌飞、李智慧、马紫萱三位同学组队参加了第12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师范生组)荣获安徽赛区(师范生组)特等奖。在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师技能竞赛中,英语专业学生获得一等奖、二等奖30人次2023年孙宛情同学荣获该项大赛省级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每年都有数名同学获一、二等奖,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立项,部分项目获优秀结项等次。

学院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助力学生成人成才。选拔学生参加亚洲赛艇锦标赛、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六安国际羽绒节、六安国际马拉松比赛等国际赛事的志愿服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国际视野。积极探索教学、实践、社会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与义务支教等活动,大力倡导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和服务育人。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9年暑期我院“三下乡”活动:“青暖童心 七彩假期”获团中央和省委宣传部表彰;2020年暑期“三下乡”团队获省级优秀团队、省级优秀个人;2021年暑期“三下乡”活动被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收载2023年暑期支教实践团“才聚徽州”荣获安徽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近三年来,学生综合素质类活动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余项。在“三全育人”机制下培养出来的皖西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思想觉悟高、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现有数字化语音室2个、同传实验室1个、微格教室4间、教师技能训练室1间,多媒体教室16间。学院现有50多家教育实习基地,同时建有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案例库,能够满足所有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需要。

近几年英语(师范)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始终居于全校前列。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近几年英语(师范)专业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国内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外高校有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杜伦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约克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西澳大学等。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方面的专家和骨干,还有部分学生被录用为国家、省市级公务员。

英语(本科,师范,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校级卓越教师计划、省级“六卓越一拔尖”教师计划)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扎根皖西,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英语专业基本知识、语言文学跨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阅读与写作、实用英语语法、英语演讲与辩论、时文阅读与翻译、笔译、口译、语言学导论、英语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文化概要、西方文明史、中学英语教学实施、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文化与传媒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是学校最早招收本科生的学院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其间经历了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皖西学院中文系、皖西学院文化传媒系等不同的发展阶段。2010年10月,经学校批准,始更名为文化与传媒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文化与传媒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极大地支持了地方教育事业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文化与传媒学院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教授3人,副教授20人,博士17人,另有客座教授9人,兼职教授12人。近3年全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或教材6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9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校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30余项。全院先后有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模范教师、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和曾宪梓优秀教师奖、陈香梅教育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安徽省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文化与传媒学院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和新闻传播学教研室,另设有皖西文化研究所,拥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汉语国际教育5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另外,语言学教学团队和文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中国文学批评史、民间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礼仪、中国文化概论、图像处理基础6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新闻与传播学被列为学校新一批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学科,皖西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为校级科研平台,学院设有校友讲坛和读书与治学两个学术阵地,分别举办了78期和49期。文化与传媒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体现了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专业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服务皖西地方文化发展和红色基因传承,化地方文化资源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的办学特色。 

文化与传媒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274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近3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3等奖7项,获省级奖项逾500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40余项。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人物和优秀分子,为国家建设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大量贡献。

文化与传媒学院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2020年将泰国格乐大学建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海外教育实习基地,2023年与六安市公安局合作共建融媒体中心。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师范教育发展战略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立足六安(皖西)、面向安徽全省、辐射长三角地区,培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师风高尚、教育情怀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熟练、班级管理和育人能力较强、具备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以及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文秘公关工作者等,并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大学写作、学科教育学等。

新闻学(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热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熟悉党的新闻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精神的,具备扎实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多学科知识结构,掌握新闻采、写、编、评、摄、录等基本技能,能适应现代传媒背景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并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中外新闻史、新闻评论、新闻采编、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非线性编辑等。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并认真践行习近平新闻思想,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媒体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编导与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等。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始建于1972年,是安徽省最早的新建本科艺术学院,已经有51年的办学历史。现设有美术学(师范类)、音乐学(师范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前教育(师范类)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408人。

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专任教师66人,教授5人,副教授29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设有美术学(师范)、音乐学(师范)、学前教育(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7个本科专业,音乐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美术学专业获批省级教学团队项目立项,2023年度考核优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8人,省钢琴协会副主席2人,中国、省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协会会员13人。学院设置:美术学、音乐学、设计学3个教研室和2个综合实验室,其中音乐学为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美术学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获批校级应用型学科建设提升工程重点学科,器乐与舞蹈教研室获安徽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2020年以来,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85篇,其中在二类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篇,获批科研项目立项93项,科研到账经费600多万元;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24项,1人获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市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光荣称号,1名教师参加全国“村晚”,美术学教师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全国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展等,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A、B类学科竞赛及专业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10多项、三等奖20多项,省赛获一等奖46项、二等奖98项、三等奖137项。

艺术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创作展示条件,配有天窗画室、设计机房、琴房、舞蹈房、音乐演播厅、展厅、多媒体教室等教学用房;并建有陶艺工作室、设计应用工作室、版画工作室、漆艺工作室、模型制作室、摄影摄像工作室、服装扎染室、服装CAD室、服装缝纫室、电钢琴教室、音乐制作室、语音播音室、新闻演播厅等。

近年来,艺术学院坚持结合实际,立足地方,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紧密对接地方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强化应用型学科建设,教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院秉承“厚德尚能 博学创新”的校训,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美术学(本科,师范)

学制:四年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要求,立足皖西、面向安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富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具有扎实的美术学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具备初步的美术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且能在社会艺术机构、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美育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基础、色彩基础、中国画、书法与篆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艺术、设计构成与应用、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微格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音乐学(本科,师范)

学制:四年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中学教育发展要求,立足皖西,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胜任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教研及管理等工作,能够组织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中学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乐、钢琴、主调音乐分析与写作、合唱与指挥、即兴伴奏与弹唱、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等。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立足皖西、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有理想、有爱国主义情怀、有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跨学科知识技能及可持续发展潜能掌握图形、字体、编排设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广告策划设计海报、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原理、知识、方法及技能,培养具备扎实的设计基础知识和设计技能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研究、制作和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对当前艺术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判断与思考,能从事设计领域相关设计应用及管理工作。具有厚德尚能、博学创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基础,设计概论,立体构成,摄影摄像,表现技法,版式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

环境设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现代设计思维意识和一定的审美素质,学生应了解环境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系统的设计理论知识和基本常识,主要学习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相应的专业设计能力、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够运用现代设计技术手段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具备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基础,设计概论,立体构成,摄影摄像,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景观快题设计,三维基础,景观小品设计,装饰结构与材料,建筑工程定额预算,商业空间设计人体工程学,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现代设计思维意识和一定的审美素质,学生主要通过中国服装史、服装设计学、服装配饰设计、服装工艺学、服装展示设计、服装CAD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服装设计、配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设计理念,了解服装与服饰的基本制作流程及相关的制作工艺要求,提高学生对服装与服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具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服装生产第一线从事服装设计、配饰设计等相关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主的各种设计任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基础,设计概论,立体构成,摄影摄像,手工印染,中外服装史,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原理,电脑时装画,服装设计学,服装配饰设计,服装专题设计,品牌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工艺学,服装展示设计等。

(更新截止时间为2024年6月)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我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隶属于文、理、工、管、教、法、经、农、医、艺术十大学科门类。

国家级特色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生物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法学、制药工程、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新闻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汽车服务工程、物流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动物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地理科学、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可授予文、理、工、管、教、法、经、农、医、艺术学士学位。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近1400人,专任教师近1100人,副高以上职称352人(其中正高职称9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340人。获批青年岐黄学者、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28人次,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等各类团队11个。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