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一、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2002年,其前身为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土木建筑系,是学校最早设立的系部之一,于2003年开始本科生的培养。2016年,因专业建设需要更名为土木工程系。2021年学校“转设”成功后,更名为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过23年的励精图治,土木工程学院凭借其严谨的学风,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骄人的业绩在社会和用人单位取得了良好的声誉,累计为社会和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000余名。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围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925人;专、兼职专业教师101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8.3%。具有一定施工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占60%以上。
学院下设力学与结构教研室、道路工程教研室、桥梁与隧道教研室、水利水电教研室、给排水教研室,现已建成工程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和专业计算机机房(装有CAD、纵横、BIM、迈达斯等软件),最大程度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学院先后与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检验检测分院、兰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华云时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市和平污水处理厂、三桥设计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甘肃地质博物馆、甘肃兰金民用爆炸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企业及用人单位以校企合作的模式签订产学研、产教融合和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加强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学院一直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学院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教学团队;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1人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名师称号。学院承担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主参编教材14部,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甘肃省BIM大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建筑类院校施工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中国家级奖项86项,省级126项,每年有多名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
未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思路,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本着建设好专业、培养好人才、谋求新发展、适应新时代要求为宗旨,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新提升,将我院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行业认可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工程管理学院简介
工程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教育与时代需求的紧密结合。其前身为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土木工程系,2012年,为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从原土木工程系分离并成立工程管理系。2021年,随着学校转设更名,工程管理系升级为兰州博文科技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更名为工程管理学院,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学院成立之初,便展现出全面的学科布局,开设了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6个专业。此后,学院持续优化专业设置,2013年增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4年增设工程造价专业,2020年增设建筑学专业。2025年,学校进行专业优化布局,将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三个专业划分至土木工程学院。目前,学院聚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测绘类、地理科学类四个专业大类,涵盖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城乡规划、建筑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6个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
自成立以来,工程管理学院始终秉持“勤学习、善思考、强素质、瞻高远”的院训,弘扬 “团结努力、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创新发展”的院风,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培养5000余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院的骄傲。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学院构建了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设有工程管理教研室、工程造价教研室、测绘教研室、地信教研室、建筑学教研室、城乡规划教研室、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工程经济学课程组和创新创业工作室。同时,学院拥有测量实验室和BIM实训中心两个专业实验室。这些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学研讨、科研组织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基层教学组织成果丰硕:工程经济学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工程管理教学团队荣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近3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立项、结项多项校级科研项目、校级教改项目,以及省级科研项目、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多篇,撰写教材(专著)12部。
学院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均将实践学分比例提高到30% 以上。此外,学院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已建立1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每个专业都匹配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场所,合作企业包括中铁西北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交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测绘分院、甘肃省长城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国图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展望未来,工程管理学院明确了专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定位,将紧密围绕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和甘肃省农村实际情况,从乡村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乡村绿色建筑成本优化、乡村空间数字化治理、传统村落活化设计四个方向重构专业集群,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方向,为甘肃省乡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续写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三、电气与智能控制工程学院简介
电气与智能控制工程学院目前开设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五个本科专业,专业涵盖电气类、自动化类两个学科门类。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满足教学需求,副高以上职称占比40.4 %,“双师型”教师占比10%。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中青年科研骨干14人。有校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EI收录1篇,CSCD、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3篇,其他学术论文25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甘肃省教育厅创新基金项目2项,以及教育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横向及校级科研项目8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个、校级各类项目5项。主编教材和专著4部。教师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3项。教师获评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人次、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荣获学校年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6人。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教研室、自动化教研室等三个专业教研室。校内建有电路实验室、电子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正在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中心、AI+智能实训中心,拥有校外实践基地、校校合作基地、机器人实验室等众多实践场所,可作为电子设计、硬件设计、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多方面科技竞赛平台,也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机电一体化技术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等学科专业竞争并获得佳绩。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2项,获得“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65人次,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银奖、铜奖48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甘肃赛区一等奖、二等奖24人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2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52人次,省级和校级奖学金100余人,省级“三好学生”50余人。通过中级车工、中级电工、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累计200余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48人次,获得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66人次。
毕业生凭借专业知识扎实,工作适应能力强,工作踏实肯干等优势,初次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就业相关度达到70%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中新建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迅而达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兰州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中核建设集团、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150余家单位。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学生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创新能力,将努力把电气与智能控制工程学院建设成专业特色鲜明、区域优势突出,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及轨道交通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型工科学院。
四、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为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优化整合学科资源,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2025年1月整合原电信工程学院与原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相关专业,正式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3个专业大类,涵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8个本科专业,配备电子与通信工程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物联网与智能系统教研室和大数据与信息系统教研室4个教研室及4个实验实训平台,形成“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建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化教师团队,中青年教师占比达68%。2024年学院教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三年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学院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研促教”的教育理念,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学生们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甘肃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蓝桥杯”等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了国家级、省级奖项70余项。其中,在参加的第三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中,荣获了全国赛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并且有40余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得以落地生根。依托单片机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训室、智慧+实验室等平台,学生们能够深度参与到智能系统开发、大数据分析、数字内容创作等实战项目中,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创”。
近年来,有40余名毕业生成功考入兰州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更多的学子成长为行业的骨干力量,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华为、中兴、大华、vivo等新科技领军企业中任职;还有部分学子选择自主创业,成为科技领域的新锐力量,涌现出了技术总监、研发工程师、创业等多元发展的典范。
面向“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以“新工科”的理念为引领,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助力每一位学子“练就硬核技术,拥抱无限可能”!
五、机电工程学院简介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源于2002年创办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机电工程系,有23年办学历史。学院立足兰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以现代机械装备设计制造、车辆工程为主要方向,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机械电子、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生态意识、工程伦理意识等,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新工科人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建院以来,学院培养了八千多名毕业生,毕业生已成为众多行业的骨干力量。我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显著,近三年“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各类省级学科竞赛奖90余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质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6.交通运输学院简介
交通运输学院前身是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交通运输系,成立于2015年。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专业从原经济与信息管理系划分出来,成立了交通运输系。2021年,学校转设成功,并进行二级学院整合,交通运输系更名为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下设1个教工党支部、3个学生党支部,1个党务工作站。交通运输学院设立,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办公室、交通运输学院实训中心和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建立了交通运输教研室、交通工程教研室、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教研室、物流工程教研室。
交通运输学院现有5个专业,交通运输类和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两个学科门类。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物流工程、智慧交通,其中交通运输专业在2020年被甘肃省教育厅设立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铁路货运组织》《数据库开发与应用》两门课程被甘肃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交通运输学院智能交通教研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交通运输教研室被评为校级优秀教研室;《智能交通系统》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完成和在研省级、校级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著作8部。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人。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BIM应用技术大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等各项赛事中均取得良好的成绩。
交通运输学院现有学生1264人,多年来共计为社会培养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两千余名,毕业生在各地各岗位上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交通运输学院一直以来坚持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实验实习教学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落脚点,多年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区域及相关行业建设。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有中国铁路上海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地铁公司、杭州地铁公司、西安地铁公司、成都地铁公司、三亚地铁公司、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杭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公司、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西安建工集团、陕西第二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交建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新疆建工集团以及铁路各个工程建设集团公司等单位。
七、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依托学校工科背景,历经20年不懈奋斗,已发展成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育人成果丰硕的二级学院。目前学院设有管理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五个专业,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院下设有五个专业教研室,现有在校学生3297名,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各类比赛成果丰硕,就业率相对较高,社会认可度逐年攀升。
多年来学院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强调“以父母之心育人”,争做“四有好老师”,持续加强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优良教育环境。
学院师资力量强大,依托本校以及各大高校优质资源,组建了一支拥有160多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68%,双师双能型人才占31%。这支教学队伍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为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的特色,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及时掌握市场用人需求,将现有“商科+工科“及”商科+科技”的课程体系随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未来需要的经管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八、外国语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现设有英语和酒店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生1634人。英语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是学校最早招生的专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自2017年开始招生,已有四届毕业生。酒店管理专业依托英语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对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国语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非常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学位教师78人,8人有海外留学经历。
学院以教学工作为主,将科研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推动力。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各类厅级项目20余项,校级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10余部。
外国语学院拥有数字化语言实验室6间,集教学、会议两用的同声传译室1间。语音室和同声传译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外国语学院学风浓厚,教风优良。学院对有志于考研深造的学生进行考前和备考期间的相关指导及专业辅导。学院每年都有优秀学子考入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四川理工大学、新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合计已过百名同学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25届毕业生中,有12名同学已被兰州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九、艺术设计学院简介
艺术设计学院溯源于2004年创立的艺术设计系,历经十七载匠心耕耘,于2021年晋阶为学院。学院现设广告学、工艺美术两个本科专业,秉持“博衍明德,文倡格物”校训精神,以人文美育为核心,扎根西北,聚焦品牌建设、非遗传承、敦煌艺术等领域,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高级职称占比57%,硕士以上63%),教师团队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甘肃省敦煌文艺奖、“金驼奖”创作成就奖、教学成果奖、青年教师成才奖、优秀学生管理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等省级荣誉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教师作品在国内外专业性展览中多次获奖,被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美院、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宁夏画院、浙江美术报等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并完成50余项企业视觉设计及文化项目。构建了非遗创新、陶艺、数字媒体等六个实践平台及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等奖项200余项。学院累计培养千余名品牌策划、艺术设计及非遗传承人才,社会声誉显著。面向新时代文化复兴需求,学院将深化“传统+创新”双轨培养,拓展新专业方向,培育服务民族品牌、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时代工匠和设计人才,以设计智慧服务民族品牌振兴,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彰显美育力量。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可授予的学位
可授予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六个学位证书。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拥有一支满足各科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现有专兼职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的40.29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59.97%。
学生人数
在校全日制学生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