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5 19:51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智能控制学院、数字商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旅游与康养学院、艺术创意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与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合署,马克思主义学院,邓建军工匠学院等直属教学单位。

重点实验室

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有首批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新能源技术与装备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江苏省家电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制造装备控制与维护实训基地、江苏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研发中心、江苏省LED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00多个实验实训中心,省级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智慧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和2个江苏省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平台和“互联网+”商务场景实训平台2个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生产线实训基地。协作机器人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重点学科

学校积极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国家战略,紧扣常州532发展战略,对接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聚焦聚力,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2个省级品牌专业为核心打造智能装备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培育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积极融入数字化技术,大力支持管理、艺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建设。聚焦专业群创新发展主线,加快推进专业的“智改数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育人质量,持续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培养规模,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群)、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2个。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资源库子项目6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5部、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部、教育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8部、省级重点教材27本、十四五”职业教育江苏省规划教材10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学校综合实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可授予的学位

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特别是聚焦高职教育特色,大力弘扬“工匠文化”,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在以邓建军为代表的18位江苏省产业教授和17位常州市产业教授的引领下,形成了以“江苏工匠”韩迎辉、周晶、李雪峰为代表的一批“工匠教师群体”,以及以“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昆益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爱生善教教师群体”。拥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校长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新一届全国行指委委员2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江苏省技能状元1人、江苏省技术能手18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名、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省劳模)2人、“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8人、江苏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人、省轻工行业提名工匠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2人、高级技师45人、技师109人。5位教授入选常州市政府智库,为服务地方产业结构与升级建言献策。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一万五千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近40%,硕、博士学位比例80%以上,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