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具备人文精神,诚信品质和科学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具有团队协作、运营管理的能力及沟通技巧,具有知晓中西方文化和管理知识的较高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较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基础、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能力从事金融、会计、运营等国际商务业务以及自主创业,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及企业从事国际商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标准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先,以良知为道”的办学理念,坚持“强素质、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博雅人才培养原则,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专业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⒈知识结构
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知识:
(1)人文素养知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数学与数学思维、英语、计算机应用、哲学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贸易工具与经济分析等;
(2)学科基础知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统计学等;
(3)专业知识:战略管理、国际商务环境分析(国际商务学)、国际人力资源、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管理、运营管理等;
(4)相关专业知识:创业管理与实践(TA)、会计与财务管理、商务法律、管理与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品牌与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具体课程设置详见指导性教学计划。
⒉专业技能
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1)具有较高文化素养,适应不断变化中环境的生存技能;
(2)具有持续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与再学习技能;
(3)具有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4)具有国际商务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以及国际商务谈判的技能;
(5)具有扎实的英语口语、书面交流能力和熟练运用专业英语的技能;
(6)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技能;
(7)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技能;
(8)具有完整的人格、完善的职业素养,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创新和创业技能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技能。
⒊综合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党、爱国、爱人民、尊重他人、敬畏制度;
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有较高的品格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思维;
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就业、创业、继续深造等多种需要,为此将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设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提高相应的课程数(含教学数),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三、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力争体现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训练与讲授等的融合。为此,以下是“融合”的实施载体。
⒈课堂教学: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模拟(项目)教学、课堂讨论、小组演示等多手段教学;
⒉课外讲座:设立《名人名师名家讲堂》,包含:教授讲堂、商务官员讲座、企业CEO演讲;
⒊实践教学:组建团队,深入社会与企业,落实TA特色活动、社会参访和毕业实习、企业实践等;
⒋出国交流:试行学校提供,个人选择、讲究实效的多种出国留学、游学、创业实践等出国交流途径与方式。
四、本专业特色
基于博雅理念的培养体系本身已经具有了专业的基本特色;实行开放的教育体系,让学习过程能够直接深入到社会中的企业群,并推动学生在就读期间组建实习性、模拟性的具有国际市场运营色彩的小企业(公司),为专业的主要特色;实施教练引导的教育机制和提供TA实景训练模式为专业的立足特色;落实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尤其是借助网络手段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种实情的环境里享受到知识滋养的幸福体验,是人才培养追求的本质特色。
上述特色的落实将通过以下适合的教育教学体系载体实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经济学(含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国际市场营销的能力;能运用基础计量、统计的方法进行事务对象分析和研究;了解国际市场运营发展的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贸易政策和发展动态;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发展动态;能够熟练地掌握商务英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经济分析工具从事涉外商事工作。
英语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基于博雅教育的广博基础,融合其他学科的传统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及切实的应用能力,宽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能在各行各业,如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科技等领域从事工作的复合型国际化的英语人才,也能以英语为基本能力在其他领域继续深造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与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
2. 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深厚的中国情怀;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综合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与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
3. 能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具备切实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能理解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能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有效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并能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准确性;能运用语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
4. 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尤其是英汉在语言、思维、文化、历史、哲学、价值观念与交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学生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识,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与评价;
5. 具有批评性思维的习惯,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具有较敏锐的思辨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具有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的精神,能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立见解的能力;
6. 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自律性,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监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组织和配合他人开展学习活动;能及时总结并善于借鉴有效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能管理时间、规划和完成任务;
7. 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能力;能拓宽视野,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点,更准确地确定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向;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8. 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
9. 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及评估的能力,掌握英语专业研究的学术规范,秉承学术诚信;
10. 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学赏析能力、熟悉英美文学的重要流派、作家及其作品;能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能欣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风格和语言艺术;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与评论;
11. 掌握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能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人生进行哲学思考,知行合一,尊重客观、把握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和提升领导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健全的身心;
12. 关注时事,熟悉我国的基本国情、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及语言文化知识;关注国际时政的热点,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动态;熟悉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知识。
三、主要课程
根据我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1.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体育课、大学语文、军事理论及训练等。本校校级通识课分为五个模块:沟通交际、商务原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2. 专业核心课程由语言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组成,主要包括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演讲、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学术英语写作、第二外语。
3. 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创新团队的组建与管理;选修课为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嘻哈文化、跨文化管理:项目式专题、电影研究导论、传播学理论入门、商务伦理学、社会心理学、西方思想经典选读、中国思想经典选读等。
4. 实践环节课程分为专业实践课程、专业研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
5. 毕业论文分为学术论文、翻译作品、项目报告、创意写作等,毕业论文需用英语撰写,正文长度不少于 5,000 个单词。
重点实验室
上海托普信息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室隶属于学院信息中心,建立于2002年9月,位于学院信息中心三楼,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教学师资。10年内实验室建设达到的目标和水平是: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培训中心,在2-3个主要培训方向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跨世纪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而且取得若干重大的成果。
现阶段实验室的主要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是:
软件项目制教学实验室
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已将包括软件在内信息技术列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并将软件出口作为突破口,力争成为全国软件出口的领先城市。今年,上海计划软件出口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近1倍。到2005年,上海软件产业经营收入目标为300亿元人民币,出口5-6亿美元。基于这样的形势,托普集团与日立、东芝等多家日本企业共同组建了上海华之樱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为了扩大软件开发的队伍,学院专门开设了软件项目制教学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能熟练操作和使用VB、C++、JAVA等语言,熟悉ORACAL和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培养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和应用。为上海华之樱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强大的生力军。
重点学科
计算机软件技术(游戏程序设计) | |||||||||||||||||||
|
可授予的学位
毕业生由学校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全日制高职大专毕业证书。
师资力量
名师介绍
徐良贤 教授,博士生导师
软件技术专业负责人
1938年2月出生,1958年参加教育工作,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担任本科生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硕士生高级操作系统、高级软件工程等课程。曾参与国防科工委O九艇“鱼雷射击指挥仪”、“数字测距仪”及上海图书馆新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等项目。并分别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及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经委新产品研制一等奖等奖项。迄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及教材10余本。
现任上海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计算机三级命题组顾问、全国自学考试“操作系统”课题命题组组长。
刘沛霖 教授,博士
应用韩语专业负责人
1938年12月生,1963年参加教育工作,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语言文学,重点研究中国学生学习韩语的难点及规律。韩语理论基础雄厚,有较高的朝鲜语语法理论研究水平;对韩语语言教育、高等职业语言教育有深入研究,并产生一定影响,科研成果丰硕。曾独立完成国家出版总署重点科研项目“韩汉词汇对译研究”和朝鲜语词尾特性研究等;主编出版著作3部,教材7部;迄今在国内及韩国、朝鲜、日本学术刊物和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
现担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曲阜师大客座教授、国际高丽学会会员、中国朝鲜语学会理事、韩国语言文字学会特约会员。
杜永泰 教授 工学硕士
电子自动化系主任
1946年1月生,1981年参加教育工作,研究方向为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近年来主讲过“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电路EDA”、“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在电子技术领域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如“DCY—1型扣式银辛电池测试仪”、“电子手表用石英谐振器理论研究”等,并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迄今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费水生 副教授
教学督导办负责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先后在国有的民用、军工企业生产、科研领域从事电子类产品及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研制。独立开发成功可控硅永磁表头充磁、调磁仪,表头指示刻度自动定位仪,万用表生产调试用的各种专用稳压、稳流电源,万用表综合校验台等。八十年代中期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曾三次荣获安徽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师称号。在电子技术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先后承担过基础类、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二十多门课的完整教学。
编写完成实训指导书、讲义及课件3部,发表多篇论文。
李芝章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外语分院院长
1946年12月生,1967年参加教育工作,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语法。任教过程中一直主讲大学英语、英语语法和四级辅导等课程,建立了语言测试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光电阅卷机、电脑与有关软件,对试卷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获取有关的数据反过来指导现实教学。独著《英语形容词用法》一书,参与编著《专升本攻学位》,《大学英语写作进阶》等书籍,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坛、外国语言研究等书籍和刊物上长期发表多篇文章,包括: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从四、六级考试新题型看大学英语教学动向等文章。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主讲教师,“师德标兵”,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钱宝钧教育基金奖,上海市“我喜爱的好老师”提名奖,连续5年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并两次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等。
郑本结 副教授
管理分院院长
1954年3月生,1978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专业教学组组长、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分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和管理学,近年来重点研究社区管理与服务,主讲社会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社区行政与管理、海外社区发展概论等。
发表论文25篇,出版合编、参编著作7部。
孟庆华 副教授,工学博士
信息安全专业负责人
1969年12月生。从事Windows/Unix/Linux的安全系统集成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系统自我免疫保护技术、计算机犯罪司法取证、黑客与反黑客追踪技术、病毒逆向解体、网格与SOA安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计算机信息流安全闭环理论、计算机人工稳态安全系统、计算机社会免疫系统等理论。在国内外计算机核心期刊和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和已获专利5项;主持翻译出版安全技术专著6本。参与多项国家基金研究项目。
现任兴韦——法迪亚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主任;AnkitFadia国际道德黑客安全技术(中国)核心合作专家;计算机安全协会安全技术特聘专家。
郭冬花 副教授
外语分院学科带头人
1964年12月生,199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外语教学工作。曾承担过大学英语、英美文学、职业英语的教学课程。在教学中总结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建英语社团,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曾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获军队教学质量优秀奖和上海市育才奖。
发表论文多篇、编写教材四部、翻译影视作品八部。
马洪良 高级讲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
电子实验室负责人
1964年2月生,1987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担任单片机原理、高频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电视机原理、音响技术等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工作。曾主编《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和《电子技术》(实际操作)两本教材;开发成功“智能型电子线路操作系统”。先后获得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东北电管局先进个人、德州市开发区优秀教师等荣誉,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