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01-动物科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前身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1952年11月由河北农学院畜牧系、山西农学院兽医组和平原农学院畜牧兽医组组建而成。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智慧养殖与动物生产学、水产养殖学等4个系;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马业科学、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产养殖学专业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4人,占专任教师的90%。
学院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动物生产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水产类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1人、副首席1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2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2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3个。
学院畜牧学一级学科始建于1952年,196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全国首批四个畜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列入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列入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
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
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畜牧业人才,目前在读学生18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7人、硕士研究生310人、本科生1409人。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博士论文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硕士论文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学院现有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实验室总面积9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余元。
学院着力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流教学团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
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重大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1.7亿余元;出版专著24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245篇,制定标准10项,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80余项。
02-兽医学院
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学校创建最早的院系之一。现有兽医学一级学科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有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有农业农村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草食家畜兽医基础与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和动物胚胎与发育工程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马违禁药物检测实验室1个。2020年邀请中国工程院张涌院士成立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家畜种质资源与胚胎工程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
现有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和动物药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门,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有瑞派动物医院和马医院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40余个。
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5人。
03-农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始建于1958年,学院现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和生物育种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农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和自治区品牌专业。
学院设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作物与种业领域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作物学学科为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自治区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自治区重点学科)、作物生理与种子学3个二级学科方向;设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和农艺与种业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1人,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博导19人,硕导34人。现有国家农业类教学指导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获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称号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兼岗位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3人、试验站站长3人,获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3人,“自治区杰出人才奖”2人,“自治区青年科技奖”6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12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11人。
学院拥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基地、8个科研创新团队。近5年,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总经费累计达到2.68亿元,累计获得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10余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祖国北疆、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04-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组建于2018年,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开始招收植物保护、果蔬本科专业。目前,拥有园艺学、植物保护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院现有蔬菜学和果树学 2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1 个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内蒙古自治区野生特有蔬菜种质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创制与资源利用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内蒙古自治区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寒旱区作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1个国家级中职教师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基地,1个中蒙俄设施园艺产业科技创新院;建有“作物土传病害微生态调控院士工作站”和“草原昆虫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建有国家级科技小院12个。
学院现开设园艺、植物保护(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0人;现有特聘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各1名),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10人,自治区教育厅“111”人才工程3人,自治区“草原英才”7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1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人。
学院秉承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相结合模式,现已培养农业科技人才4000多名,其中有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院士以及全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学者专家和各行各业杰出的带头人管理者,遍及全国各地、为国家及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5-林学院
林学院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及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风景园林、林业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学院建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雷击火与边境火防国家创新联盟,开设林学、森林保护、园林、消防工程、风景园林、智慧林业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自治区品牌专业。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硕士学位教师4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校内外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基地8个,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总经费4980余万元。
06-草业学院
草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6人,专任教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71人,占比98.6%。其中:教授17人(二级教授4人),副教授15人,讲师3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在籍本、硕、博及留学生共计1113名。
学院下设草业科学系、草业工程系和植物学系3个系。有草业科学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2个本科专业以及草业现代产业学院本科班。草业科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草学类本科专业,2014年首批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首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目前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农业专业学位博士点和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草学学科是国家、农业农村部、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1981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一级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第五轮学科评估成绩为A档,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中学科评估成绩最好的学科,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2023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双一流”建设拔尖学科。生态学学科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设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23年根据学校学科优化调整政策,撤销一级学科博士点,保留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拥有国家级植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拥有阿拉善孪井滩、锡林郭勒东乌珠穆沁旗、正镶白旗3个自治区野外观测站;拥有内蒙古农业大学海流图科技园区、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锡林郭勒正镶白旗额里图、东乌旗乌里雅斯太、赤峰巴林右旗赛罕乌拉、乌兰察布四子王旗格根塔拉、阿拉善左旗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校内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7个;与蒙草集团、正时农业等企业建设有校企合作基地14处。
07-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肇始于1958年创建的土壤农化专业,历经60余年发展积淀,先后经历生态环境学院、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等发展阶段,2024年9月正式独立建制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启发展新篇章。
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高级职称占比39%,硕士、博士生导师13人,96%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其中1人获青年领军人才称号,3人获“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321人才工程”,团队教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彰显深厚科研实力。学院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中心1个、野外试验站1个,配备千亩核心科研基地和10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土壤与植物营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近五年培养博士9余人、硕士150余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体系。
学院设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历经26年发展,构建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土地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农科”建设成果,2024年正式招生。
08-沙漠治理学院
沙漠治理学院成立于2016年6月3日,其渊源可追溯至1960年在原内蒙古林学院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和1983年成立的水土保持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44人,硕士学位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有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在校生1457人,其中,本科生1209人,硕士研究生216人,博士研究生32人。
学院下设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土地整治工程系、沙产业系4个专业教学机构和1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有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钱学森沙产业学院。学院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一流课程,1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有10个实践教学基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为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自治区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和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建有内蒙古杭锦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共建国家林业草原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沙漠学会挂靠在沙漠治理学院,主办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09-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始建于1960年,已形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教育层次。现有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开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智能装备工程5个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获批自治区品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2个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校生2247人,其中本科生2000人,硕士研究生202人,博士研究生4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6人;教授19人,副教授33人;坚持“学、研、产”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日常行为管理,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毕业生面向大中型机械、电力、车辆企业就业,专业对应度高。
10-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始建于1958年,下设水利工程、资源环境、土木工程、测绘工程4个教学系和1个水利土木工程综合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高级实验师2人,认定“英才兴蒙”人才38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6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5人,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二、三类人选12人。
学院现有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智慧水利共8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测绘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均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农业水利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农业水利工程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计划项目试点专业;土木工程为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有自治区品牌专业6个,自治区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一流虚拟仿真实验室1个,自治区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9门。现有在校本科生2162人。
学院现有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土木水利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水土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为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农业水土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等创新团队10个。有国家定位观测站、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各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水利类综合试验基地1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26个。现有研究生325人。
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院、立德树人全过程。学院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驻河套灌区硕、博士研究生流动党支部为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寒旱区生态·水安全研究生党支部为首批自治区高校研究生样板支部。
11-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
学院现有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木材科学与技术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设计学4个硕士点,艺术硕士、材料与化工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木材科学与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拥有沙生灌木材料科学与技术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沙生灌木纤维化及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草原沙生灌木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沙生灌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俄蒙进口木材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蒙古族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内蒙古森林文化产业研究与示范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教职工82人,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5人。学院近5年承担项目共89项,其中,国家项目 11 项,省部级68项,横向7项,科研经费共1955万元。
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32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4人,博士研究生45,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2人。
12-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建于1981年,已形成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教育层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自治区一流建设培育学科。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各1个,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8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硕士、会计硕士(MPAcc)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开设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8个本科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科在校生2500余名,研究生600余名。现有教师101名,其中专任教师87名,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8人,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拥有6个省部级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高端智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主持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项目20多项,发表了SSCI/SCI论文40多篇、CSSCI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0多部,年末科研经费余额1000多万元,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30多项。
学院拥有8000㎡的综合办公楼,设有自治区级经济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等教辅机构。与美、英、加、澳、新、日、蒙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建院以来已累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4000余名优秀人才。
13-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食品工程系,始建于1988年,2000年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有教职工103名,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25名,博士生导师26名,硕士生导师60名;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自治区党建样板支部等,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创新平台16个,校政企联合创新实验室3个;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优青、全国政协委员各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各1人。
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包装工程、乳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乳业)等5个专业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唯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工程类专业,入选国家“双一流”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自治区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十三五以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15项,建设国家一流课程2门、自治区一流课程4门,出版教材25部、专著9部、科普图书13册,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大赛省部级奖励61项,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33篇,承担科研任务248项、总经费2.07亿元,在《Nature microbiology》等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建成本科生教学实践基地64个、三部委科技小院3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
牵头组建了由74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产学研董事会;授权发明专利102项,成果转化总金额5718万元。
14-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学院现有农业信息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方向)工程硕士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专业;现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54门,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拥有农牧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博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34人,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人,自治区级和校级教学名师各2人,教坛新秀6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3人,2024年入选自治区“英才兴蒙”五类人才1人,六类人才7人。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90余项,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学生有191人。一批优秀毕业生先后保送到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30多年来,学院共培养本、硕、博毕业生共5500余名,他们遍布祖国各地,为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5-生命科学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内蒙古农牧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1996年在自治区相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生命科学领域教育科研的重要布局下,成立生物工程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展生命科学教育与研究的机构之一。2009年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标志着学科方向的扩展与层次的提升,逐步形成以生物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体系。
学院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林草局创新人才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5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6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领军人才4人,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项目”第二、三层次人选2人。培养出全国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优秀校友。
学院2003年获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成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技术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以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4个工程中心、2个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内蒙古特色动、植物基因组研究与利用、微生物资源筛选与应用、生物医药开发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学院还具有 “自治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16-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前身为原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马列教研组和内蒙古林学院马列教研组合并成立的社会科学部。学院践行“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院训理念,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学院设有行政管理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文化素质与美育中心三个教学单位,有图书资料室、MPA教育中心、MSW管理中心、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内蒙古牧区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等教辅和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授权点。现开设行政管理、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827人;硕士研究生347人。其中行政管理专业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25年的本科招生史。2020年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获批教育部行政管理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19人,行政管理岗1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高级(含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5%。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在读博士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学院教师中,有2个团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计划”、2人获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获评“2018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奖”、1人获评“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科学研究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各类横向课题10余项,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项,青年科技英才1项,草原英才1项;科研项目经费达500余万元。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达20余项,其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MPA案例大赛国家级优秀奖、华北五省级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向区内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输送了五千余名毕业生。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提高,考取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研究生中多人考取南开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等全国著名学府。学生考公率也逐年攀升,集中在政策性岗位和行政事业单位,签约大型国企央企如内蒙古自治区烟草公司、国有银行、中铁集团等。
17-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1年,学院下设英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一、第二教研室、多语教研室、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和MTI教育中心等十个机构。学院有1间同声传译室、1间多功能教室、1间大型会议室和5间小型会议室。
学院现有职工93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正教授 6人,副教授35人,讲师 44人,助教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国家级同声传译员 2人,接受翻译专业教指委培训16人,获得CATTI二级证书的教师2人。现聘外籍教师 1人。近半数的教师具有海外进修学习经历。
2024版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他们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以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涉外行业、英语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等工作。学院每年有数名优秀学生获得保研资格,曾被推荐到中国地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免试攻读研究生。2021年,学院成功获批MTI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自2023年起正式招收英语笔译方向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上屡有突破,多次获得国家社科项目、自治区级各类项目、自治区一流课程等成果。在区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翻译合作项目,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在武汉、福州等多地建有实训基地,为学生在学科前沿领域实习实训提供了坚实保障。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类竞赛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比赛、中美青年内蒙古交流营等,参与学生均有出色表现,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及校级等奖项。
18-理学院
理学院下设数学与统计学系、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化学化工系和实验中心。现有1个生物物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物理学、农业资源应用化学、经济数学;3个本科专业:应用统计学、应用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38名;博导6名、硕导2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3名、硕士学位者64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47%;具有国外进修及培训经历的教师26名。草原英才3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坛新秀6人。
目前,学院有各类在研项目8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13项,在研项目总经费138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96篇,其中SCI收录195篇,EI收录12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12篇。现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自治区一流课程、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3个自治区级级教学团队、10个校级教学团队;应用统计学专业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物理、化学实验中心被评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9-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
学院相关专业始建于1958年,2008年重新组建成立了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学院现有1个森林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土木水利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林业工程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森林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林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道路绿色建养与大宗固废循环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学院下设交通运输工程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2个研究所。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校企合作等项目累计200余项。
学院现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交通工程、智慧交通7个本科专业,其中森林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森林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学院获批2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自治区级科研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学院具有稳定的校内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20个,实验室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实验室开放项目近40项,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部级奖项50余项。60多年来,学院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1名自治区教坛新秀,1名自治区教学名师,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1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职工总人数的94.6%。
20-国际教育学院
学院成立于2005年,主要负责本校学生出国留学项目和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国内最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院校之一,合作的国外大学均是世界排名300的国际知名院校,国外学位可获教育部认证。
19年来,已有近300名同学通过学校合作办学项目出国留学,250多名学生已顺利毕业,目前国外在读学生20名。毕业生升学就业率高达80%以上。本科毕业后,许多同学继续在国外名校读研深造,部分优秀同学获得了硕士博士文凭。优秀校友闫雅璐现在中科院工作,常畅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甄淼留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作,岳帅2024年已成功从梅西大学博士毕业并在加拿大工作,郑亚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博士。
21-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内蒙古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和内蒙古工匠学院,是自治区最早开设本科专业的高职院校,是自治区唯一设置硕士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职院校。与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是包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学院建有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马术类专业,引领着中国现代马业人才培养方向。上级的亲切关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职院人的砥砺奋进,推动学院教育事业日新月异。
【办学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农”,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引领,联动中职,构建“专-本-硕”多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农、牧、食品类专业为重点,以马业、乳业等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农、工、管、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将学院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紧密、办学格局多元的现代高水平职业院校。
【优势特色】学院设有“农艺与种业”“畜牧”“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旅游管理”1个学术学位硕士点,是自治区第一所构建“专-本-硕”多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职业院校。与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合作投入近4亿元建设的“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集“产学研创旅”功能于一体,对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拓展发展空间具有系统支撑作用,为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应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农牧民培训等工作提供了优质平台。实施优势和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启动建设了9个优势专业;按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建设畜牧兽医(运动马驯养与管理方向)专业,并依托该专业承办建立了内蒙古农业大学运动马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马球队,发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马产业人才培养教育联盟,持续打造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马业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是全区唯一具备承担“自治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资质的职业院校,是自治区级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是国家和自治区两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是自治区最早的职业技能鉴定单位,获批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单位和包头市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北方果树优良品种培育示范基地。
【专业课程】学院有9系3部共12个教学单位,现有在籍学生1288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6人、本科生8189人、专科生4545人。开设18个职业本科专业、27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和39个高职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农、牧、食品类专业为特色,农、工、管、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园艺技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获批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园艺技术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是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园艺技术专业同时是全国高职教育精品专业和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10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19个专业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实用植物生物学基础是国家精品课程,有12门自治区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和1门自治区高校美育公共艺术教育精品课程。
【师资力量】学院有教职工613人,其中专任教师418人。专任教师中,7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2.62%为“双师型”教师。现有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1名全国技术能手,8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1名自治区黄炎培优秀教师,1名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级技能大赛金奖2人、一等奖3人、优秀奖1人。2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名教师被评为首届全国“旅游教育人物杰出青年教师”,2名教师分别被聘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学改革】学院的“一体两块”人才培养模式和“全程定岗、四步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两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实践成果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获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立项1项,获批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05项;获自治区级优秀论文共16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自治区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0人。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通过实施“一生一品”工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国家和自治区级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每年有100余名同学获奖。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科学研究】学院聚焦“五大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先后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07项,科研进账经费2457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等国家级和部委级项目15项,获批自治区自然基金、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高校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83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47项,登记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17项,获得自治区级科技和社科成果奖7项,教师获包头“鹿城英才”工程常规个人称号2人。学院立足学科和专业优势,大力建设作物育种、现代园艺、肉羊和马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乡村旅游等14个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以“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内蒙古特色果酒系列产品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马文化与马产业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技平台为依托,与土默特右旗、和林格尔县等开展校地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产教融合基地”“科技小院”等平台15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小院”5个。与和林格尔县农牧局、元泰丰(包头)生物公司、内蒙古浩坤生物科技公司、天津高银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科技合作项目68项,承担科技研发经费605.3万元。
【实训资源】学院依托“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着力打造综合教学实训科研平台。通过校地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推进博览园五大分区建设,建有30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和12栋水蓄热内保温日光温室,建成了16700平方米的园艺园林和旅游专业综合实训基地、7600平方米的食品工程系教学实训基地。有合作稳定的规模以上企业35家,与蒙牛乳业集团、正大集团、北京丰民同和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饭店等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了99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深圳逸马集团合作实施“1+X”证书项目,开展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共建,与吉利集团、圣奥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了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圣奥家具产业学院、现代牧业产业学院、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农畜产品加工产教融合共同体、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数字安全产业学院、现代酒店管理产业学院、万豪国际集团内蒙古区域现代酒店产业学院等10个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了“一系一产业学院”格局。
【社会服务】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立了乡村振兴服务中心。93名教师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单位、自治区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等的作用,完成了自治区农牧业厅、教育厅、科学技术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多项培训项目。形成了以新型职业农牧民、乡村振兴带头人、企业职工、退役军人等培训为主体,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为两翼的“三位一体”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体系。
【国际交流合作】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师生国际视野。与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马尔代夫、塔吉克斯坦、毛里求斯、蒙古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以及香港赛马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获批了“国际师生汉语言文化+职业技能”与“国内师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双模式职业教育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顶岗实训建设项目。深入实施“专升本”“专升硕”“本升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近三年,有40名学生赴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实施博士师资海外培养项目和教师海外培训工作,10名教师赴白俄罗斯攻读学位。
【办学条件】学院所在地土默特右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敕勒川文化底蕴深厚,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正全面建设呼包鄂区域宜居宜业的新型中等城市。学院是一所占地5000亩的现代化园林式学府,建筑面积26.18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美丽幽雅、温馨和谐、设施齐全。图书馆纸质藏40.32万余册,电子图书55万余册,共享校本部图书馆数字资源。
【主要荣誉】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优秀人才,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认可,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全区文明单位标兵,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区工人先锋号、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自治区文明校园等荣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秉承“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校训和“敬业务实、团结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学院优良传统,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凝心聚力,精耕细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亮丽内蒙古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点实验室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遗传育种实验室
沙地生物资源保护和培育实验室
重点学科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分别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林学、草业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分别为:农业水利工程和木材科学与工程。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7个,分别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林学、草业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学校有30个自治区品牌专业,除包括以上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外,还包括:园艺、植物保护、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木材科学与工程、金融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交通运输、森林工程。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有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11个。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种。现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82个,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657人(校本部2151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校本部135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61人(校本部7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16%(校本部56.3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431人(校本部11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02%(校本部88.45%),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42.72%(校本部52.11%)。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1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1人,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5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8人,获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自治区“33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3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8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91人、草原英才团队36个,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10人。获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8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8人。入选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9人。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教师9人。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8个学科门类,29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的办学体系。50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近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