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么看待大学生“慢就业”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慢就业”体现社会进步?
提要:体现了多样性选择
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那么,受访者是如何看待“慢就业”这一社会现象的呢?
调查显示:有40.1%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有评论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青年一代主体意识觉醒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是一种对‘田园诗’式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有34.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倒退现象;有25.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置评。
在对“慢就业”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中,有37.7%认为这是社会多样性的典型体现;34.9%认为这是年轻人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的表现;33.7%认为是年轻人寻找职业趋于理性;32.2%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批自由职业者的成熟,尤其是艺术类、设计类的从业者。以后依次为,经济发展造就了“慢就业”的基础;
就业方式多样化,比如“短期就业”者会逐步增加;“慢就业”是“慢生活”的体现等。(见表3)
受访者张先生解释说:“之所以认为‘慢就业’具有进步意义,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委屈自己,慢慢寻找自己合适的职业,没有什么不好啊。”受访者陈小姐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受了那么多年的束缚,毕业了,想学学媒体介绍过的国外青年人的方式,行走世界。不过,我也不是光靠父母养着,我可以边行走,边打临工。穷游。哪天心灵想安顿了,就好好工作吧。”
“慢就业”引发的担忧
提示:担心青年责任意识缺失
忧虑“啃老”现象会蔓延
对“慢就业”持否定态度受访者占到了34.0%,在这些受访者中,有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41.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娇生惯养,成熟得晚,畏惧就业;35.6%的受访者直言,“慢就业”就是“啃老”。以后依次为,花小力气,赚大钱的投机心理的表现; 以追求个性的理由,掩饰不劳而获的心态;纯粹的“食利者”(靠上辈财产产生的收益生活的人)开始出现等。(见表4)
有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慢就业’只能是极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或者是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伪命题,会误导年轻人的就业观。”
而受访者周小姐则担忧,“‘慢就业’会不会变成‘怕就业’。人一旦‘散’了心,能不能再回到严酷的职业竞争环境里。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去任何一个地方就业,或者是自己创业,或者是继承家族的企业,竞争始终是伴随左右的。”
作为个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态度,旁人都无可非议。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毕业,即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在这个新的人生阶段,首先是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完全独立起来,或者说,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一个独立的有担当的人,无论是“先就业”,还是“慢就业”,都是人生途中的经验财富。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赞许,是对社会进步的赞许;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担忧,是对年轻人能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担忧。
调查说明
暑假,按照传统思路,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选择就业的好时机。然而,现在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人认为这是“啃老”。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进行了“您怎么看待‘慢就业’”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受访者均为上海市居民。样本的性别比例为1:1; 根据调查需要,样本年龄为,20岁—30岁为50%,45岁—50岁为50%; 家庭收入分为5000元及以下,5001元—10000元,10001元—20000元,20000元以上等层次。有效样本为1000份。
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的原因是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60.7%的受访者认为,能真正实行“慢就业”的,家庭还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32.2%的受访者则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大批自由职业者,尤其是艺术类、创意设计类的从业者。
(撰稿:薛石英 顾伯贤 束顺斌 王长伟 吴嘉琪 赵雪平 制表绘图:吕 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