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维度”看就业质量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就业形势也一路趋紧,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高三考生和家长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理解,以及各高校开始陆续公布就业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高质量就业,换言之,培养的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就业?高质量就业具体而言就是较高的就业率和优良的就业质量,前者是量的衡量,后者是质的要求。只有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项指标综合考察,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一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只有从质和量两种角度同时考虑,考生在择校阶段才能结合自身情况和未来目标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自2003年教育部首次公布部属高校就业率至今已有十多年,公众对就业率这一名词早已不陌生,但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具体评价指标却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是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人职匹配度、学生满意度和雇主满意度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现,牵扯到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接下来,笔者从这五个维度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分析,为考生参考就业质量填报志愿提供一些参考。
维度一:就业结构――条条大路通罗马,选好目标最关键
文学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大学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是通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未来人生道路的走向往往取决于大学毕业时的就业选择。
就业结构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就业性质,即通常说的升学、出国出境或选择单位就业、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等;二是单位性质,指的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和民营企业等各种就业单位的性质;三是地域流向,也是通常说的去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就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还是到中小城市乃至基层农村就业。
不同的毕业生对上述这些指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考生一旦明确了将来毕业后的方向,某些指标对其就会有比较特殊的意义。比方说某同学矢志在学业上更进一步,准备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进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研究性工作,那么一所高校以往毕业生就业地域、升学率和到科研机构工作的比率就是非常值得本人注意的参考因素。
维度二:社会认可度――就业质量的外化,大家认可才算好
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单位声望、单位文化、职业声望、人际关系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单位声望、职业声望是最核心的部分。具体来说,劳动保障是指企业福利待遇的满意度;劳动安全主要是工作场所是否整洁舒适、安全设施是否齐全等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单位声望主要是用人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力;职业声望主要是某个职业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
社会认可度也可以说是对个体工作的社会满意度。比如,教师职业因为社会普遍的尊师重教风气以及较好的福利待遇保障等因素受到公众普遍的认同和肯定,让人觉得从事教师职业“很有面子”。高三考生熟悉的往往也是那些社会认可度比较高的职业。
维度三:人职匹配度――行当选择很重要,高手也怕入错行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所谓行业的选择指的就是人职匹配的问题。所谓人职匹配,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因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对人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等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考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选择与个体特征相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最重要的是专业要对口。专业对口率反映的是毕业生所学专业和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有时对专业的选择也意味着选择了相关行业。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度越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也越好。同时,毕业生从事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匹配度高、符合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行业往往容易获得工作的满足感,能够保持职业的稳定性,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进步和提升。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生正处于生涯发展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相关的技能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以笔者所在的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学生选择了药学专业基本上就选择了药学行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在药学教育、医药监管、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销售、药学服务等医药行业相关的各领域工作,为医药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在填报志愿阶段做好专业选择的决策非常重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