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中国基层医院人才荒:需要的招不来 招来的用不上

2014年07月03日 来源:健康报

修复人才断崖需政策扶持

记者调研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认为,普适医疗教育是造成当前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专业设置千校一律,课程和专业设置全部是高、大、上,几乎都是面向顶尖级现代化医院培养,而基层医院治疗的多是头疼脑热一类的常见病。这些学生毕业进入基层医院后,一看基础设施差,病人病情常见,会感到与专业有巨大落差,往往会选择向上级医院流动。

针对医学方面的人才培养周期长,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仍需要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和一两年的临床培养的情况,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及早制定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规划以缓解困境。

贺芳告诉记者,医改前他们医院近10年间没进过一个人,医改后,2011年青海省核编定了65个编制,但病床数与医务人员之比仍达不到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床护比标准。目前医院医护人员的平均年龄已达40岁,人员老化现象十分严重。记者同时在山西、安徽等地也看到了同样的“人才断崖”现象。有的妇产科医生年逾50还在一线接生,有的护士头发花白,有的县级医院病理科和放射科人员只有1至2人,全年连轴转……

为破解人才招录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层管理人员建议,应通过体制改革,协调人事部门允许县级医院根据实际自主制定医护人员招收标准,突破“编制”、证书等门槛限制,让更多有实用技能的应聘者选择在县乡级医院就业,改变“进人难”的不良局面。

因为人员紧缺,很多基层医院无法抽出人员去参加培训。乌兰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珍说:“5月份考护士证、职称时,整个内科只剩下护士长一个人,连正常业务都开展不了。”

对此,基层医疗工作者表示,应加大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双向绿色通道”。青海省医改办副处长张守顺建议,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县级公立医院与三甲医院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每年协调1至2批3人以上的医疗队长驻县级医院,帮助建设3至5个区域重点科室,并将能力建设作为考核三甲医院的硬性指标。同时,根据县级公立医院实际需求,每年派出业务骨干和新进本科毕业生各5至10名,到对口支援的三甲医院进行临床进修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医技水平。

此外,针对基层医疗人员待遇差、留不住人的现象,业内人士一致建议,提高基层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医护人员福利待遇水平,完善科学的绩效考评办法并严格督促落实,给骨干医生更多的发展空间,稳定现有队伍,更好地服务群众。(记者 王大千 杨一苗)

倾听民营医院的人才呼唤

如今,一提起民营医院,不少患者就皱起眉头,“宁可早起到公立医院排长队,也不愿意到民营医院就医”。这也体现了部分民众对民营医疗的不信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来源于对民营医院医生水平的不信任。

记者采访了解到,民营医院并非不想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也不是不想拥有年富力强、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但是,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使得人才成为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短板。

“小的拉不开弓,老的上不了马”

近期,姚女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VIP产房生产花费了数万元。她告诉记者:“虽然民营医院的硬件环境更好,但是生孩子还是求母子平安。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相比民营医院更让人放心。”

民营医院人才短缺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厦门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刘智纲介绍说,厦门长庚医院之前的人才招聘最初面试了100个医生,最后来报到的寥寥无几。要么原单位不放,要么自己思来想去最后还是不愿意离开公立医院。

运城是山西省民营医院较为集中的地区,记者最近在此调研时发现,运城市民营医院人员状况基本上是“小的拉不开弓,老的上不了马”。运城市耳鼻喉医院目前共有医护人员30余人,多为专科或中专学历。医院两位副院长是从公立医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年纪都在60岁以上。运城空港医院、盛义堂医院等多家民营医院的人才状况都与此相像。

“岁数大的是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年轻的则不是正规或名牌院校毕业,学历偏低,且工作经验不足。”多家民营医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普遍反映,目前在人才引进方面,国家缺乏对民营医院的优惠支持政策,民营医院主要靠待遇吸引人,这是民营医院发展中的致命弱点。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牛建民认为,民营医院缺少自我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平台。民营医院的医生、护士主要来源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医护人员、一些企业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离退休医护人员。即便是这些人员也经常是招一批走一批,走一批再招一批,走马灯式地换人,很难建起一支忠诚、稳定、有凝聚力的人才队伍。

江西省一家民营医院41岁的郭医生告诉记者,他最早是乡村医生,从医至今已有17个年头,“并非不想去公立医院,但是公立医院条条框框太多,限制太多。民营医院管得松,要求低”。

“到了民营医院就低人一等”

一些专家认为,民营医院招揽人才难,一方面缘于医疗人才“到了民营医院就低人一等”的偏见,另一方面,刚毕业的本科生从自身成长角度考虑,都愿意到公立医院接受锻炼。

业内人士表示,民营医院“社会认可度低”和“招揽人才难”,其实互为因果,这恰恰是民营医院困难生存的一种恶性循环。专家认为,由于在科研立项、职称晋升、户籍政策等方面存在劣势,民营医院即便开出数倍于公立医院的年薪,也不易吸引业务骨干。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是一所民营医院,该院院长张阳说:“民营医院聘请到大专家后,大专家因为离开公立医院,会被学术圈子边缘化,连交流培训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些专家在中华医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职务头衔也很快就会丢失,因此很难留住他们。”

采访中一些医护人员表示,没有学术地位,不能进入知名学术团体任职,就不能进入主流学术圈子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没有学术荣誉,就不能晋升教授,不能带学生,不能做导师;相应的就不能申报国家、省、市科研课题,不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不能获得科研经费和成果。这才是公立医院优秀人才不愿意流动的真正原因。

牛建民认为,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医生只重视挣钱,只要挣钱多怎么样都可以,其实不然。对有职业素养的医生来讲,他们最看重、最在意的不是钱,而是职业荣誉、学术成就、学术进步以及同行的认可,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民营医院所无法满足的。

也有专家认为,民营医院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十分薄弱的原因是钱都投到广告和硬件建设上去了,对人才培养和医学研究的投入微乎其微。

“虽然看个喉咙都要等一上午,和医生也说不上几句话,但是能走医保就不想额外掏钱,所以还是到大医院方便。”一大早就在上海某三甲医院排队挂号的陈女士对记者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说,民营医院没被作为我们的医疗服务主体,所以许多民营医院没被纳入医保体系中。这样老百姓去民营医院看病,就要全部从自己腰包里出钱,这就会让很多人不愿意去民营医院看病。没人去看病,怎么去吸引好的医务人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