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属师范大学负责人谈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本研一体,育“未来大先生”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面升级,亮点频出”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这一升级版的师范生培养方案有何创新之处?
梅兵:在我们看来,《实施办法》实现了三重升级。
一是培养目标的更迭。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不只着眼于培养具备出色教学能力的教师,而是更着力于培育能够灵活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教育领域变革的杰出教育人才。这要求教师心怀教育家精神投身教育事业,具备深厚知识结构和前沿教育理念,深谙数字化技术重要性与运用方法,秉持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具备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潮流的中坚力量。
二是培养层次的跨越。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往往局限于本科层次,而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则实现公费师范生向研究生教育的“跨越”,明确师范生本科阶段学习后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机制,为师范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技能锻炼、更专业的学术训练、更交叉的学科能力。
三是培养体系的贯通。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打破传统师范教育中“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独立、不衔接的局面,实现了教育阶段的无缝衔接与有机融合,弥补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层次连贯性的不足。通过“融合贯通”的培养体系,师范生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所受的教育训练得以整体统筹,避免本硕课程重复、衔接环节脱钩与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提供更全面、系统的培养,提升教师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夏立新: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最大的创新是打通了师范生公费教育一体化培养路径。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可以用“本研衔接、一体设计;分段考核、整体排序;公费支持、定向服务”来概括,以本研衔接整体提升培养层次为重点,以定向地(市、州、盟)深入推进省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关键,以不同阶段的学习激励为杠杆,以强化履约任教要求为保障,示范引领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补充。
除了提升培养层次,《实施办法》还有以下几个突出亮点:如优化师资配置,优质均衡发展的力度更大。在原有政策重点为中西部培养输送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会城市之外的地(市、州、盟)及以下行政区域任教,推进省域内优质师资均衡。强化履约要求,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毕业生将更多。除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外,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毕业后需要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履约任教情况与信用记录挂钩。创新激励机制,公费师范生的竞争意识更强、培养质量更佳。符合条件的公费师范生才能实现本研转段。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本科以来的综合考核结果排序,按序选定履约任教地(市、州、盟)。通过综合表现优秀者优先选择的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此外,公费师范生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除了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还可在确保履约任教的基础上报考博士研究生。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拓宽了公费师范生培养出口端和职业发展前景,体现了对师范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关注和尊重,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