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程序:前期准备的数据、分数线的划分与确定

2010年03月12日 来源:阳光高考平台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6、录取工作的基本程序

  把投放档案方式打个比方。假定学校食堂:10个窗口卖菜,一个窗口只卖一种菜,其价格是“市场经济”取决于排队学生口袋里的钱,但其最高价不可能超过1.0元(满分值),最低价必须是0.5元以上(批次分数线);学生在大门口排队,共12个人,每人口袋都有0.50元以上的钱,买菜时一次用完;大门开启时,所有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径直走向自己事先选定的窗口;12个学生只有10个窗口10个菜,至少有2人买不到菜;在大门口排队时学生只是随机排队,先后顺序和他们口袋里有多少钱无关,而且谁也不知道别人想买什么菜;一旦大门开启,学生蜂拥进入食堂但须按照事先主观选定的窗口排队;排好队后整队,在各窗口前排好队的学生按照口袋里的钱的多少整队分出前后,钱最多的在前边,且不能窜队。此时会出现:有的窗口排队2-3人,有的窗口无人排队;有的窗口其菜价就是队前第一名学生口袋里的钱数,无人排队的窗口“有市无价”,各个窗口的实际菜价是学生排队的结果事先并没有、即便有也是学生的心理价位;一个学生是否能买到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学生的想法,问题转变为,根据自己口袋里的钱如何保证可以事先选定保证自己可排在第1名的窗口。

  在这个比方里,窗口就是学校;口袋里的钱就是考分;所谓心理价位就是考生预估的学校录取分数线;事先的主观选择就是填报的志愿;在食堂大门口随机排队时体现的是分数优先原则(必须是批次分数线上的考生);一旦进入大门再到各窗口排队时,是先按“志愿”排队,再按“分数”整队,是“志愿+分数”的排队原则;实际菜价就是学校的提档线。问题也显而易见:第一次主观选择,即高考录取每批的第一个志愿,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首轮是否被录取;所报第一志愿能否如愿,仅就分数而言,取决于同你分数大体相当的别人如何选择;对各学校提档线的主观判断成为关键。
  这个比方描述的就是录取过程的“游戏规则”,显然,热门学校一般不可能录取到第2志愿考生。

  在所有考生的第1志愿“发挥过作用”后,也就是第一轮(第1志愿)录取完成后,已经录满的学校退出,未完成计划的学校重新打开窗口,所有未录考生再按分别按各自的第2志愿重新排队进行录取,重复上述过程,以此类推,直至录取结束。

  在这个比方里,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学校对学生的选择,虽然分数是主
要依据,但并非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应予注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