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高举旗帜、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面展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发展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在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的体会是主要把握和处理好七个方面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育事业与现代化建设其他事业的关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各项事业、各条战线都要又好又快发展。其中,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升,对其他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教育事业进行超前部署,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第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分配既要讲效率,更要讲公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最深刻的阐释。在教育领域,讲效率就是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布局,注重教育事业的科学管理,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讲公平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的。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努力保障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确保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教育领域落到实处。要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通过提高办学效率更有效地促进公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第三,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中国是人口大国,没有相当的教育规模,就难以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质量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规模是基础,质量是核心。要防止单纯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忽视教育质量的倾向,把教育事业的重心转到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和方式方法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引领教育质量提高的导向;要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投身教育事业,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正确处理城乡、区域教育的发展关系,坚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现实,也是造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应当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取向。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教育要继续提高水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要加快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把国家财力更多地用在改善困难学生的教育条件上,大幅度提升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城乡、区域之间要实行教育对口支援,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创造条件缩小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办学条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要努力保障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受教育权益,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第五,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每一种教育的规模、质量,都对其他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事业能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各级各类教育能不能统筹兼顾,在结构上科学合理,规模上相互适应,质量上相互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初级阶段的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开放的教育网络,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前,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开始,逐步实现所有职业教育免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可偏废。要重视学前教育,解决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重视特殊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照顾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要发展继续教育,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人人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正确处理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坚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教育发展。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政府必须承担办教育的主要职责。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趋向多样化,需要创造条件加以满足;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仅仅依靠政府提供教育资源难以完全满足教育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范围与重点领域,将政府的资源投入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去。另一方面,为弥补政府办学力量的不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应在加强政府规范监管与服务支持的前提下,吸纳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
第七,正确处理客观条件保障与主观奋发努力的关系,坚持以思想的新解放和改革的新突破实现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跨越,必须加强国家投入支持和政策法规保障等外部条件。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实现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更需要依靠教育系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由于国力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地域、城乡差距较大,有的地方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合理地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必要支持。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注重自身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教育系统的潜力和活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必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关键要解放思想,找准教育发展与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心无旁骛的务实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真正用改革来促发展、促提高。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真抓实干,特别要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试点推动和督查落实四个方面的职能作用,多办一些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实事好事,多办一些为教育发展增添动力的事情。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明年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教育部门要及早做好准备工作,把这项重大政治活动扎扎实实组织好。要联系实际,开展大讨论大调研,找准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长效机制,切实破解难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思路和具体措施,全面提高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