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鼓励北大试行“推荐制” 称是有益探索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落选中学校长:
“推荐制是对名校的认可”
此次“北大校长实名推荐”报名的高中有400多所,除了少数名校入选外,多数报名学校都以落选告终。对于落选的结果,一些校长表示能够坦然接受,但也会稍有遗憾。
十一学校此次也参与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申请。学校副校长曾军良说,没有入选确实有些遗憾,但他仍然认为,北大这一招生新政,对于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他表示,北大此举可能会成就一批名校以及他们的校长,这侧面上是对这些名校以及名校长的教育理念的认可。
北京九中校长郝显军表示,即使没有入选,他也并不感到遗憾。他同时也支持北大此次的招生改革。郝显军也承认,受到生源、地域的影响,学校目前的实力确实很难与名校同台竞争。(记者王佳琳)
- 专家观点
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
“约束机制仍不够完善”
昨日,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北大在自主招生上迈出的新的一步。北大能在目前高考存在诸多弊端的背景下作出自己的努力,可谓动机高尚。
但王旭明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认为,由于我国普遍存在大校和所谓好的学校中大班现象,校长很难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们,无非是通过各种非直接手段去了解和推荐。怎么保证校长对推荐学生的公平公正?虽然北大强化了监督机制,并且有了一些具体办法。但王旭明认为,这些机制和办法基本上还是靠检举揭发来保证,而不是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推荐制无关资源均衡”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首批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都在教育资源优秀的地区,这是一个现状。现在普通高中是一种竞争性学习,政策允许重点高中的存在。北大要吸引优秀的生源到北大读书,肯定是要联系各地最优秀的中学。他们不可能会找到一个边远地区的中学校长,要他们来推荐自己学校的学生来享受这一政策。
杨东平认为,要解决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生源在大学比例过低的问题,不是靠增加享受“中学校长推荐制”政策的中学数量来实现的,即便增加到300所中学具有这一资质,但仍不能解决“农村生源进北大”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辟另外一条途径,譬如,在现有格局下,规定中国的研究性的大学每年必须要招收多少比例的农村生源。
- 北大回应
北大:推荐公示力量非常强大
招办负责人称中学校长是最值得信赖群体之一
对于如何保证权力、金钱和私人关系介入推荐过程中,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有三个方面能够保证公正性。
这位负责人说,首先在选择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时有重要门槛,实行严格的中学准入制度,这些中学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要经过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评审会依据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
其次,有充分的阳光公示制度,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必须在本校范围内对推荐的学生信息及推荐理由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这个公示的力量非常强大,这会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三是来自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北大欢迎社会对这个过程的监督。”这位负责人说,“我们要相信中学校长们,这个群体应该是最值得信赖的社会群体之一。我们也希望这些中学校长们珍惜中学和自己的声誉,把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适合北大培养的人才推荐给北大。(新京报 郭少峰)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