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鼓励北大试行“推荐制” 称是有益探索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昨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要求,遵循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
其实在北大公布了这一自主招生的新举措之后,社会上对这一政策能否得到公正执行持质疑态度,公众担心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过程中,会受到权力和金钱的介入或影响。
昨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实践的范围和时间均有限,各种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该负责人表示,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为这些积极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氛围。
该负责人还表示,希望社会各界还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欢迎社会各界严格监督,从而切实在制度、程序以及具体操作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自教育部试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各试点高校紧密围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目标,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招收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为促进生源多样化,以及提高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前,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39所具备推荐资质的学校名单出炉。随即,有人对入选学校的标准和推荐过程是否能确保公平提出了质疑。昨日,本报就此采访了部分学校和专家,以及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
- 学校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推荐生应是偏才怪才”
“四中要推荐,就推荐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可能是在现行的高考(论坛)体制下难于生存的。”按照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看法,校长以实名担保推荐到北大的学生,应该是常人眼中的“偏才”或“怪才”,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换句话说,如果十年内都发现不了这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十年不向北大推荐。”
刘长铭认为,北大此次推出校长实名推荐的招生方式,本意是希望对这一缺陷进行弥补,发现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而非一般的高考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
“我们希望四中推荐那些能够成为钱钟书、吴晗一类的人才的学生,假如我们有能力发现这样的学生的话。”刘长铭说,他不认为数理化得奖就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在他看来,恰恰是一些在课外表现出超常才华的学生,更接近推荐标准。
虽然是校长实名担保,但校长推荐本身并非是校长个人行为。刘长铭说,在这项招生改革的初期,操作要在集体的把关和监督下进行。也就是说,校长是代一个集体行使推荐的权力。
“诚信确实是个大问题。”不过刘长铭认为,四中坚持多年的公示制度,对于推荐本身是个强大的监督。(记者 王佳琳)
北大附中校长生玉海:
“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
北大附中生玉海昨天表示,最终推荐哪些同学不可能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可能包括校内学生自荐、教师评议、同学评议等等诸多环节,并在学校公示。
生玉海对推荐制的未来很有信心。他说,目前北大附中正在研究如何具体实施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在被问及推荐过程是否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时,生玉海说:“这怎么可能一个人说了算?在北大附中不可能。”
生玉海介绍说,在北大附中,可能包括校内学生自荐、教师评议、同学评议等等诸多环节,并在学校公示。“我相信每所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和校长都会慎重、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推荐权”。
至于北大对推荐名额分配,生玉海认为,名额的多寡由北大确定,“这也是大学自主招生权的一部分。”在生玉海看来,最终获得2010年推荐资质的中学以往“考入北大的学生数量比较多,生源质量也相对比较好”。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