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速成”误导考生 挤爆艺考路究竟为哪般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过来人谈经验 选报专业勿盲目
李晓雨是2006级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她参加过两次艺考,“第一次是因为报考中国画专业,但其实我的风格并不符合中国画严谨的大家风范”。第二年艺考,李晓雨找准自己的特点:灵活的笔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设计专业,并被两所学校同时录取。
“选报专业,在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外,更要清楚自己的特质适合什么专业。适合是最重要的。”李晓雨说。
慎重选择培训班
陈爽2003年以高分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编导专业,他表示,选择培训班要慎重。比如以编导班为例,教师职责在于教授应试技巧,剔除考生面试中的软肋,培养学生以语言、眼神以及肢体动作与考官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因此,培训班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由“草台班子”组成的培训班反而容易把考生教坏。
警惕“中介”骗局
“塞钱是最不值得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刘坤表示,他有一位同学曾经想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听信传言,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一个所谓毕业于北影,与招生负责人非常熟悉的圈内人,最后连初试都没过。后来,他们多方打听到,这个“圈内人”是专职以社会“中介人”的作用骗钱的,像这样的骗子在艺术考试中屡见不鲜。
文化课不能“短腿”
北京某职业培训机构沈老师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叫小夏。去年,小夏在专业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自认为进入清华美院没什么问题。但却因为文化课成绩不佳而落选。
“过分注重专业课,忽视文化课成绩在艺术考生中的现象非常多。”沈老师认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是走入艺术名校的两条腿,万万不能“短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更加注重考生的文化素质,因此,艺术考生在准备专业课的同时,“咬紧”文化课成绩。
相关链接2009艺考“关键词”
拿艺术当“干粮”
网友zara在网上论坛上感叹,艺考热持续高烧,众多赴汤蹈火的考生,其动力来源不是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目标并不是为艺术献身,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他们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这样就能为将来保住一个饭碗。
隐形就业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在2009年招生通讯中表示,诸多艺术院校存在学生“隐形就业”的情况。个别同学毕业后从事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职业,也是很正常的。这就像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一样,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是要去做数学家的,而数学却能培养人的思维结构和逻辑能力。所以,不必要求毕业生去做什么,能做好任何一件事,学校都会为他们感到无上荣光。
北生南移
北京电影学院2009年度导演系停招,导致考生赶赴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甚至上海戏剧学院报考相关专业,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长征”大军。网友把此现象戏称为“北生南移”,即北方的考生跑到南方来参加考试。
多校考霸
今年有一名考生被称为“艺术类考生的考霸”,他填报了60所院校,平均每天考一所大学,前期的各项投入就达到20万元。
招生专家认为,考生到底应报考多少所艺术院校其实很难说清,但考生深思后再选择高校是必要的,毕竟考生盲目应考既无意义地放大了艺考的“盘子”,还增加了自己的经济压力。
潜规则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钱态表示,所谓的“艺考潜规则”在一定范围内的确存在,但是,大多数艺术类院校依然是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才录取”。他认为,艺术院校教师私自收学生、开办考前辅导班,和“托熟人”“找关系”形成的社会“考试中介”是“艺考潜规则”的两大基本方式。
本版撰稿 周凯莉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