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速成”误导考生 挤爆艺考路究竟为哪般

2009年03月04日 来源:文汇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艺考”培训商机无限

刘青来自陕西,梦想是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从去年12月开始,她一直在北京某职业培训机构接受表演班特训,三个月花去将近2万元。“结果还是没能进入复试。”刘青显得十分沮丧。

笔者走访7个艺术考试类培训班发现,考生参加培训的月花费在3000到5000元不等。北京海淀区一位职业培训机构的周老师透露,全职培训师身份会给他带来每月将近3万元的收入。“我们这里是公司制,如果是私人经营,收入将更可观。”周老师说。

据业内人士透露,北京至少有相关注册培训机构300多家,上海培训机构在200家左右。至于私人以家教模式经营或未注册的培训班,更是多如牛毛。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艺术高校招生网站的不显眼处,往往也有一些培训机构的网站链接。针对是否付费“联营”的疑问,周老师告诉笔者,一些培训机构本身就是高校的产业,而一般专业的培训机构,也都会和学校保持“良好沟通”,“其他问题,不好说”。

“高分速成”误导考生

据曾任教于北京吉利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的张琦岳介绍,艺术类考试一般分为专业考试与文化考试,大多属于高考前的“提前招生”范畴。艺术考试范畴非常繁杂,包括表演、声乐、美术、编导等专业,其中美术是一大头。单纯就美术专业来说,参加培训班“高分速成”基本上不可能,“突击培训,只适用于有一段时间荒废画画的考生,最多也就是锦上添花。”

上海戏剧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考官认为,至少表演系的考生没必要参加培训班,理由很简单:考生是否适合表演系,是否适合娱乐圈,在他走进考场的瞬间,考官心中就“有谱”了。“我做考官这么多年,能不能走艺术这条路,看的是天赋”,他认为,一般来说,考官是通过感受考生的“气场”来决定取舍的。

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周洲持不同意见。她透露,类似播音主持、编导、表演等专业的艺术考试内容,无非是演讲、小品、朗诵之类,并不需要雄厚的专业基础。考生只要自身素质不是特别差,都可以通过培训班来学习技巧。

某网站“艺术考试”专版的随机小调查结果显示,不管突击培训是否奏效,占样本量80%的艺术考生都会选择去参加培训班。“考生都有从众心理。”张琦岳这样解释。

提高素养岂能靠应试

在专家眼里,培训班是艺术考试产业链中必然会有的一环。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上升,才使得“艺考”培训班年年火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当今社会比较浮躁,艺术高考出人才快,考生今后容易一夜成名,出现“趋之若鹜”现象在所难免。当然,参加艺考的学生也不乏真正热爱艺术的青年,但在投身艺考之前,应该先衡量下自己的条件,例如外表、性格、思想等,而不是试图通过突击培训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

以《车逝》一片在韩国釜山电影节获得“亚洲电影之窗”大奖的新锐导演书亚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培训班有利于艺术技巧的普及,这本身是一种好现象。但是,艺术一般主要靠考生自己的审美和天赋。培训班浓厚的“应试教育”痕迹,并不能给艺术素质的提高提供很大的帮助。

笔者在北京电影学院的2009年招生通讯中看到,学校明确表示将减少单纯看专业成绩录取的艺术类专业,而按照高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则将从去年的7个增加到今年的9个。这意味着“艺考”培训班的专业市场将逐年受到限制,艺术院校招生向文化课成绩倾斜的趋势,可能直接影响“艺考”市场资源的分配机制。

而专家也指出,如何对艺考培训班这一暴利产业加以规范,帮助真正热爱艺术、适合艺术的考生走上求学之路,是有关方面应该深入思索的问题。

导演、社会学家、表演系老师透视“艺考”怪现象——这是一场选秀,你适合吗?

随着艺术考试的大热,艺术考试的功利性、公平性,是否任何人都适合去挤这一座“独木桥”,艺术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为此走访了四位相关人士,分别是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绍阳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亚洲电影之窗”大奖的新锐导演书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讲师刘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