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语种需求热 催生考生报考热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大学,学小语种还是英语
2006年,《北京考试报》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小语种专业的人中,48.45%的人认为“小语种人才紧缺”是他们首选小语种的理由,33.46%的人看好小语种的就业前景,只有14.36%主要是出于对小语种“感兴趣”。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对小语种的热爱,即使被幸运录取了,等待考生的也将是漫长而难耐的煎熬。
大部分考生所接触的外语是英语,怎么知道小语种是否适合自己,怎么热爱某一种小语种?
其实语言是相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十分枯燥和艰辛的。和学习英语一样,学习小语种也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练习,需要记忆、背诵、阅读大量的词汇、语句和文章。能否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本人是否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判断是否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时,可以从平时生活中的语言模仿能力、对语言的记忆能力等方面进行小小的测试:比如,当别人说一段你听不懂的地方话时,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如果语言天赋强,就不仅能模仿,还能较快地从中找到这种方言的发音规律或方法。
有的考生因为中学阶段英语较差,便产生换一种语言学习的想法。其实这最不应该成为选择小语种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小语种和英语有更多的共性,大多数学习英语困难的人学习其他语言也会很困难。更何况大多数小语种专业的入学考试是考英语的,只有俄语、日语招生时,个别学校才规定可以考英语试题,也可以报考俄语、日语的试题。同时,几乎所有的招收小语种的高校都明确规定入学后不可转专业。如果没有对小语种的热爱,单纯考虑毕业分配而报考小语种就会得不偿失了。
报考外语类专业,无论是英语还是小语种专业,都要有学习语言的兴趣才行。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背单词、学语法、听录音,还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如果缺乏兴趣,会觉得很痛苦。不要因为外语类专业热门或者就业好就盲目报考。同时,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比较强。语言是用来交流和运用的,有的考生文字功底不错,但性格比较内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就不太适合学纯语言专业。
语言总是和文化相连的。虽然大多数考生没接触过小语种,但每个人都会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偏爱,如有人喜欢阿拉伯的古代文明,有人喜欢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有人喜欢北欧国家的文化……哪怕一点点的喜欢,都是你选择这种小语种的理由。
小语种欢迎杂家
和汉语、英语一样,小语种只是一门工具。是工具就要有一定的承载物,语言有了依托点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小语种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热爱和天赋,小语种呼唤杂家。高考前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小语种上就会顾此失彼。
不论学习哪种语言,对人吸引最大的还是其背后的文化根基。这种文化根基,是这种语言最基本的承载物。学会运用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在外语学习中,这点更容易被学习者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深厚的,那么这种语言给人的感觉就非常有魅力,学习者就会感觉很有兴趣。但是,有的语种背后就没有这种文化的支撑,或者这种文化很枯燥,学习起来就会很费劲,比较困难。选择一种语言实际就是选择其背后的文化。
让小语种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承载物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没有一定的汉语功底,就会闹笑话。同时,其他语言也是重要的承载物,所以凡是学习小语种专业的同学,都必须选修第二外语。本科毕业时,绝大多数同学的英语都能达到四级水平,有的甚至通过六级。
当然,语言最重要的承载物是语言以外的技能,即专业知识。脱离专业知识的语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融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而且专业知识和语言孰轻孰重也很难一概而论。
中学阶段,所学以基础知识为主,大学和毕业后又以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为主。高中阶段,很多同学的择业观还没有最终形成,面对小语种招生,切不可盲目因其成为热门而追捧,更不可错误地视小语种为捷径而投机取巧。
同时,目前小语种招生的数量还十分有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报考。例如大部分院校不接受个人报名,只规定一个省的几所重点高中具备推荐考生的资格,推荐时还严格限制报考语种、男女比例等。如果你热爱某种小语种,报考小语种专业也不是唯一的途径。一方面,你可以通过报考英语专业,将来把钟爱的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先学专业知识,再在此基础上学习小语种。如同专业知识和语言孰轻孰重不可一概而论,先学专业还是先学语言也无需千篇一律。
总之,小语种热招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小语种和其他普通专业一样,只是众多选择之一,是否选择、如何选择,还要依据自身情况而定。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