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2014年11月10日 来源:新华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网上海9月1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吴振东、潘旭、仇逸)作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上海于19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将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

高考新政会否带来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调整?能否有效回应“唯分数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社会关切?专家对实施方案要点作了一一解读。

考试不分文理 外语一年两考

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起,上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150分的分值不变。高考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外语考试,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点评】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以高考为指挥棒不同程度存在偏科,而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是融合与交叉,各行各业对人才也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取消文理分科教学能避免学生过早分化和固化学术兴趣,也又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而英语一年两考并纳入听说测试突破了“一考定终身”,同时有助于扭转过去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思路,回归语言学习的应用性本质,此外,能分散学生学习压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而不是考前集中突击。为配合英语考试改革,应加强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的建设,用考试组织能力的提升为改革“护航”。

“升格”学业考 选课由特长

根据上海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等13门科目,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合格”是高中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此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除合格性考试外,还增设等级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并参加考试,6门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和阅卷,成绩按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13门科目的合格考与等级考分散在高中三年,学生均只能参加一次,随教随考随清。

【点评】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刘京海:这一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3门科目,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上海现行高考形式是“3+1”,一定程度上造成偏科严重,“学物理的竟一点不懂化学”,这招致了高校的抱怨。新政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学前校长唐盛昌:有家长担心3门等级考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一方面,“合格考”考试的难度、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要求都会大大降低;同时,“等级考”科目分值将低于语数外分值,并且随教随考随清,就是希望尽量让考试和整个教学的安排贴得更紧密,避免机械式、无意义的复习,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负担和集中备考产生的心理压力。

学生课程选择性的增加、对分层教学的需求,将“倒逼”高中教学方式作出改变,或可采取“走班制”,将参加合格考和等级考的学生完全分班,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课时授课;还可以是“加课制”,大课以合格考作为标准,另给参加等级考的学生加课,学校可根据实际进行应对。

综合素质进档案 多把尺子量学生

根据国家要求,此次上海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将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一考定终身”很大的缺陷在于用一个“总分”代替对一个学生方方面面的评价,而打开多元评价的闸门,便会发现更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仅作为参考,却是此轮高考改革中最具新意的部分,将向学校和社会传递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推进科学育人和选才。但同时这也是改革的难点,只有明确了指标、测评方法、权重配比、应用程度等,保障了评价的真实、透明,才能发挥其积极的意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