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招考改革:找准公平与效率平衡点

2013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考要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多元录取在高招中举足重轻

记者:“全国统考减少科目”能否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有人说,在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之前,即使考一门也不会减轻学生负担,您怎么看?

李昌林:全国统考减少科目是否能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键在于考什么?怎么考?是否能找到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减负提高质量的通道。过去很多地方试行3+X科目设置、3+大综合科目设置,其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就是难以找到既满足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减负的路径。高校从自身发展考虑,偏理科的学校或专业重视理化生,偏文科的学校或专业重政史地,从而形成大多数地方实行的3+理综、3+文综的模式难以改变。学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造成文理不均、知识与能力结构欠缺。学生负担下不来,高校对生源不满意。统考命题要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把学习能力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

李家俊:减科与减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减少考试科目能否减轻考生负担,关键在于大学选拔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如果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方式,即使考一门,学生还会陷入无休止的重复训练中,学习负担照旧不会减轻。只有实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才能把学生从机械的强化训练中解放出来,才能唤醒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将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

张亚群:中小学教育需要淡化考试竞争,更多地关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健全人格的养成和文化熏陶。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推进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已经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考生升学的选择性增强。高考减少科目改革,应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同步推进,否则很难真正减轻考生的考试负担。

记者: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在高考中的应有地位是什么?学业水平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绝大多数人都能考过,如何作为高招参考?综合评价是定性描述,如何改变千人一面的走过场形式,高校怎样依此作参考?

李昌林: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学科基础的考查,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把握区分度。既要让大多数学生过关,又能体现学生的基本差异。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有学生的共性评价又要有个性评价,既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又能够反映学生的发展个性。运用现代手段,建立诚信体系,杜绝腐败行为。逐步做到高考重学习能力考查,学业水平考试重学科基础,综合评价重个性发展。加上外语学科社会化考试并一年多考。把高考的压力分散到不同阶段,高考科目减少,学生负担减轻是可以实现的。

李家俊:现行的学业水平测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选才的要求,因为学业水平测试兼顾着学生高中能否顺利毕业并参加高考的职能,它是个检验性考试而不是个选拔性考试,因此其区分度很低。我个人认为,要想让学业水平测试真正发挥作用,就要适度加大学业水平测试的区分度。如确保让完成学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即高中顺利毕业,又能合理区分优秀和良好的学生,为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留出空间,也就能很好的体现学业水平考试的价值。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学与高中的联动,只有高中教育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大学录取的综合评价体系才更具操作性。大学在选拔人才时,除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很注重学生在高中期间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这就需要高中学校从高一开始建立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组织过的活动、参加过的社会实践等详细记录下来。高中不一定对学生的这些活动按分数或等第进行评价,只要做了详实的记录即可,评价的事情由大学在选拔时根据大学的要求自行确定。

过早分科扼杀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记者:国外大学新生通识教育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我国许多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等也都开设了通识课程,即大学新生入学后先不分专业,待接受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后,到大二、大三时再分专业。但是大部分高校新生入学还是按专业划分,导致了高中阶段的分文理科。这次为什么提出高考不分文理?文理分科争论由来已久,为什么说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综合性、复合性人才?

李家俊:对高中文理分科,其批评与争议在于:首先,过早把学生分类,在学生的兴趣和潜力没有显现时、对未来没有明确思考时就必须做出选择。其次,提前分科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没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造成了社会成本的极大浪费。再其次,随着近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文理分科本身就与大学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脱节。以天津大学为例,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使学生心身素质、品德素质、能力与知识达到最佳成长,为学生的后续深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显然已不合时宜。

李昌林:高校本科教育要从重视专才教育转向重视通才教育。高校专才教育是在国家发展急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国外本科教育就非常重视通才教育。国内不少高校低年级重视通才、高年级选专业的做法很成功。高校重视通才了,高考招生不那么注重专业学科了,就为中学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导向。

高考改革要与高中课程改革结合,应该说课改体现高考改革的精神,高考又引领高中课改的方向。但现阶段二者并不一致。高考和课改部门要一致,高考专家、课改专家和中学校长要坐在一起,至少搞高考的和搞课改的要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不能高考专家说一套,课改专家说一套,校长不知该听谁的,只能低年级搞课改,高年级搞应试。年级教育脱节,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记者:为什么要实行“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于打破一考定终身有什么意义?

李家俊: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外语已经慢慢从专业知识转化成日常交流的一种工具。但是现行考试形式给外语赋予了太多的应试色彩,重读写而轻听说的“哑巴英语”备受诟病,却一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将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能够给予考生更多的考试机会,拓宽了评价渠道。第一,能够减少学生在高考期间的考试压力;第二,外语实行多次考试避免了学生因身体、情绪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成绩偏差,能够科学地评价学生对外语的掌握水平,提高了公平性,降低了偶然性;第三,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只需达到相应的水平即可。若对所有学生都以比较高的标准去考核,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处于较高需求层次的学生,外语水平可以在高中以后的教育中继续跟进和提高。

记者: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如何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拓宽终身学习渠道,建设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努力目标,《决定》提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对于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有何意义?

李家俊:社会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不断学习。要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型社会,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愿学者有所学,二是学成者获认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标除了给有学习愿望的人创造就学机会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统一的评判标准和转换机制,让每个人的学习都能有一个比较客观、划一的标准来衡量,做到社会接受,用人单位依此来评判和要求自己的员工。尝试建立以普通高校为参照,对成人教育课程和高职院校课程经过评估、认证,直至学分互换是一项提纲挈领的改革举措。学分转换,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负面影响,使学习者能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弥补学业上的不足,提升自身竞争力。我们教育者关注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后,经过努力取得的进步和提升结果。对于达到要求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肯定,让社会真正认可他们通过努力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激发每一个社会成员学习的源动力,才能使终身学习真正成为社会风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