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2013年11月2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怎样理解这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问:袁贵仁部长指出,这一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这一顶层设计的运行机制如何?怎样理解这将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马涛:《决定》指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样的运行机制,对考试招生的各个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招生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把考试服务交给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改变目前考试和招生紧紧捆在一起的局面。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给学校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学校更大责任,学校要对选拔标准的科学性负责,同时在招生方式上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对其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研究命题的科学性、专业性,进行试题库的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专业人员来研究考试,使专业测评能够更好地测量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来保障教育公平,在招生程序上实现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招生规范有序,对入学机会少的区域、群体进行政策倾斜,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参与监督,就是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都要放在阳光下,便于社会监督。

之所以说这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是因为这次改革纵向上涵盖了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横向上考虑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为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创造了条件,使考试招生从过去的偏重选拔淘汰向促进人人成才转变,不是单方面推进,而是系统性、综合性地推进。

戴家干:近几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0%。高考招生录取率提高,“独木桥”大大加宽了,但还是拥挤,问题就在缺少其他的桥梁特别是“立交桥”。此次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就在于此,必须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层面和类别全面改革,促使录取标准更加自主、多元,评价渠道更加全面、多样,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运行机制中,专业化考试机构方面应当建立和拥有考试与评价研究的智库、功能强大且信息完整的数据库以及科学实用的学科试题库。考试的研发和实施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标准、程序和要求来运作。拥有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考试经验和长期积累的海量测评数据,不仅能为考生、家长、学校、招生单位提供权威科学的考试评价服务,还能够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问:怎样理解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设计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戴家干: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环节的设计都是亮点。例如,“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有助于宣传和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敢于和善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摈弃了淘汰型考试模式,代之以评价型选培模式,以新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和多元评价。

再比如,“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当前全国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办学传统、教学特点都不相同,而高考是“全国一张卷”,同一份试卷既考研究型大学的精英,又考准备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这就使层次和类型各异的高校无法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来选拔各自所需要的人才。施行分类考试,就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按照层次和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模式。高水平大学联考可以为高端院校选拔出在学术研究方面最具潜力的学生,高职高专院校则应当逐步由各省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规划,自主决定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以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马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设计是环环相扣的,缺了哪一个环节的改革都不行。比如在“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的同时,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起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作用。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其前提是“政府宏观管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