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联考变相为小高考 考生成高校斗争牺牲品
2011年02月18日
来源:信息时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游戏规则不一 可能致招生混乱
由于首次集团式招生,每个联盟之间的“游戏规则”不一样,也给中学带来了不少烦恼。“因为第一次联盟招生,整个流程中学并不是太了解。”广雅中学教导处主任何智说,“报名、填报志愿、录取等都不是太熟悉。比如说,学生报考某联盟之后,上了若干学校的录取线,到底最终能获得哪所学校的面试权或加分资格?这连我们都不清楚。”
此外,同一联盟的步调不一致也为中学所抱怨。广雅中学高三级长陈一鸣说,每年高校总会把推荐表下发给学校,然而下发的时间没有统一,导致推荐表没有发放到需要的学生手中,造成许多麻烦。“比如说,今年浙大给我们发了推荐表,我们第一时间便按照成绩先后顺序发放给学生。此后,清华的推荐表才来,但是拿了浙大推荐表的一位学生更希望报考清华,我们只能大费周章去跟浙大说,取消这次报考,让学生重新填清华的推荐表。
高校有等级之分,发放推荐表也得根据学生成绩排序。“我们希望高校下发推荐表的时间都是一致的,起码同一联盟的高校下发表格的时间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够让表格到达最合适的学生手中。” 陈一鸣说。
变相增加了一场小 高考
有学生家长直言,“这是在高考之外变相增加了一场‘小高考’,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获得自主招生推荐指标的中学,大多是城市的重点中学,这对贫困地区的学生不公平。”另有名校老师指出,“剑桥、哈佛、牛津这些学校用得着这样结盟招生吗?世界各地优秀学子闻名而去。中国的大学只要把教育真正办好了,何愁在此结盟挣优秀学生?”
从“独立掐尖儿”到“抱团掐尖儿”
高校自主招生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从“独立掐尖儿”到“抱团掐尖儿”。名校联盟作战无非是想多吸引优质生源,但这种集团掐尖的做法是否对其他考生不公?
某知名门户网站调查显示,在3181名参与投票的网民中,认为高校间的自主招生联考是名校之间的高考生源掐尖战的,有1714人,占总投票人数的53.9%;认为减轻考生负担,降低考生应考成本的,仅有501人,仅占15.7%。
对此,华工招生办主任曾志新认为,生源竞争是招生考试普遍现象,关键是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而不是恶性的,即竞争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清楚,如果想吸引一流的学生,首先必须能够提供一流的教育质量和独具魅力的特色。“高招联盟”还可以互相借势,扩大影响力。“联盟考试”如果能够最终走到高校完全自主招生的局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一个“资格考试”获得加分,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中大华工可否联合招考?
广东目前只有中大、华工两所部属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目前尚未参与自主招生的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它们尚未直面北大、清华等全国名校的招生冲击,但都表示在密切关注招生竞争。
暨大招办主任庄友明表示,密切关注联考动向,目前影响不大;华南师大副校长朱竑表示,将加大特色招生,积极申请自主招生资格。
作为广东高校的两巨头,中大、华工会否联合起来组织考试?华工招办主任曾志新说,关于招生事宜他曾和中大沟通商量过,但两校招生都是面向全国的,因此本地区高校联合招生的意义不大。
联盟究竟能走多远?
教育部资深考试研究员、华师大教授张敏强:
各联盟都有两所名校
学生还是被动应考
教育部资深考试研究员、华师大教授张敏强认为,大学自主招生的路是对的,国家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招生权也是对的,但用什么方式实现却值得深思,这种联盟的方式究竟能走多远,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
张敏强指出,“三足鼎立”的高校联盟考试模式并没有体现自主招生考试的真正意义,它只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现在是三个集团考试联盟,如果是十个联盟,难道考生要考十次,因为每个联盟都有一两所名校,考生能不被动应考吗?他认为,目前这种有抢夺生源倾向,两大系统针锋相对的竞争长远下去非正常现象。
将考试推向社会由考试机构承接
他建议高校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把考试的举办权由学校交给中介,推进考试社会化。比如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来组织并监管,允许两三家有资质的中介来组织考试,各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承认其中一种或多种考试成绩,考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参加哪一种考试。
张敏强认为,考试组织是一个超严格的组织,高校并不具备这样的专长。建议在全国建立起三至四个大型考试机构,这些机构独立于高校,可以是民办,也可以是政府办的,只要国家认可就行。最重要的这种考试机构一定要“够专业”,要能根据高校的需求分层命题考试,比如,有高校需要文科专长的学生,有学校需要考知识型的,有学校需要技能型的,这个机构都能按需组织考试,要将招生考试当作一门科学,而不是“实验”来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