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如何看待12万大学生入伍当士兵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机遇中突破,还是在挑战下折羽 主持人:大批大学生入伍当兵,无论对于军队建设,还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对此,您如何看? 公方彬:12万大学生投身军旅,面临三个前途:一是到部队后水土不服,空有一腔热情,转一圈便哪里来回哪里去;二是勉强适应,但取得的成绩与一个大学生的素质不相适应;三是有效融入部队建设的主战场,多有突破,成绩斐然。同样,部队面对的结果也有三个:一是通过提升管理教育能力,有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带来我军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巨大飞跃;二是由于管理教育水平跟不上,结果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发挥大学生士兵的作用;三是士兵征召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主持人:大学生在军旅生涯中如何实现超越? 公方彬:首先是要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找到正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大学生到士兵,是否存在落差?存在,也不存在。讲存在,主要源于传统观念和做法。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很长的精英教育阶段,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到部队自然成为军官。很长一个时期里,社会是这样规范的,人们的价值观也停留于此。讲不存在,随着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过程仅仅化作从事较优越社会职业的基础条件,而非必然;同时,从职业意识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士官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的士官制度的推行,军人的职业化色彩愈来愈浓厚,从军当兵成为一种良好的职业选择。其次是要适应规则,进入角色,以务实的行为成就未来。大学生进军队这一特殊集团,对自己将担负的职责及其职业特征、职业要求,必须尽快了解和适应。每一个集团或职业都有其特有的规范与规则,军队更有其鲜明特色,包括严格的纪律,刚性的命令,更大的牺牲,等等。军队的职业决定着其牺牲奉献的机率较其他阶层和集团要高得多,这是军队出英雄、出精神的重要原因所在。第三是要正确把握我军履行新使命的时代脉动。要想成就未来,大学生士兵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我军承担的使命任务结合起来。 主持人:大学生入伍当兵,对军队建设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影响。 公方彬:是的。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来看,有一个提高针对性的问题。对大学生士兵开展思想教育,再照搬原有的方式,显然难以达成目的,这就要求部队寻求有效的应对之策。通常情况下,提高管理能力,强调的是基层军官,因为他们对士兵的成长影响更大。但今天的基层军官队伍已是清一色大学生,许多还是地方大学入伍的国防生,与大学生士兵的差异性大大缩小。由此,强调提高管理能力,重心应放在领导机关。现在产生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和冲突,已经表现为决策管理层的许多管理规定,与对象行为特点出现不适应和不和谐。 主持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今天,如何应对士兵队伍素质结构的巨大变化? 公方彬:最重要的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这反映在多个方面,一是随着大学生士兵的大量增加,原有的军队民主,在内容、形式与方法上必须加以丰富,以适应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二是深化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包括大学生士兵直接提干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对于吸引大学生入伍很重要。三是国家应出台相关的兵役法规,为大学生入伍可持续化奠定法律基础。进行相关立法,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公民服兵役责任的问题。 |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