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忧虑与阵痛 中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挣扎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高考依然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心中的那座永远也绕不过的独木桥,那么一切过程的改革都将是一场虚妄的行动。”
这句透露着冷静和悲观的话成为一部分人对2004年开始的全国高中课改最具代表性的态度:新课改戴着高考的镣铐,跳着梦想之舞。
2008年9月,新疆成为全国第五批启动高中新课改的省区。一边是应对高考的现实,一边是素质教育的梦想。新课推行改一月来,在学生中激起层层波澜;身体力行新课改的教师们喜忧各半;掏着腰包的家长们除了迷茫,剩下的就是无助。
以“素质教育”之名的高中课改,能否修正“应试精神”下的高考制度?业界人士表示,“阵痛难免,成败还看高考”。
资料图片:高考改革的发展。(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学生之惑:更难还是更容易?
结束了3年的筹备期,新疆近13万学生在今年9月首次走进高中课改课堂。新课改推行一个多月来,“新教材”“选修”“必修”“学分制”等成了师生认识新课改的关键符码。
其中背负着家庭厚望的学生们在课改面前“有些迷茫”,不知道实现目标是“更难还是更容易”?
“课程增加了三分之一,还分选修和必修,时间更紧张了”,新疆实验中学高一四班学生王小伟说。一方面,必修课的教材太简单,只有会考水平;一方面,难度和深度放在选修课里,而选修的量和深广度有很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老师和学校安排不同。“不知道高考考多少选修内容,也不知道自己该怎选择,很迷惑。”
王小伟的“迷惑”也是大部分学生的迷惑。一些学生反映课改后由于教材增多、课程增多、课程结构改变了,打传统的时间战题海战明显感到时间不够精力不济,“觉得很累”。
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课改后更加愿意学习了,因为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比以前有趣”。据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梓华介绍,新教材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精神,采取更符合认知规律、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编写,注重与生活的结合,注重以“已知知识”为基础,比以往的教材更具“亲和力”,学生更容易接受具体的知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中高一学生武赟说:“新教材确实比以前有趣。比如学习三角函数时,先引入楼房建筑楼体之间的距离和采光的关系,让人觉得学到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由于高中教育依然以高考为“终极目的”,新版本的教材给学生的“乐趣”是相当有限的。新疆实验中学一位高一数学老师说:“高考还是最终的评价手段,学校和老师,以及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必修选修都得学,你不教人家教怎么办?学生的负担更重,老师的任务也更重。”
一位高中化学老师告诉记者,课改后的化学分为必修1和必修2,难度只相当于以前的会考,而选修教材却加大了难度,两者很难联系在一起。“课时少了,任务重了,八本书要学到何时?”
另一方面,新教材在编排上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一位高一物理老师告诉记者,高一物理要学习物体受力分析,但是其关键的三角函数知识却要在高二的数学里才学,这怎么办?“新教材虽然彰显素质教育精神,但是这种起码的横向知识关联都没有做到,是很大的漏洞。”
林梓华说:“从其他省区近年的动向来看,高考去教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材无所谓难易,它只是过独木桥时的一根拐杖而已。”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