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工”调查:工作环境无保证 待遇偏低
2011年05月23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严苛的生产管理让学生不堪重负
“学生工”们和普通工人的工作没有任何区别,每天至少要有10个小时的时间处于紧张的站立工作状态。小蕾说她进入厂区之后印象深刻的就是“站立”。实际上,工人每天的站立时间还不止10个小时。如果是上白班,工人们每天7点钟之前就要起床,然后挤上巴士,到厂区后打卡还要集合,领导训话。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期间只有吃饭时能坐下休息,直到晚上8点半下班再一次匆匆挤上巴士,回到宿舍之后一般都在晚上9点以后了。
长时间的工作让从来没有受过这种苦的“学生工”们疲惫不堪。女生小玉说:“在工作时,我要高度集中精神,眼睛就特别困,总是红红的,大家都以为我哭了。有空的时候,我哪里都不想去,只想睡觉。在我的那条线上,一些新进来的员工因为受不了长时间地站立工作,常常会哭起来。我还亲眼见到新员工干着干着就晕倒了。”
而让很多学生不能接受的是厂里“训话”的管理方式。小玉说,他们每天上班前要经过面无表情的保安的严格检查。这些保安往往在企业内部拥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经常趾高气扬,言语粗暴。她感觉,似乎工人们的工作永远都不能让管理层满意,他们总是被训斥要求集中精力、提高速度。一名线长就曾经这样警告他们:“以后你们如果不认真干活儿的话,把我惹毛了,你们每天都要挨骂。”
作为“学生工”,小蕾等对工作感觉疲惫不堪,“感觉从梦中醒来就要干活儿,干完活儿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倒头就睡,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
正是这种严苛的管理让很多“学生工”在工厂上了十几天班之后觉得无聊、辛苦,就跑掉了。对于这些跑掉的学生,学校会以不发毕业证来要挟。梁淑美说:“为了防止学生半路逃走,有的工厂还和一些中职学校签署了协议,要求学校保证学生的流失率不能高于多少,否则就不给学校缴纳‘用工费’。”
是职业学校,还是中介机构
记者从公开信息了解到,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富士康集团已经与国内多家职业院校签署了实习约定。2009年,重庆市119家职业学校与富士康集团共同签订了实习员工管理协议书。协议规定学生实习有“2+1”或“1+1+1”两种方案,“2+1”即前两年在校园学习,第三年实习就业;而“1+1+1”即指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在工厂顶岗实习6~9个月,第三年实习就业。
2010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则下文要求省内各地的职业学校,动员并组织二三年级的学生到富士康进行顶岗实习,以“保证富士康集团正式落户河南,年内批量投产后有充足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几乎在同一时间,山西省教育厅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组织省内各职业院校学生前往富士康实习。
急着把这些对职业教育曾经充满憧憬和渴盼的孩子推向企业变成“学生工”,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大规模地退学,家长对掏钱把孩子送去读职高产生恐惧感。
这些以实习的名义进入企业的“学生工”,虽然其身份依然是学生,但同时却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工人。名为实习,但对于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却在实质上意味着他们学生时代的结束,而成为属于企业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
记者了解到,有些“学生工”跑回学校要求换其他的实习岗位,学校一般会承诺安排,但安排的最后结果有可能是跟着下一届的学生一起再赴企业。
这些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工”可以选择在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但许多人并不会作此选择,来企业实习对于很多“学生工”来说就意味着已经和学校脱离了关系,成为“企业的人”了。
长期关注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学生工”现象已经有两年的潘毅教授说:“现在实际上这些职业学校已经成为给工厂提供年轻、廉价劳动力的中介公司。”
“使用学生工的行为,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绑架。他们一方面收取学费并获得国家的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他们却未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潘毅说,“打着‘工学结合’旗号的实习,既做不到专业对口,也谈不上促进学业,更没有因为他们‘学生工’的身份而为其提供合法的劳动保护和保障,这种学习经历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学生工”们和普通工人的工作没有任何区别,每天至少要有10个小时的时间处于紧张的站立工作状态。小蕾说她进入厂区之后印象深刻的就是“站立”。实际上,工人每天的站立时间还不止10个小时。如果是上白班,工人们每天7点钟之前就要起床,然后挤上巴士,到厂区后打卡还要集合,领导训话。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期间只有吃饭时能坐下休息,直到晚上8点半下班再一次匆匆挤上巴士,回到宿舍之后一般都在晚上9点以后了。
长时间的工作让从来没有受过这种苦的“学生工”们疲惫不堪。女生小玉说:“在工作时,我要高度集中精神,眼睛就特别困,总是红红的,大家都以为我哭了。有空的时候,我哪里都不想去,只想睡觉。在我的那条线上,一些新进来的员工因为受不了长时间地站立工作,常常会哭起来。我还亲眼见到新员工干着干着就晕倒了。”
而让很多学生不能接受的是厂里“训话”的管理方式。小玉说,他们每天上班前要经过面无表情的保安的严格检查。这些保安往往在企业内部拥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经常趾高气扬,言语粗暴。她感觉,似乎工人们的工作永远都不能让管理层满意,他们总是被训斥要求集中精力、提高速度。一名线长就曾经这样警告他们:“以后你们如果不认真干活儿的话,把我惹毛了,你们每天都要挨骂。”
作为“学生工”,小蕾等对工作感觉疲惫不堪,“感觉从梦中醒来就要干活儿,干完活儿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倒头就睡,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
正是这种严苛的管理让很多“学生工”在工厂上了十几天班之后觉得无聊、辛苦,就跑掉了。对于这些跑掉的学生,学校会以不发毕业证来要挟。梁淑美说:“为了防止学生半路逃走,有的工厂还和一些中职学校签署了协议,要求学校保证学生的流失率不能高于多少,否则就不给学校缴纳‘用工费’。”
是职业学校,还是中介机构
记者从公开信息了解到,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富士康集团已经与国内多家职业院校签署了实习约定。2009年,重庆市119家职业学校与富士康集团共同签订了实习员工管理协议书。协议规定学生实习有“2+1”或“1+1+1”两种方案,“2+1”即前两年在校园学习,第三年实习就业;而“1+1+1”即指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在工厂顶岗实习6~9个月,第三年实习就业。
2010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则下文要求省内各地的职业学校,动员并组织二三年级的学生到富士康进行顶岗实习,以“保证富士康集团正式落户河南,年内批量投产后有充足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几乎在同一时间,山西省教育厅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组织省内各职业院校学生前往富士康实习。
急着把这些对职业教育曾经充满憧憬和渴盼的孩子推向企业变成“学生工”,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大规模地退学,家长对掏钱把孩子送去读职高产生恐惧感。
这些以实习的名义进入企业的“学生工”,虽然其身份依然是学生,但同时却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工人。名为实习,但对于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却在实质上意味着他们学生时代的结束,而成为属于企业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
记者了解到,有些“学生工”跑回学校要求换其他的实习岗位,学校一般会承诺安排,但安排的最后结果有可能是跟着下一届的学生一起再赴企业。
这些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工”可以选择在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但许多人并不会作此选择,来企业实习对于很多“学生工”来说就意味着已经和学校脱离了关系,成为“企业的人”了。
长期关注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学生工”现象已经有两年的潘毅教授说:“现在实际上这些职业学校已经成为给工厂提供年轻、廉价劳动力的中介公司。”
“使用学生工的行为,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绑架。他们一方面收取学费并获得国家的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他们却未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潘毅说,“打着‘工学结合’旗号的实习,既做不到专业对口,也谈不上促进学业,更没有因为他们‘学生工’的身份而为其提供合法的劳动保护和保障,这种学习经历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