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库
纳米材料与技术
基本信息
全国报考硕士较集中的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材料工程 化学
去看看 >>
统计信息(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7 年12月30日)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
高考文理科比例
男女比例
专业介绍 更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纳米材料设计制备、表征与分析测试以及其在新能源存储与转换应用方向的基础理论、工艺原理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和学术研究能力,能够在新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以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以及服务于新能源产业等方面的工作的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选择出国、读研,或从事功能纳米材料设计、制备、表征、改性、加工成型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够在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智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相关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纳米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材料物理性能、半导体物理、催化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等。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 学制:4年
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课程实施英文教学,要求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英语成绩优秀,以适应英文教学环境。
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方向一“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纳米材料表征技术、高分子化学、纳米材料专业实验、纳米创新项目设计。
课程方向二“纳米医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普通生物学、综合生物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纳米材料表征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纳米材料专业实验、纳米创新项目设计。
课程方向三“纳米器件技术”:光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原子物理与量子物理、纳米材料表征技术、固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物理,光电器件技术、微纳制造技术、表面与界面、纳米材料专业实验、纳米创新项目设计。
[查看完整介绍]
本项目是北京地区高校中第一个被教育部批准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外综函[2012]49号】,是北京交通大学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办,采取"2+1+1"培养模式,前两年和第四年在国内培养,第三年在滑铁卢大学全日制学习。若所修课程满足两校毕业要求,可同时获得两校学士学位。本专业总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滑铁卢大学教授讲授,且前两年外教讲授的全英文专业课均配有中方合作教授跟踪听课,渐进式实现全英文教学。同时,专业将完全实现“以纲择师”,优先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讲授相关课程,保证教学质量。此外,专业摒弃传统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引进了滑铁卢大学ESL英语课程,重视对学生英语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合作双方高度重视项目发展,自2013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以来,积累了许多合作办学的经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国内学习费用人民币48000元/学年,第三学年学生在滑铁卢大学学习费用按课程收费,约为2000加元/课程,共约30000加元/学年(约15万人民币/年)。
特别说明:
参加各省区第一批次录取;
只招英语考生,原则上要求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达到满分的三分之二以上,为了保证学生第一学年后适应全英文授课,考生应有较好的英语基础;
色盲、色弱考生不能报考;
录取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着重于纳米材料制备、纳米结构及性能表征、纳米材料加工技术和应用等技术方面的培养,能够满足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从事与纳米相关的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卓越工程师的用人需求,并为纳米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元器件
主要课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导论,纳米力学,纳米物理学,微纳加工技术原理,光电子器件,纳米CMOS集成电路设计与加工,纳米材料表征,纳米材料制备,微纳米MOS器件可靠性与失效机理,微纳米加工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三、毕业生就业方向
在苏州工业园区等从事关于元器件制造,纳米材料制备、测试、分析、设计、销售和维护工作;在贸易公司、质检中心、海关、政府部门等从事材料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在国内外高校和中科院继续攻读关于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生。
[查看完整介绍]
专业剖析
21世纪的纳米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三大支柱,已被公认为是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前沿领域之一。纳米科学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学、制造、国防等领域,产生新技术变革,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并形成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兴产业。
比较优势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是依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同成立的新型交叉学科,也是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全国首批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招生和培养。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汇集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优秀人才,并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大部分教师具有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名校留学研修的经历。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外籍(美国籍)兼职院士1名、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另外有副教授10名,同时聘请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任兼职教授。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拥有完善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各种高级研究实验设备配备齐全,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磁控溅射仪、纳米操控系统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及与国外合作的研究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主要课程
电子技术、材料物理基础、材料化学基础、原子物理及量子力学、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微纳加工技术、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器件基础、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磁性材料、纳米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前沿等50余门课程。
人才培养
该专业培养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从事高科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计算机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纳米材料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研究方法。毕业生可以在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者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半导体、磁性材料、生物技术、仪器仪表、先进陶瓷等高科技企业从事新材料研制、新产品开发及新技术工艺研究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深造,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成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优秀生源。
科研实践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重点突出各类综合性实验与设计类实验,着重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从大二开始,部分科研训练及毕业设计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完成。
国际交流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与多个国家的高等学校有着广泛深度合作。包括密歇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鲁汶大学等。每年选派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学习深造。此外,还经常邀请国外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座与学生交流。
未来发展
毕业生一部分可以直接进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继续深造,也可以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深造学习,还可以在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企业从事新材料研制、新产品开发及新技术工艺研究等高科技含量的工作。
[查看完整介绍]专业点分布 详情
本专业推荐人数较多的高校 (本校学生实名推荐) 更多
本专业录取分数较高的高校 更多
相近专业
专业名称 | 开设院校 | 就业率 | 毕业生规模 |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275 | 90%-95% | 90%-95% | 未知 | 20000-22000人 |
材料类 | 102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4 | 90%-95% | 90%-95% | 未知 | 14000-16000人 |
材料物理 | 92 | 85%-90% | 90%-95% | 未知 | 3500-4000人 |
材料化学 | 174 | 90%-95% | 85%-90% | 未知 | 7000-8000人 |
冶金工程 | 49 | 85%-90% | 90%-95% | 未知 | 4500-5000人 |
金属材料工程 | 95 | 85%-90% | 90%-95% | 未知 | 6000-7000人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98 | 85%-90% | 90%-95% | 未知 | 6000-7000人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192 | 85%-90% | 90%-95% | 未知 | 12000-14000人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39 | 85%-90% | 85%-90% | 未知 | 1000-1500人 |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 7 | 95%-100% | 95%-100% | 未知 | 250-300人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22 | 85%-90% | 85%-90% | 未知 | 900-1000人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45 | 85%-90% | 90%-95% | 未知 | 1500-2000人 |
功能材料 | 35 | 90%-95% | 90%-95% | 未知 | 1000-1500人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55 | 90%-95% | 90%-95% | 未知 | 1000-1500人 |
电子封装技术 | 11 | 95%-100% | 95%-100% | 未知 | 250-300人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31 | 90%-95% | 85%-90% | 未知 | 800-900人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12 | 95%-100% | 95%-100% | 未知 | 500-6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