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做出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大决策。近10年,高职教育在我省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已发展到70多所,占据我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很自然地让人们急于去梳理:迎来大发展的山东高职,哪所院校能成其中楚翘,在“高职发展的春天”中折得东风第一枝?
  答案也许让许多人惊异,因为这所学校,不曾坐落在占尽政策、人才优势的省会城市,也不来自于经济最为发达而万众嘱目的中心城市,而是崛起在一个新兴的滨海城市——日照。
  这所学校,就是被誉为省内高职龙头院校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其“排头兵”的地位,可从来自于教育界和社会的两个评价“指数”中得到雄辩的证明:2004年,在山东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15个评估指标,这个学校以14A1B的佳绩,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2006年的高考招生中,这个学校以文科477、理科472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名列全省高职高专三甲。
    抓住一次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
  ——三次关键抉择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7年,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为山东省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11年间学院实现了从职业高中到重点中专再到职业技术学院两大步的跨越式发展。并在不占据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在东海一隅发展成为省内高职龙头院校。奥秘何在呢?
  “日照职业学院能成为龙头,关键就在于抢抓机遇。可以说,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时刻,我们都抢在了前头,及时抓住了机遇,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学院党委书记王森勋这样总结。
  的确,综观学院发展,从争创国家级重点学校,到申办高职院校,再到大学城新校区建设,他们都成功把握了每一次机遇,做出了三次关键性的抉择,从而为学院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1996年,教育部刚刚开始筹划发展高职教育,他们就及时捕捉到了信息,并很快将创办工作提上日程。经过努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作为首批职业技术学院批准建设,成为山东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正是这关键一步,为学院在山东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中占据“先发”位置,从而为学院的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到2002年,国家开始大规模压缩正规本科院校的专科招生名额,使得大批优质生源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学院敏锐地把握住高等教育大市场的变化,迅速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招揽了大量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也使学院规模不断扩张。短短几年间,在校生从3000人增长到1万多人。“万人大校”的形成,使学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规模效应”。
  ——20059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校园成功实现整体搬迁。日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进“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学院再一次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府的鼓励政策成功实现老校区的土地置换。新校区占地1200多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名学生学习与生活,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具备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
  ……
  正如这所学校所理解的那样:高校的发展,错过一次机遇就会失去一个时代,抓住一次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正是对几次机遇的敏锐把握,使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起跑”上的优势弥补了自身的先天劣势,获得了在省内乃至国内与强势高职院校一争短长的本钱。
  构建独到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三个关键词
  如果说每次抓住机遇的果断决策,是将学院一次次推上发展的快车道,那树立符合高职发展规律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则是强校优教的灵魂。在学院发展过程中,院领导班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从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等各个侧面、各个方面,积极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和创新,并逐步形成了独到的高职发展模式。我们从下列关键词中细细体味,就不能不对其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和条件保障方面取得的创新突破而由衷赞叹。
  实践教学
  不难想象,三年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建设,整个校园就像一个大工地。但你肯定想不到:那时候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勘测、设计人员,竟是这个学校建筑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而学校建设的总工程师,即为建筑学院的院长。随着校园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工程的相继建成,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建工学院的毕业生,这些学生不仅在母校建设中增长了实践技能,同时也为母校添砖加瓦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何在教学中完成“转型”,使教学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高职面临的问题。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懈努力,已在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上获得突破。学院现在的教学,全面突出了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即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综合实践锻炼(顶岗锻炼)。每一门能力课程的学习都进入这一程式,从总体上形成人才培养的三个层面,形成了鲜明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实践教学特色。
  这一特色在水产实训基地更为明显: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每学期接纳几十名学生顶岗实训。学生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贝类生产实训,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虾蟹类生产实训,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鱼类生产实训和综合生产实训,饵料生物培养技能和病害防治及管理的培养贯穿其中,整个实训期间,学生可完全掌握鱼、虾、蟹、贝等水产经济动植物的苗种生产和养成技能以及饵料生物培养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等技能,成为水产养殖方面的熟练高级技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以生产工人的身份工作,严格遵守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操作规程,按时上下班,不服从管理造成损失要进行赔偿。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学期届满,可达到专业与生产的零距离过渡。许多毕业生就业后立即就创造了不凡业绩:毕业生王育三在烟台京鲁渔业有限公司工作,承担一个车间的管理工作,并经过两年创业,成功创办了一家私营公司。毕业生朱世全在河北昌黎某公司从事水产育苗工作,2001年全县扇贝没有出苗,而他却在2002年一举育出扇贝商品苗4.5亿粒,创产值300多万元,在当地引起轰动。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已成为推动日照乃至山东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双师制”
  高职教育师资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特征明显,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此,说起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即专家型教师和工程师、技师合一)教师,可谓人人皆知。但在实践中,却不容易做到: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不足10年,如此短的时间里,形成一支成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当前高职师资队建设的一个共性“瓶颈”。
  但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却通过“双师制”的探索,轻巧地化解了这个问题。
  学院在努力建设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引进社会上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从知识、能力、年龄等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在这个学院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有趣的一幕:主讲教师是两个,一个是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另一个则是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前者理论课讲完,立即由后者进行示范。专业教师和技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完全可以实现“双师型”的教学要求。
  目前,“双师制”在成为学院独特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使学院在实践型教师建设方面,储备了当前通常别的学校难以企及的人才队伍。如艺术学院的程华,是河北某服装厂的高级剪裁师,河北许多大型活动的礼仪、表演服装都出自她手。如今她成为学院兼职实习教师,在学院建起了服装厂,给学生上课时的产品,拿到北京的服装店,可卖到上千元。目前学院有许多教师在企业顶岗锻炼。今年6月份,学院花费巨资选派10名专业教师赴德国接受为期半年的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的培训,学成后,他们将成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经历的一个锻炼环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正是学院最过硬的强项之一。
  以水产实训基地为例。基地面积20余亩,有虾池及蓄水池计60余亩,有育苗养殖车间7个,能进行虾蟹贝鱼等育苗和养成,是一个集教学实习、技术创新、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年经济效益50万元,并直接参与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这样一个例子可说明水产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中科院曾在日照涛雒沿海一带进行扇贝育苗试验,连续3年失败,得出“此地沿海不能进行扇贝育苗”的结论。为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建设,学校投资160万元在日照涛雒沿海建设水产专业实习基地。2001年,该院水产系教师带领学生在基地进行扇贝育苗试验,当年成功并获利百余万元。
  “如果说我们日照职业学院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有什么突出之处,实训基地建设可算是当之无愧的一条。”学院院长冯新广对此颇感自豪。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水产实训基地,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几个堪称省内甚至全国都舍我其谁的优质实训硬件:以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捐赠50辆教学试验用车为依托建设的“现代汽车学院”,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人才培训基地和先进的汽车研发基地;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引入资金500万欧元,建立集教学、实训、生产为一体的食品工程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比起许多现代化车间也毫不逊色,在全省稳居第一。
  筑牢长远发展的基石
  ———三大工程
  凭借鲜明的特色站稳了脚跟甚至冲到了高职院校前列,但学院上下却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院长冯新广为我们算了笔账:今后35年,山东高考人数还稳定在较高数量,但随着人口高峰期的过去,2010年之后,生源将会急剧下降,到那时将会有一批高校面临倒闭,这绝非耸人听闻。
  正是有这样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高办学要求和办学层次。为实现学院的特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真正筑牢学院的发展基石,2005年学院提出了“教师成长工程”、“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和“实践教学工程”三大工程,使学院各方面的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得到规范和强化。
  教师成长工程
  教师成长工程分“五个阶段”,涵盖了“三个体系”。“五个阶段”是指见习期、适应期(助教阶段)、成长期(讲师阶段)、再提高期(副教授阶段)、成熟期(教授阶段),三个体系即素质教育与培养体系、再教育工作体系、教书育人督导体系。由此全人员、全方位、全阶段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教师成长工程实施一年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新增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14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已达教师总人数的90%2006年,学院教师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95篇,10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市级鉴定,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科研项目。星斑川鲽全人工育苗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文素质教育工程
  “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渊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具备更广的视野和更强的突破力。针对当前高职学生“过弱的文化陶治,致使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致使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扎实;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致使素质培养不全面、基础训练不扎实;过强的共性制约,致使个性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学院坚持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院成为山东省惟一一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注重加强“两课三校”建设,即加强“课中课”、搞好“课外课”,开拓“校外校”、建设“校中校”、丰富“新夜校”。具体说,加强课中课,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整合一大批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课程群,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人文渗透;搞活课外课,是通过不同专业建设不同的园区文化,成立各种协会组织,在学院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浓厚氛围;开拓“校外校”,是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全面开发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建设“校中校”,是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准职业环境”,营造不同的职业文化气氛;丰富“新夜校”,是发挥学生宿舍的深化功能,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进宿舍。
  实践教学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遵循“五原则”,涵盖“一条主线,五个系统”。“五原则”即针对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规范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实用性原则。“一条主线”是以学生技能成长过程为主线,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五个系统”即内容体系、实施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子系统。
  在这一庞大的教学体系中,五个子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细化: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模块,教学形式归纳为实验、实训、实习、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6种实施形式,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细化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3个方面,教学保障体系分解为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与实践教学文件,最后由教务处和各学院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评价。各子系统相互关联,使重视实践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大工程实施仅一年来,成效显著。学院毕业生因其扎实的实践能力,成为全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连续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甚至出现“一个毕业生6个岗位要”的火爆现象,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即因过硬素质被用人单位“预订”。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