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环境设计(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1、专业发展 为顺应时代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需要,我校在10多年的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基础之上,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经充分专业调研与论证,于1996年正式设立专科层次的三年制建筑装饰专业(理工类招生),1997年开始正式招生。结合行业及专业的发展,基于原建筑装饰大专及建筑学本科的基础上, 2006年申办环境艺术设计(艺术类招生)四年本科,2007年被批准正式招生,2011年通过专业学士学位评估,被批准授予学位。2006年以来,环境设计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协同发展,迄今己有十几年的本科办学历史。 2、专业定位: 环境设计专业依托市场经济发展、地方经济需求和区域市场需要,坚持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行业发展和专业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理念,推进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大力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体系方面,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适应现代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环境设计教育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3、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管理沟通能力;具有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好的哲学、艺术、人文素养并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熟悉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方法、流程生产工艺,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可以在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或行政部门进行环境设计教育、管理、设计研发等工作,较好应对初级技术岗位,较快进入中级技术岗位,且有拥有高级岗位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培养规格: 环境设计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学分要求为159.5学分,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毕业时具备下列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完成学校统一安排的公选课,具备大学生应有的文化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审美以及艺术修养。 (3)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能适应工作环境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能力。 (4)具备从事环境设计所需的竞争意识和协调工作能力、执行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适应发展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能力,对物体造型、颜色搭配、空间组织等方面有充分的艺术认知,了解并掌握图形设计构成、艺术创意的知识和技能。 (5)对设计中的各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装饰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的安全、实用、经济、美观、工艺、结构的基本知识,具有处理设计与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结构施工工艺的基本特征,熟悉环境空间的使用功能,善于与用户、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 (6)能熟练运用电脑相关软件进行设计表现的能力,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专业制图、造型的电脑软件、手绘表现技能。 (7)掌握获取环境设计国内外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成就和发展动态的相关信息方法,具备及时了解掌握新的设计观念设计趋势、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和掌握环境设计新潮流的能力。 (8)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础方法,具备撰写调研报告、设计说明和设计汇报的基础能力。 (9)掌握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思维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设计实践能力,具备能够在综合把握功能、空间、形态、材料、结构、工艺、市场等诸要素的基础上,对室内外空间及相关产品进行改良型设计和创新性设计的方法。 (10)以“工作室”实践教学,以创新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面向社会的执业教育为重点,结合设计单位实习的经历,强化学生的应用、创新和实践能力,以达成培养目标。 5、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领域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五部分组成。主要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室内设计制图与透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S、SU、3D Max)、建筑设计基础、摄影基础、人体工程学、建筑装饰材料、专业设计一(住宅空间室内设计)、专业设计二(餐饮空间室内设计)、专业设计三(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四(娱乐及展示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设计、软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等。 环境设计专业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一体化”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体;将通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相互渗透,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和专业专项领域课题体系的教育合力。 6、师资队伍: 一直以来,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中青代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人、实验实践辅助人员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教师中三人具有博士学位,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7、教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促进信息化、数字化教学的开展。专业现有虚拟仿真实验室、光与空间实验室、环艺摄影实验室、专业计算机房等实验室,以及共享的材料工艺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等和校外的实习实践基地等资源,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新校区的日趋成熟,教学条件会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