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普通教育)类)
专业介绍: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适应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电气工程领域人才的要求,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理论和方法,能够系统解决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能够胜任设计、研发、制造、运行、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成为电气相关行业的骨干力量和技术中坚,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预期本专业毕业生达到的目标为:

(1)具有工程素养、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具有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电气产品设计与开发、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的能力,胜任工程师的岗位,获得中级以上职称。在电气装备制造与运行、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等领域发展,成为领域的骨干力量和技术中坚,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

(3)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和电气工程实践对社会、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备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责任感。

(4)具有交流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 能够融入或领导团队,具有国际化视野。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电气行业和社会发展。

三、专业核心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II、数字电子技术II、电力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工程。

四、培养特色

本专业具有强电和弱电相结合、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元件和系统相结合、信息和能量相结合的特点。培养基础好、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导向,校企合作为特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过程、严格质量监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切实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广泛采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丰富学生的工程实践经历,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毕业要求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定位,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运用到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中;

1.2 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并求解;

1.3 能够将数学模型方法和专业知识用于推演、分析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够利用工程和专业知识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数学建模、实验、工程推理等方法,识别、判断、表达,分析电气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确定最优方案,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并进行有效的分解;

2.2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正确表达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根据因果关系和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或进行实验测试;

2.3 对实验和模拟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利用工程科学知识,揭示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内在规律,确定最优问题解决方案;

2.4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评价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与解决途径,并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气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气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与改进,考虑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解决方案,并熟悉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开发方法;

3.2 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诸多现实约束条件,对解决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3.3 能够依据解决方案进行电气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设计,并根据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进行方案改进,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原理,采用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数学建模等科学方法对电气工程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原理,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确定模型参数;

4.2 能够根据所设计的研究方案构建实验系统,正确操作实验装置,安全开展实验,并科学采集、整理实验数据;

4.3 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对整个研究环节进行评价,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确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和研究中可以改善的环节。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用于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文献检索工具、现代电工电子仪器、仿真软件等,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2 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现代工具进行预测和模拟,判断、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并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电气

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电气工程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电气工程行业和相关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熟悉行业的标准、政策、知识产权和质量管理体系;

6.2 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知晓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7.2 能够思考电气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其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气产品的设计、开发、维护等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通过思政、军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备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

8.2 能够在电气产品的设计、开发、维护等工程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明确电气工程领域相关问题的多学科背景和技术特点,能够在团队工作中主动与不同学科的成员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独立或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9.2 具备工程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根据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和特点,合理分配成员角色与任务,组织、协调和领导团队开展工作。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能够就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报告等方式准确清晰地表达观点,并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10.2 具备外语应用能力,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能够在电气工程项目管理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和掌握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11.2 能运用工程管理和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对电气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并能借鉴和应用到多学科环境中。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了解和追踪电气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动态,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跟踪电气工程领域的新进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2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和探索精神。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持关系矩阵表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要求9




毕业要求10




毕业要求11




毕业要求12





 

六、修业指导

专业课程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第二层次为专业选修课。第三层次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综合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1.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三至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5学分,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

2. 毕业前至少取得14个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在“历史与文化”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艺术与审美”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创新与创业”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运动与健康”模块至少选修1个学分,即学生须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及达到校园跑规定里程及次数后获得“大学体育5”0.5学分、“大学体育6”0.5学分,经学校批准在三、四年级参加交换学习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免修该两门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累计不少于2学分。

通识类选修课可在全校性通识类选修课程、经教务处认定的大学城互选课及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选修。

3. 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并须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4. 至少累计获得9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至少取得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2学分,至少取得创新与创业实训实践2学分,至少取得体育运动与审美体验2学分,至少取得劳动教育课程2学分。

5. 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选修不少于22.5学分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经济与管理概论为优先选修的专业选修课。

6. 毕业设计(论文)共15周,其中第四学年第一学期2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13周。

7. 建议本专业学生在第一、二、三学期学习中,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加强英语学习并注重科技文献阅读和口语交流训练。

8. 建议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积累科技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