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社会学(本科(普通教育)类) | |
专业介绍: |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社会学专业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和育人理念,旨在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对社会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人才培养的要求,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主义和人文素养,具备理解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数据和执行社会实务的素质,掌握扎实的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具备科学认识、研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生能够满足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社会团体与社会服务组织中从事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社会评估、社会建设与社会规划、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等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需求。同时使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成为具有良好学术基础和研究潜质的科研后备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的发展预期: (1)品德高尚,奉献社会。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心系天下苍生,思想高尚,信念坚定,行动果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人文情怀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 (2)能力过硬,精于业务。具有较为深厚的社会学专业基础和学科素养,较突出的社会调查能力和社会统计能力,较深入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结构,继续深造读研读博的学生则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社科学术素养;可以严谨开展社会研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热心从事社会服务。 (3)精研善思,终身发展。具有持续学习的意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具备增长性知识和能力观;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最前沿,跟踪学习社会学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具备较好的社会学科研能力,能作为组织者或骨干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实践,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在终身学习中持续发展。 三、专业核心课程 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两大类别组成。 第一是基础类:包括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 第二是应用类:包括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工作概论。 四、培养特色 1.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本专业以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社会评估、政策研究、社会规划、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等社会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开设了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应用、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特点,着力加强网络社会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网络社会调查等系列延展性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凝练课程体系,铸就应用特色。本专业设置应用社会学、社会工作两个应用特色方向。 (1)应用社会学方向在传授组织社会学、社会管理学、社会建设与规划等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危机管理、环境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现代社会咨询、社会指标设计、社会项目评估等当代社会前沿领域知识的传授,以培养社会治理创新所需的合格人才。 (2)社会工作方向在传授社会福利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伦理等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重视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心理咨询方法等社会工作实务与方法知识的传授,以培养社会工作服务所需的合格人才。 3.强化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依托丰富的政府资源、行业资源,以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导师为支撑,建构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教育模式,利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现场教学、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区调研、参与科研等,确保实践时数达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为基础,本专业还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开设了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应用、质性研究方法、社区方案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专业开设了2门专创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社会服务项目策划》和《社会创新创业》),以及2门专业实践类课程(《社会学田野研究工作坊》和《社会学论文写作工作坊》),同时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开设若干灵活务实的小班研讨课程 4.训练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智慧。通过开设创新研究课程和创新实务课程等系列创新课程,结合专题讲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调查报告竞赛等,着力培养社会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2021年新版社会学专业拔尖人才创新班培养计划将单独制定,并开设实体班。 五、毕业要求 1.素质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质。 (2)具有现代公共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素养。 (5)具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团队合作意识。 2.知识要求 (1)熟悉历史、文化、逻辑、科技、艺术等通识类知识。 (2)熟练掌握社会统计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类的基础知识。 (3)掌握社会学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包括国内外经典社会学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新。 (4)掌握社会学类专业宽厚的基础知识,基于社会学核心知识延伸到法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多元化的“大社会学”基础知识体系。 (5)掌握应用社会学专业方向或社会工作专业方向的关键知识。 3.能力要求 社会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持续开展专业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掌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2)基于专业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解决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善于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先进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为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科学支撑;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有效进行社会沟通与协商;精通一门外语,能较为流畅地阅读外文文献,进行口语或文本的涉外交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撰写规范的社会学论文或研究报告。 (3)基于知识和实践的创新能力。了解当代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了解中国国情社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形成较好的知识集成创新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六、修业指导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分为公共必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含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跨模块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学生的具体修业要求如下: 1.基本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允许在3-7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各层次专业课程须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专业设置了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了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军事技能、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形成完整的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 2.学分设置。本专业学生毕业前总学分不少于155学分,且应该满足各课程类型相应的修业要求。 3.学分明细。公共必修课程(32分)、学科基础课程(20分)、专业必修课程(38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23分)皆为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且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的课程和环节。 4.通识课程。毕业前至少取得14个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在“创新与创业”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艺术与审美”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科学与技术”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运动与健康”模块至少选修1个学分,即学生必须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及达到“校园跑”规定里程及次数后获得“大学体育5”0.5学分、“大学体育6”0.5学分,经学校批准在三、四年级参加交换学习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免修该两门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累计需不少于2学分。 通识类选修课可在全校性通识类选修课程、经教务处认定的大学城互选课及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选修。鉴于本专业与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密切关系,因此建议积极选修于上述学科有关的通识类选修课,以拓宽学科基础,促进全面发展。 5.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20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8学分,均为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修读并取得相应学分的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的先修课程,应予以足够重视,认真研修,确保掌握每门课程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6.专业选修课程。本专业学生毕业前至少取得28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为了提高专业识别度和就业能力,建议(1)在“应用社会学”、“社会工作”两个方向模块中选择一个作为主修方向,并在“跨模块选修课”(含非主修的“方向模块选修课”)中选修一定的学分,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三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28,各模块具体分值不做硬性要求;(2)为提升本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建议选修两门专创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即在第2学年第1学期选修《社会服务项目策划》、在第2学年第2学期选修《社会创新创业》;为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建议选修两门专业类实践课程,如《社会学田野研究工作坊》和《社会学论文写作工作坊》。 7.专业实践环节。本专业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实践训练,包括课内实践和集中性实践。课程内的实践学时由任课老师参照教学大纲安排执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23学分,包括军事技能、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集中性实践教学是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毕业要求的重要环节,请务必重视。 8.第二课堂。至少累计获得9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至少取得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2学分,至少取得创新与创业实训实践2学分,至少取得体育运动与审美2学分,至少取得劳动教育课程2学分(其中0.5学分为“劳动理论与技能课程”,1.5学分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原则上须在本科三年级前修满)。 9.专业深造。本专业鼓励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包括本专业的社会学学术型硕士和社会工作专业型硕士,并鼓励跨专业报考相近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比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行政管理专业型硕士,以及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需要并接受社会学专业训练背景的硕士研究生。考研学生应尽早准备,积极储备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本专业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做好做精学术训练,本专业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本硕衔接安排,并为考研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