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物联网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 ||||||||||||||||||||||||||||||||||||||||||||||||||||
专业介绍: |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培养面向物联网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素质的优秀人才,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解决物联网领域的实际问题,能为物联网感知、网络、应用和管理等复杂工程项目提供智能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创新性思维,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物联网领域业界高素质人才。 3.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制意识,成为具有理想信念的崇业者。 其中创新班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布局,推进科研+继续深造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注重物联网基础理论的培养,同时面向物联网前沿技术和创新挑战,重点侧重于物联网智能感知、智能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班本科后两年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前沿知识,为后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专业核心课程 信号与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字电子技术II、嵌入式系统、通信原理、导航定位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 四、培养特色 本专业前两年学习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后两年学习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和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修的计算机大类其他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侧重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等,面向大湾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立足基础,聚焦物联,培养物联网卓越应用和创新型人才。 创新班培养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着力培养拔尖科研型人才,以国内外名校读研深造为主要目标的培养计划。 1.加强基础学科教学,强调数学和英语等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大三学生开设相关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重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 2.专门开设物联网领域核心基础课程以及国内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程,依托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和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平台,邀请校内外名师打造相关精品类理论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开设系列专题前沿报告。 3.定制化开设科研型本科教学,将优势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人才培养资源,建立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制定研讨班制度,指导学生从大三起走进实验室和机房,在科研一线从事相关科学研究。 4.加强境内外高校交流,基于研究院的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交流平台资源,为创新班学生提供到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知名实验室交流访学的机会。 五、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工程知识:具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理论的能力,并运用于解决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在信息收集、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应用本学科领域必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表达和解决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系统、组件或软件,并能够在物联网系统设计环节中具有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并得到合理的结论,为解决物联网工程复杂问题提供支撑。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物联网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物联网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矩阵表
六、修业指导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分为公共必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修业要求如下: 1. 基本学制4年,允许在3-7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前总学分不少于165学分,且应该满足各课程类型相应的修业要求,其中创新班在第四学期末进行择优分班,毕业前总学分不少于167学分。 2. 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皆为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且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的课程及环节。 3. 毕业前至少取得14个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在“创新与创业”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艺术与审美”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历史与文化”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运动与健康”模块至少选修1个学分,即学生须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及达到校园跑规定里程及次数后获得“大学体育5”0.5学分、“大学体育6”0.5学分,经学校批准在三、四年级参加交换学习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免修该两门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累计需不少于2学分。 通识类选修课可在全校性通识类选修课程、经教务处认定的大学城互选课及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选修。 4.至少累计获得9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至少取得“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2学分,“创新与创业实训实践”2学分、“体育运动与审美体验”2个学分、“劳动教育课程”2个学分。 5.毕业前至少修取得28.5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及兴趣进行选择。 6.毕业设计从第7学期最后2周开始,第八学期13周,总共15周时间,15学分。 7.建议在第一、二、三学期学习中,在英语能力培养方面以应用为目的加强英语学习,在学好通用英语课程的同时,应注重科技文献阅读和口语交流训练。 8. 对于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训练、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仿真软件综合实践、物联网技术实践、机器学习等专业课程,需注重实践锻炼,提高自己在实验操作以及设计开发方面的创新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 9.建议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积累科技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0.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11.加深创新班学生对物联网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拓展他们对物联网、智能感知、智慧通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了解,掌握最新研究方法与技术,为将来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奠定良好基础。创新班在创新培养模块中选修学分不低于14学分。 12.为加强创新班学生的科研实践,创新班第6学期原计划中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由校外实习改为校内实习(4学分),由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统一安排,校内实习以科研实践的方式提前安排在第5至6学期,每学期2学分,主要由创新班导师团队负责安排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报告以及参与导师实际科研项目,由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统一负责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