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仿生科学与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
专业介绍: |
专业简介 仿生学师法自然,是科技创新永恒的源动力。2018年,“仿生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新增备案和审批(专业代码为080215T),吉林大学成为我国首批首家具备“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仿生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同时也具备了该专业本-硕-博完善的培养体系。2019年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次招生30人、志愿率达100%,第一志愿率66%。仿生专业在吉林省吉林大学各专业录取平均分排工科类专业第2(第1为车辆工程)。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专业均招生60人、志愿率达100%。连续三年校内报名转专业到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数多于15人,专业现有本科生216人。2019级仿生专业30名同学,保研11人、出国留学5人,考取研究生7人。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2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高水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仿生新工科依托“仿生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交叉学科,以吉林大学重点交叉学科和国家国防特色学科为支撑,构建了高水准、全方位的仿生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仿生学科以一种精神(家国情怀)、二种特色(仿生思维、交叉学科)、三种意识(团队意识、工程意识、求真意识)、四种能力(自学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质量保障,瞄准仿生工程领域新技术、新产业和未来技术,面向人才需求的新目标以及新工科人才新标准,为仿生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舞台,形成了坚实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仿生新工科人才培养采用“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重点培养出一批国际化精英人才、学术型拔尖人才以及产业型复合人才。 二、“学科交叉、仿生思维、理工复合、国际视野”的优势与特色 仿生学是21世纪新兴交叉学科,其创新思维与方法对相关学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仿生新工科构建了与机械、材料等传统工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一流的交叉复合型仿生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国际化的仿生专业人才,为仿生学科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生源,为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工程、国防军事等与仿生工程紧密联系的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学科交叉、理工交融、国际合作的跨界研究与人才培养局面已经形成,为新工科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内在动力。 三、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吉林大学集中专项资源聘请仿生学科领域内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组成高水平师资团队,发挥专家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学校为仿生新工科集中配备一流师资,包括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34人等;专任教师52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博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9%,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比76%。在学生日常管理上,仿生新工科人才培养以“班主任+课业导师+辅导员”的方式组建,构建支持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师资环境。 四、高水平、国际化的培养平台 仿生学科设有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2个,省部级研发平台7个,还拥有工程仿生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级引智基地,为高质量、交叉型和国际化学生培养提供了平台基础。学科还创建了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会员覆盖59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形成了国际化的科研与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大量国际化学习机会,学生可以直接参加国内外顶层学术大会。此外,仿生学科在山东威海设立了“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实践与创业环境。 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充分发挥吉林大学仿生学科国际化的实践教学与合作平台优势,仿生学科努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育人平台。一方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院、科学技术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及西江大学等建立海外培养基地,全额资助学生赴国外高校科研单位交流访问。另一方面,邀请学科顶尖国内外高校知名教授、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优秀科研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讲授研讨课,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五、自由、活跃的仿生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仿生学科在实施目标教育过程中积极举办各类课余文化活动,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积极营造一个自由、向上、丰富的仿生文化氛围。仿生学科始终坚持和重视学生的思政课程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引领学生融入、变更教育方式、利用媒体平台等有效地实现仿生新工科学生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使仿生新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