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院之光———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50华诞放歌
牧 院 之 光
———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50华诞放歌
金秋十月,我们走进了广袤无垠的昌潍平原,走进了蜚声中外的国际风筝之都,走进了迎来50华诞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闪光的足迹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1955年创建于泰安,1960年迁至潍坊,是山东省惟一的一所国办畜牧兽医高等学府。巍巍泰山,铸就了牧院人雄浑坚韧的品格,千里昌潍平原更赋予了牧院人海一般宽广豁达的胸怀。
凡熟悉中国职业教育的人,对招生并轨后很多职业院校招生难、就业难、办学难的困境至今仍记忆犹新。而当年面对并轨,山东牧校不仅顺利实现了自然过渡,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而且招生连创历史新高,毕业生供不应求,办学形势红红火火。一位职教界资深专家总结得好:“山东牧校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三早’,一是更新观念早,二是改革起步早,三是进入市场早。”正是这“三早”奠定了牧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山东的畜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其特点是多层次上马,多行业参与。然而,他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难题:缺人才、缺技术。畜牧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强烈呼唤,打破了宁静的校园,学校几经调查论证,作出了开门办学,广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改革招生分配方式,奋力发展校办企业的重大决策。
从1984年起,该校开始搞起对外无偿技术服务,随后是被服务的企业为学生实习、为教师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再后来发展为每年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就在这种从“无偿”到“有偿”、从“义务”到“双赢”的过渡中,学生走出了校门,学校走上了社会,社会也认识了牧校,市场认可了牧校,最终使牧校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年代在国家教育大盘子内政府拍板、统招统分的“计划定位”的束缚,实现了向市场化科研开发、服务的转变。
一是专家常驻。学校派专家、教授常驻龙头企业,负责全程技术管理,并通过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购销服务合同这根“中枢神经”,使该校的技术传达到千家万户,遍地开花结果。
二是搞技术培训。该校常年与大企业和养殖大乡镇、村联合办学,1984年以来累计培训4万多人次。济南农工商公司是一家以奶牛养殖为主的大型企业,是济南市牛奶的主要供应商,学校定期为该公司进行在职职工培训,公司称赞学校是“教育兴企模范”。
以龙头企业为桥梁,把牧校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送到生产第一线,形成了学校+公司+农户的联动模式,每年创造的效益数以亿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山东牧校提出了“农村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思路。具体而言,就是学校要为生产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恰在该校酝酿人才培养的改革之际,1985年上半年,农牧渔业部“温江会议”对农业院校提出了改革招生分配的试点工作。该校自身改革的取向和“温江会议”精神不谋而合。1985年,山东牧校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招收了第一届不包分配班。不包分配的基本涵义是:学校自主招生,国家承认学历,但学生身份不变,毕业后自谋职业。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教给学生真本事,不包分配包质量。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催生了教学的革命性变革。
在教学实践中,该校打破统编教材、通用大纲等框框的限制,调整教学计划。学生需要什么,我就教给你什么,生产中的难点就是教学的重点。学校的实习牧场、兽医院和实验室全面开放。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改变传统的统一安排实习点的做法,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或用人单位的特点及生产需要,自己选择、联系实习点,并允许他们按照个人爱好选择实习项目。校内实训和半年的毕业实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经营、创业能力。1988年毕业时,全班37名学生被用人单位抢聘一空。此后,学校连招多届不包分配班学生,且数量不断增加,每届毕业生都被一抢而空。
1990年,该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办起了工学结合班。学生进驻基地,工学结合,责任承包,师生共管。学生吃、住、学在牧场,实行理论实践1∶1的教学计划。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懂理论,而且练就了更加过硬的操作技能。
高质量、多形式培养,就业自然就路子宽、形势好,好就业自然就好招生。如此良性循环,牧校得以迅猛发展。场长送职工,家长送子女来牧校求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祖孙三代同是牧校毕业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来校视察后欣然题词:“工学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好途径”。
按WTO规则,教育属服务行业,天然具有商品的属性,这就有一个“经营学校”的问题。在这方面,“牧校”称得上是先行者,而且切入点很普通:结合专业办企业,实行产教结合,大力发展校办企业。
正是在这种理念下,该校的校办企业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使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专业水平,一方面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又能通过技术服务促产品销售,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低成本的产品,使“牧校兽药、饲料”成为群众心目中的放心品牌,致使在当地出现了这样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经营兽药、饲料的公司竞相向该校靠拢,并在校门前形成了绵延5公里的兽药、饲料一条街,人称“牧校现象”。
同时,结合专业办企业,还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校办企业的骨干力量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既要承担教学任务,教书育人,又搞生产、管理、营销,从而使教学、科研紧扣市场脉搏。校办企业生产的80多种饲料、40多种兽药、20多种乳制品都是该校教师自行研制的。
最重要的是,它让学生“下海之前已学会了游泳”。在这里常年驻有五六个班级,学生在这里边学习,边生产,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技能都很过硬,很受社会欢迎,毕业几年后大都成了生产业务骨干,不少学生自己创业,成了私营企业老板、利税大户。如85级不包分配班学生王焕玉,现任诸城菁华饲料公司总经理,该公司资产过千万,是诸城市明星企业;山东华辰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姜正军也是该校工学结合班毕业生,目前公司资产2千多万元,年销售总额1亿余元。
该校的校办企业,通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现已发展成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训、生产营销、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集团化公司,闯出了一条“产品+技术+人才”全方位服务带动产品销售的独特经营之路,成功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市场逐浪,特色就是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牧校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坚持把优秀的人才直接送到生产第一线,把先进的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把优质产品直接送到农村经济第一线,走出了一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办学之路,实现了招生就业良性循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A等一级学校”,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被农民誉为“致富的靠山”,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科教兴鲁先进单位”。
新的跨越
2002年4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牧校独立晋升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由此,揭开了山东牧院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没有观念的大更新,就不会有超常规的举措。学院成立之初,山东牧院就把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是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研讨”和“学院在发展,我们怎么办”等一系列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院高职定位,确定了“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的奋斗目标;强化教职工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以人为本”、“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经营学院”、“科学发展”等一系列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二是开展了“以发展目标凝聚人心和以党风带校风”为主线的党建和思想教育活动,建立了院领导工作调研制度、工作巡查督导制度,实施院领导和中层干部联系班级的举措,每一位院领导都切实深入到职工中去,到学生中去,倾听师生心声,解决实际问题,收到了良好的工作绩效。实行“支部委员帮党员,党员帮群众”的结对相帮机制,建立了述职述廉和诫勉谈话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清清白白为官,扎扎实实干事的观念。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关爱学生,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形成了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学生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学院卓有成效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山东省委讲师团的充分肯定,2004年,被确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教基地。
硬件建设是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学院按照“提升老校区,建设新校区,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艰苦不懈的努力,10万平方米的老校区提升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同时,学院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的原则,着力建设占地305亩,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信息化、园林化新校区。经过二年卓有成效的工作,新校区3万平方米四幢学生公寓楼、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1.1万平方米的学生餐厅、400米标准化田径场等一期工程项目已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实施亮点工程和校园绿化工程,校园内亭台楼阁相互辉映,碧水蓝天融为一体,处处生机盎然,为学院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了实验仪器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实训基地的档次和水平。
2003年,投资6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
GMP兽药生产实习车间;投资500余万元,兴建占地1200余亩的畜牧高科技示范园,为教师科研、学生实习提供了可靠保障。
坚持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在办学类型上,坚定不移地定位在高职教育上,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三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办学规模上,不盲目求大,定位在8000-10000人的规模上。在专业建设上,牧院不跟风,不追热,一心一意致力于畜牧兽医这一行业,紧紧围绕畜牧业,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形成了以畜牧兽医、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饲料与动物营养、兽药生产与营销、畜产品加工等品牌专业为主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该院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群为目标,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妥善处理专业理论课,做到理论够用、实用;根据畜牧业生产规律,按生产的周期或要素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确立了“岗位-综合能力-能力要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科学与顶尖”管理。制度和管理是发展速度与质量的保障。该院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大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结合自身实际,对原有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重新制定了五十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完善、规范、富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管理服务方面,他们提出了“科学与顶尖”的目标。科学就是规范合理,就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办事。顶尖就是一流水平,管理一流、育人一流、服务一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以及各类业务学习,从思想、业务素质、服务意识上有力地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养,由此,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管理育人的行政干部管理队伍,培养了一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服务育人的员工队伍,建立了学院跨越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师有特技,学生才能有特长,学校才会有特色!“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山东牧院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内培外引”等举措,全面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生产需要设立专业教研室,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体制保障;实施专业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和导师制度,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一年以上,才能承担教学任务,所有专业教师每五年必须有累计两年的实践经历;安排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每年派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到实训基地担任技术总监,常驻基地,负责全程技术和管理,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做技术顾问,做技术服务工作;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做兼职教师;定期举行教师技能大比武,并采用学生实践技能抽考的办法,检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准等等。种种举措有力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由此,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说会做、在省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双师型”教师。身怀绝技的老师敢跟大教授决高下,他们上了讲台能授课,到了一线能操作,既能传道授业解惑,又能解决生产难题,深受社会欢迎。
产学研相得益彰,教学做融为一体。要让学生学到过硬的本领,还要让学生到市场的大潮中磨练。山东牧院在校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在校外,还和省内外400多家畜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开发、扶持了潍坊紫鸢、聊城金牌、昌邑新昌、青岛易邦、兖州绿源等46处校外固定实训基地,架起了学院直通社会的桥梁。
推行“三个一工程”,每位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为公司解决一项课题、为学院带好一批学生,构建了校企结合的平台,调动了教师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了校企共赢,形成了公司顾问———“新昌模式”。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院借鉴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与北京大北农集团创建了“大北农潍坊学院”。双方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进行全面密切合作,形成了订单式培养———“大北农模式”。
规范、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为实践技能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该院实施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为1∶1的教学计划;实行实践技能一票否决制,技能考核不过关,则该门课不及格;实行实践技能抽考制度,技能抽考不合格的学生,仍视为该课程不合格;推行双证制,每一位毕业生都必须参加技能鉴定,至少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不合格,不能毕业。多年来,该院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已达到100%。通过以上举措,加强了实践技能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结合地方经济,全面产教结合,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受到牧院全方位服务的广大企业,同时向牧院伸出两只手,一手送人———子女上学,职工培训;一手要人———摆摊设位,招兵买马,形成了学院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学院实施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坚持自办供需见面会。供需见面会自1988年举办以来,越办越红火,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实现了牧院学生零距离就业,还惠及其他高等院校的学子。现在,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外校毕业生前来参加见面会,实现就业梦想。多年来,山东牧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实现了毕业生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几百家用人单位中,有近1/3的企业为牧院校友所创办。一位职业教育专家面对这一情形,感慨万千。他说,学校与校友之间能有如此高层次的良性互动,实属少见。
山东牧院以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学质量,创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眩目的辉煌———连续两年荣获山东高校“十佳新闻”奖,这在山东高职院校中独此一家;
2003年,学院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试点院校;
在2004年7月的山东高校党委书记会议和8月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牧院领导作为高职院校的惟一代表,先后两次作了典型发言。
山东牧院坚持特色办学,科学发展,实现了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满意,即“三赢”:学生成人成才,顺利就业,学生、家长满意,这是一赢;企业得到了所需要的人才,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此为二赢;学院实现了招生就业良性循环,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三赢。
桃李芬芳
半世纪风雨历程,50载春华秋实。在文教、卫生、司法、公安等各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到处活跃着山东牧院的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身影。在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都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走上各级行政、技术领导岗位的有千余人;在自主创业的商海骄子中,资产过百万的有数百之众;资产过千万乃至过亿元的也不乏其人。他们为带动一方农民致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金牌畜禽实业有限公司,企业总资产9000余万元,年销售收入2亿元,是鲁西地区首屈一指的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杨德福是该院80级校友。
“紫鸢”就像美丽的风筝一样,让潍坊人耳熟能详,“紫鸢”牌牛奶在潍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只“紫鸢”是该院82级校友孙录金一笔一划精心描绘出来的,他的事业已从国内干到了国外。
兖州市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玲是学院87级校友,1997年创办百灵饲料公司,2000年,注册成立了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公司资产总额达2.6亿元,年销售收入5亿元,带动当地养殖户3000余家,年创社会效益近亿元。
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潜力无限的畜牧产业,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牧医学院毕业生。
“牧医人才的摇篮”山东牧医学院,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
明天更美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继往开来谱新篇。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山东牧院业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雄厚的办学实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在2002年学院成立挂牌庆典上,党委书记高明飞满怀创业激情,规划了学院的美好未来:“实践‘三个代表’,推进二次创业,创建一流高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前,山东牧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加快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加强软件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实施科学与顶尖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锻造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科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把学院建成先进生产力的研究开发基地、先进文化的孕育传播基地、优秀人才的培育基地,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山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稿件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