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5-15 15:35

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有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财经学院、民族研究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医学院12个学院。


文学院(校区:渭城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424、33755374

文学院成立于2010年,其前身为1965年创设的语文系是西藏民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卓著的学院之一。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秘书学两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六个二级学科方向,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文学院现有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协同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打造有西藏当代文学、西藏审美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使用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编辑出版学术集刊《西藏当代文学研究》。设有“文学讲堂”,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作家评论家讲学。

学院有教职工57名,其中专职教师46名,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博士3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兼职),国内知名高校兼职博导5人,硕士生导师32人,有自治区学术带头人2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已形成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1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教育部、国家民委等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20名,其中本专科学生998名,硕士研究生122名。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中有60多学生考取了国内名校的硕士研究生,20余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同时得益于教育部对口援建高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长期稳定的支持,每年选送14名优秀本科生、8名优秀研究生到对口高校交流学习。学院重视党建工作、学生思政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办有学生刊物《翰墨集》,设有墨缘文学社、华服协会等学生社团。

目前,学院正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积极筹建博士一级学科,稳步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力争将学科专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和全国同类民族院校中具有一定优势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专业,成为西藏自治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民族地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科研示范基地。

现有专业:汉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秘书学



财经学院(校区:秦汉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432、33755834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成立于2005年2月,其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民族学院财会科和1985年成立的财经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财经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不断优化,现有应用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会计、税务、金融等5个硕士专业,有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数字经济方向)、审计学、金融学(金融科技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有会计学1个专科专业,其中会计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财政学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学院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老师58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12人,硕士41人,硕士生导师26人,银龄教师2人。

近年来,学院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科研成果丰硕,对外交流活动广泛,与知名高校、政府部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相继成立西藏经济发展研究所、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西藏高高原经济研究所、西藏特色产业高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获得国家级社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60项,自治区级、省部级和重要的横向课题17项,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

学院秉持“宽口径、强技能”和“扎根经济、献身西藏”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应用经济为基础、以特色科研为抓手,积极发挥服务西藏地方经济的智库作用,协同共进,服务地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三年本科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现有专业: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数字经济、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区:渭城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95433755426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1975年设立的政治系,是西藏自治区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是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培训基地和西藏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依托单位。学院下设党政办、教学科研与研究生教育办、团学办3个办公室,哲学、马原、概论、纲要、思政、形策6个教研室。现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2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1个,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师范)为西藏自治区一流专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为西藏自治区一流课程。

学院现有专任教职工42人,兼职教师23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11人,副教授职称的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硕士学位的1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500人,其中研究生125人,本科生375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各类教学与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到账经费近千万元;发表学术期刊论文、报刊文章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学院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着力构建课堂、课外和社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哲学学社2014年参加团中央组织的“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被授予“优秀实践团队”荣誉称号。哲学本科专业每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30%以上,其中大多为985、2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从2012年开始连续七届参加“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累计获奖39人次。

现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法学院:(校区:渭城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67433755624

法学院开设有法学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学和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法学函授、法学辅修(双学位)专业教育。法学专业是自治区级一流专业、自治区特色专业和学校品牌专业,是自治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法学(专业)教学团队是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唯一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曾荣获国家教育部“精彩一课”奖项,作为学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正在重点培育和提升。

法学院现有本科学生675人,硕士研究生142人。专兼职教师3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双师型”教师12人。建有一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个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56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验室有:模拟法庭、案例数据分析室、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仲裁庭、家事法庭、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同时,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或联合培养)机制。

现有专业:法学、社会工作


管理学院(校区:秦汉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44233755441

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博士14人,在读博士5人。现开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档案学7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自治区唯一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旅游管理(MTA)、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和图书情报(MLIS)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会计专硕(Mpacc)、工程管理专硕(MEM),形成了西藏各高校中覆盖面最广、实力最强的管理学群。组建创新平台,实现学科跨越发展,与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签订“西藏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协议。

截至2021年12月,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国家民委项目8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和科技厅等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累计达500万元承担了近40项各类各层次教研项目,教研经费累计200万元。逐步形成了以西藏企业可持续发展、组织与战略管理、西藏地方政府治理、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特色科研方向

现有专业:行政管理、档案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工程学院(校区:秦汉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44733755798

信息工程学院源于2000年成立的信息工程系,2005年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办学涵盖本科、硕士两个教育层次。学院秉承“内涵发展、改革驱动、强化优势、彰显特色”的基本思路和“立足陕西、服务西藏”办学理念,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近5000名应用型工科人才,现有各层次在校生近1600人。

学院积极对标新工科建设要求,结合西藏社会需求,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形成了涵盖计算机、电子、通信、网络、土木、环境生态等学科大类的10个本科专业和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工程管理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专业布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自治区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西藏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在学院挂牌。学院现有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践中心、大数据实践教学中心等各类专业教学实验室26个,公共和专业教学机房电脑数量800余台,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学院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人,博士33人,8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平均年龄39岁。

学院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与整合,积极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建有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东南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分中心等一批科研实验基地。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余项。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结构设计、机械设计、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项全国性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二十余项,省、自治区、赛区奖数十项。部分毕业生在京东、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中国建筑、紫金矿业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现有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土木工程



民族研究院(校区:渭城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89033755925

民族研究院是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院。设有民族学、历史学(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4个本科专业和民族学(涉藏外宣)、民族学(宗教中国化)两个本硕连读方向。其中,民族学为西藏自治区在建一流专业,“涉藏外宣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在建项目。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教育部“银龄教师”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31人,博士生导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咨询专家1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学院建设有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国家民委“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重点研究基地、财政部与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共建“民族学人文社科综合研究基地”、自治区级文物与考古技术实验室、藏学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平台,在西藏、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建有多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学院科研、教学实力雄厚,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获国家民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依托对口支援高校,长期与中山大学开展民族学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与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开展历史学(师范)专业本科生交流学习。

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互联网+等项目研究和竞赛活动,成果丰富,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国家级大创竞赛三等奖、西藏自治区大创竞赛特等奖、西藏自治区互联网+项目二等奖、民族学教指委田野调查报告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学风。

现有专业:历史学(师范)、考古学、民族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哲学。


新闻传播学院(校区:秦汉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42833755444

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新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西藏自治区仅有的新闻传播学院,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校共建单位。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有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授权点。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援助单位,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拥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12人。在校学生794人,其中研究生65人。已向社会输送本科及研究生2200余人,为推动西藏自治区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历史、西藏对外(形象)传播、西藏文化传播、涉藏舆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西藏的实践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37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余项。学院学生在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就业质量高,就业率持续达90%以上。

学院建有“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新闻传播综合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

现有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国际新闻传播


教育学院(校区:秦汉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84233755434

教育学院以“面向西藏,服务西藏”为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为辅,涵盖成人教育和教师职后培训,注重民族教育”的办学特色,发展成为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逐渐凸显,办学力量不断增强,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充满勃勃生机的二级学院。

学院现有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下设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和高等教育学三个专业方向。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应用数学、艺术教育7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31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85%,其中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2015年,教育学团队获批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020年,学前教育专业首批被评定为国家一流专业。学院建有西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藏教育发展重点实验室、《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等教育科研平台,在咸阳、拉萨、山南等地建有19个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现有全日制研究生66人、本科生1015人。

学院以教学促科研,在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心理研究、民族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等领域逐步形成了较强的优势与特色。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和自科项目11项,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国家民委、西藏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40余项。出版专著21部,发表核心论文11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以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尤为突出,由于在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突出和富有特色,2011年教育学院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2012年高等教育学科被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由杨小峻教授、刘凯教授完成的学术著作《西藏高等教育研究》填补了国内有关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空白,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科成果著作类三等奖。《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研究》获自治区第一届哲社优秀成果将三等奖。

学院以科研促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本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教学中坚持创新,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2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院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建立兴趣小组,组织各种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开展各个专业的成果汇报,创造性开展了各种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各专业学生连年在全国学科专业竞赛中屡屡获奖。

现有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小学教育(师范)、学前教育(师范)、艺术教育(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



外语学院(校区:渭城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94533755445

外语学院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4月的外语系。学院现有22个教学班,共有学生601硕士研究生52人,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授权点、教育硕士(MEd)授权点、中国南亚语种学会理事单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学院开设英语、尼泊尔语和印地语三个本科专业以及英语师范、英藏翻译、英尼、英印等专业方向,下设英语专业、应用英语、大学外语、多语种和研究生外语等5个教研室,英语专业为自治区一流学科。学院设有南亚研究所、“涉藏翻译研究中心”和“西藏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三个研究中心。学院各专业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25人,讲师48人,博士11人,硕士62人,30余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同时聘有12名兼职教授和5名外籍教师。

学院建有交互式多功能网络语言实验室5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笔译实验室1个,语言教学调频台1个,数码音视频编辑工作站1个,蓝鸽语言学习平台1个,教学设施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运行良好,能够满足学院外语专业教学和全校公共外语教学的需要。创办以来,已为区内外培养了一千余名外语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西藏自治区各行各业,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外语学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截止2021年,已有167名学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日本FLA语言学校、印度尼赫鲁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 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连年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学院曾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总支”、“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三批自治区文明单位(行业)”、“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暨基层党组织建设年先进党组织”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现有专业:英语、英语(师范)、尼泊尔语、印地语


医学院(校区:渭城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24733755985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教育始于1963年,开创了西藏现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先河2015年学校着眼于“医教协同、创新发展,建设一流医学学科”的目标,整合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优势资源组建成立医学部,开启了医学学科科学、快速发展的全新局面。

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四个本科专业,以及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影像诊断方向)(预防医学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三个本科专业方向,并承担了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和西藏自治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获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医学类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19年获批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20年获批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9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名师2人;组建省级科研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学院建设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与复旦大学联合共建研究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百余项,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近五年公开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围绕高原环境、高原特殊人群,在高原人群遗传多样性、高原适应与习服、藏药质量安全与标准化、高原运动与健康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学院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社会竞争力,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项目24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挑战杯”、西藏自治区“成才杯”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百余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医学院专业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学科影响力逐年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成果实现新的突破,诊疗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持续为西藏医疗卫生战线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原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现有专业: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方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方向)、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体育学院(校区:渭城校区)

咨询电话:029-3375543633755438

体育学院始建于1984年,其前身为西藏师范学院开办的文体系体育教育专业, 2010年改建为体育学院,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体育学院为西藏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西藏自治区各地市、县的体育管理部门及各级学校,成为体育管理及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为西藏高原特色体育、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学院在教学、训练、科研等都代表西藏学校体育的最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实力强、指导水平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学术研究以高原人体科学和西藏传统体育文化为特色。高原体育科学充分利用独特的高海拔缺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有氧运动、高住低练、低住高练以及藏药等方法,研究西藏人群的运动能力、体质特征、健康促进以及基因、蛋白表达、高原疾病,特色鲜明。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被国家民委、体育总局评为“模范集体”。在教育援藏的政策下,华东师范大学6位教授对口支援体育学院,其中博导5人,极大的提升了师资力量。体育学院与西藏体育局展开多方面的合作,联合成立了“西藏山地户外运动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体育学院现有在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博士10人,硕士学位28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家一级裁判28人次,国家级教练员多人。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0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2项、国家民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科技厅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此外,学院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在“西藏自治区教学技能大练兵”、“陕西省教师技能大赛”、“陕西省教师说课比赛”等比赛中多名教师荣获优异成绩。

学院现有“西藏自治区重点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高原体育与健康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也建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为教学、科研需求提供保障。

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自治区级体育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大学生CUBA、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现有专业: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不分省)、休闲体育(山地户外运动方向)






                     

重点实验室

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3个;“十四五”以来(2021.01-2023.05)我校教职工首次获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2018-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全国排名第85位。


重点学科

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会计学、体育教育、法学、英语。

自治区级一流专业16个财政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临床医学、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小学教育、历史学、统计学、数字媒体技术、土木工程、护理学、档案学、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

校级一流专业10个:统计学、历史学、旅游管理、数字媒体技术、护理学、尼泊尔语、社会工作、小学教育、哲学、秘书学。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会计学。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会计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行政管理。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行政管理、学前教育、民族学。

西藏民族大学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会计学、财政学、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临床医学、体育教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哲学。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1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340名(其中校本部100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人,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5人;专兼职教师716人,其中教授108名,副教授226名,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0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有“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5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国家级档案专家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2个。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在校生13430人,其中本专科生11131人,研究生2299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涌现出了一批就业创业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