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24-06-16 16:49

院系设置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由原青海交通职工中专道桥教研室、青海省交通学校公路科组建而成。现开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道路工程检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道路工程造价、市政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铁道工程技术等7个高职专业,自2024年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造价2个本科专业开始首批招生。

服务区域经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聚焦交通强国建设,结合青海交通“十四五”规划,以青海省“双高计划”为平台,以“职业本科”为契机,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四合贯通”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建成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国家重点专业2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1个,省级重点(示范)专业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高技能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车路协同仿真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2个。现有一体化实训室28个,设备近2亿元,共计3499台(套)。

突出地域特色,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高原高寒特殊地地域特色,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3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通联盟国际化在线课程2门,省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在线精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逐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注重专兼结合,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学院教学团队被授予“青海省高原青年文明号”、“青海省交通领域人才小高地”、“省级教学团队”等多项称号。现有专任教师62名,兼职教师40余名。团队中“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135”高层次人才2人,“昆仑英才•教学名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3名,双师型教师38人,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

深化科教融汇,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学院现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高寒交通建设智库1个、高原高寒公路建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三年,科研项目立项37项,其中,结题9项,在研28项;主持或参与地方标准、团体标准11项;获得科技奖励2项。

对接职业标准,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岗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近几年学生“中海达杯”学生测绘、全国路桥工程“识图绘图”、“升拓杯”学生无损检测等技能大赛中收获颇丰。2023年,学院师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主体赛特等奖1项,“恒星”级作品1项、二等奖1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交通运输学院简介:

凝心聚力,深化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交通运输学院党总支紧跟学校重点建设任务步伐,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教师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书育人中真正做到专业育人、思想育人相统一。为更好地发挥汽车技术服务产教联盟团队优势,以党建引领校企合作,持续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水平,为培育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好坚实基础。

德技并修,争做新时代职业教育奉献者。交通运输学院现有教师64人,多年来立足青藏高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和造就了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技术能手1名、青海省巾帼建功标兵1名、青海省三八红旗手1名、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2名、青海省昆仑英才教学名师1名、青海省级骨干教师3名、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名、青海省技术能手5名、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技术能手1名,昆仑英才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立足高原,构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学院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始终致力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模块引领、任务驱动、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为青海省“双高计划”建设专业,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铁道车辆技术专业是青藏地区高职院校唯一开设的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青藏高原交通运输行业,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环境及民族多元化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

 

信息管理学院简介:

信息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学生3552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半数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双师”资格,是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现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工程、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13个本科、专科专业,分属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旅游、资源环境、艺术设计等5个大类。其中,现代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五个专业被评定为省级重点(特色专业)。现有实训室54个,教学及办公区建筑面积2.16万平米,实训资产突破1.5亿元,实训设备6804台套。其中,计算机应用工程实验实训基地、智慧财税融合创新实验实训基地、智慧物流技术实验实训基地被评定为省级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

近年来,学院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通过集聚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和集约协作办学,紧贴青海经济发展实际,成立了现代物流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和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会计产业学院和“数智绿能”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同时,各专业紧密对接我省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发挥核心专业引领优势,不断整合办学资源,通过借助产业转型升级和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形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3个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集群,使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创新得到社会各界的助力,使优势特色专业得到重点优先发展。通过多年的办学积淀,我们有信心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青海工匠,在今后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和人才强省的进程中我们将努力做出应有贡献。

 

能源材料学院简介 

能源材料学院成立于2023年3月。青海“水丰、光富、风好、地广”,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能。能源材料学院紧紧抓住青海聚焦生态文明高地和“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需求,重点围绕清洁能源、锂电储能、光伏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青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清洁能源电站技术服务和推广、新型电力系统设备设计和运维、储能材料合成与试验、储能电池制备等产业核心岗位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能源材料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加快青海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超前谋划及时启动本科专业建设,“十四五”期间逐步开设电力工程及自动化、储能材料工程技术、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智能微电网等4个本科专业,服务新青海建设。

目前学院开设储能材料技术专科专业一个。学院现有教职工22余人,企业兼职教师4人,其中专任教师19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双师型教师12人,青海省技术能手2人,昆仑英才教学名师1人,昆仑英才拔尖人才1名。教师团队获得厅级以上奖励60多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5余篇,发表专利24余篇。团队成员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

学院已建成储能材料仿真实训室、储能材料与电池分析检验实训室、储能材料材料制备与检测实训室、光伏发电实训室、风光电互补发电实训室,能满足学生校内实习、实训需求。

能源材料学院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扎根青藏高原,发扬“两路精神”,脚踏实地服务新青海“四地建设”,守护好三江源“绿”的底色。

 

化工与自动化学院简介:

化工与自动化学院是面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重大需求,瞄准区域工业科技前沿,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以化工技术类、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为主的技术创新学院,旨在培养服务区域盐湖产业、先进制造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截至2024年6月,化工与自动化学院有在职教职工4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正高级实习指导教师2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1人,双师率达85%。学院目前设有分析检验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截至2024年6月,在校学生756人,其中高职720人,中职36人。

学院已建成化工实训基地、分析检验实训中心、现代制造实训中心、机械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满足实验实训需求。成立“一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致力于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3年,我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在第七届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我院获得团队三等奖1个;2024年,我院教师在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0个。

 

生态农牧学院简介

生态农牧学院成立于20233,位于西宁市城北区柴达木路22号,占地面积47.39亩,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

生态农牧学院围绕赋能生态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设,锚定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服务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致力于实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建设环境保护、现代畜农牧业等多领域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绿色创新型学院,为打造我省“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培养服务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坚持以优质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共同育人为重要途径,目前开设有环境监测技术专业,20239月新增生态保护技术专业,后续将逐步开设现代畜牧、智慧农业技术、生态环境工程等专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生态农牧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勇担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清醒认识学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质培优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再接再厉,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公共教育学院简介

公共教育学院成立于2023年,是学校设立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教学单位。现有教职工58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31人,在读博士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美育、体育专家2人,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团结奋进的团队。2024年,公共教育学院党支部被确定为国家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

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深化“三教”改革。其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全民阅读”项目荣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校园锅庄舞”获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公开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健身操舞》《应用数学》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院以来,成功申报省级以上课题2项,校级重点课题2项,近两年获得省级以上比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

面对机遇和挑战,公共教育学院将夯实根基,把引进和培养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作为立院之本,调整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完善体育、美育、劳育场馆和基地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成立于20099月。20233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硕士学位12人。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青海省教工委、中国交通教研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共17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全国交通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精品项目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思政案例、师德案例被教育部关工委、全国交通教研会、青海省教工委评为一、二、三等奖共11项;获全国交通职业院校思政课微课教学竞赛、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二等奖共5项;获全国交通教研会交通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青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类)二等奖、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奖5项。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守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可授予的学位

师资力量

学生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