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其他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2007-04-11 15:00

其他

打造文化产业人才蓄水池
    聆听草长莺飞的节奏,抚摸满眼绿色的希望.
    五月的四川,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舞台中挥毫泼墨,以大手笔之作成就一部经典­­­———创立全国第一所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由省委、省政府主办、省委宣传部主管,2006年5月26日,在全省人民翘首期待中揭牌,届时,军乐、彩旗、标语、鲜花、朝气蓬勃的师生,形成一片特殊的风景。
一个文眼  亮点全篇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四川人历来不乏创新意识,为此,积累了可圈可点的文化财富。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省委、省政府的思路十分明确,并作出了“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战略部署,旨在迅速形成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省有文化经营单位3.7万个,电视台、电台分别有20多家,报社近百家,期刊300多种,出版社16家…………。但与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相比,起步晚,规模小,改革滞后,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底,人才薄弱已是无法遮掩的先天不足。这无疑是我们发展的桎梏所在,此题不破“文化强省”战略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省八届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不但提出了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部署,而且在《关于加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整合优化现有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点扶持1至所文化艺术高等院校,哲力培养一大批急需高级专业人才复合型文化人才。”
    2005年1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要求“要在打造人才队伍过程中突破创新”,“大力培养和多方引进我省急需的文化人才”,为打造西部文化强省提供资源保障。而针对四川文化产业人才极度缺乏的现实,首先创办新闻、出版、文化类的相关专业教育已刻不容缓。
    思路决定出路。四川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从文化市场需求开发,开始为打造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蓄水池布局谋篇。
    一步好棋,满盘皆活;一个文眼,亮点全篇。2006年5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界相关部门合理支持下,经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备,期待已成为现实:在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和原省广播电视学校的基础上创建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资源重组,扬长避短;盘活存量,提升增量,这出在文化体制改革大舞台上演的重头戏,得到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暑等部门的高度评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省人事厅以及省级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出席建院庆典。
一个宗旨  因需施教
    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迎接新世纪的八面来风。当我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要同国际接轨之时,也同时意识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争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竞争主动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关键载体。
    因此,学院因需施教,创立之处,就立足做好“三个第一”。
    第一篇文章:合理设置教学科、系。行将运营的文化产业学院,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市场,合理设置办学系、科。2006年,先设立“文化装饰与制作”、“影视策划与传播”、“文化经营与管理”、“物流文化与营运”、“影视技术”五个系和“公共教学基础部”。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主持与播音、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广播电视技术、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营销与策划、出版与发行、汉语10个专业;其后,每年新增一个专业。到2010年,要达到5个系14个专业;进而逐步形成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教育载体。
    第一大优势:教师队伍高、精、尖。学院成立之初,承接原有资源,已经具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过硬、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128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教师42人,双师型教师30人。同时学院在社会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形成了一支聘用制的教授、专家和学者的兼职教师队伍。
    第一大保障:环境优美、开阔,设施先进、完善,经费来源有保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园已有面积170亩,新征土地4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对学生来说,星罗棋布的计算机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和宽敞明亮的宿舍、实验大楼、艺体中心、室内外演播厅、运动场等设施更具现代化高职教育的文化艺术魅力。这些良好的教学保障设施,将置身于59%的草坪和林荫中。
更可喜的是,有省财政等资金来源为后盾,足以确保学院流金汇银、后顾无忧。
一纸订单 定向引路
     这所学院在创建伊始便明确定位:立足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产、学、训、研”相结合的办学新格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习、实训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性、技能性的训练。
     为此,他们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电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等省内文化产业集团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其协议:聘请这些集团总编辑、高级记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把学院的发展与文化产业集团的人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此前,已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等文化产业相关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在未来5年内,为两大文化产业集团培养提供定单式终端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充分发挥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尤其是六大文化产业集团的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能够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整合现有专业教师资源,采取多途径、多方式、多思路等措施,努力使专职教师成为适应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到名牌院校进修、深造,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广纳高层次人才,加快提升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积极推动科研工作,离争完成一批有影响、对实际工作有参考价值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为四川打造文化强省积累宝贵的文化产业教育财富。
    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半学思想,这所学院将与省级劳动部门联合成立“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开展文化产业领域职前、职后的资格培训及人证工作,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的竞争力。
    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达到理想比彼岸的方舟。
    在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创建之际,省委宣传部还做出一项重大决定:为快速而多层面地创建四川文化产业人才基地,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同时承担“四川省宣传文化干部培训中心”的职责,既责成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担任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培训的任务。
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大势所趋,使命光荣。
    今后,庞大的文化产业主力军要将从这里出发,我们必须为他们足最好的装备:重点开展文化经济人、文化经营商、文化物流运营商、报刊发行商、广播电视运营商等各类培训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人才市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要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把文化产业逐步培养成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
    21世纪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而人才储备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应运而生的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巧占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