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登录 注册

谋划好高水平本科教育“中国方案”

导言

2019年8月,教育部颁发《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将用3年的时间,建设26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这是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重要步骤。去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计划明确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改革任务和重要举措,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方案。

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专建设计划。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面向全体高校、全部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在不同类型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高校报送的专业第一步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组织进行专业认证,通过后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央地方分“赛道”建设,给地方高校留足发展空间。[详细]

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课建设计划。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包括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具体任务是建设3000门左右线上“金课”、7000门左右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和线下“金课”、1000项左右虚拟仿真“金课”、1000门左右社会实践“金课”。在已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按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实施。[详细]

【新工科】新工科是主动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手棋”,要着眼“新的工科”和“工科的新要求”,加强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

【新医科】新医科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聚焦大国计、大民生,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从服务治疗为主到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助力提升全民健康力。

【新农科】新农科是高等教育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要贯彻“两山”理念,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服务百姓的幸福生活,提高生态成长力。

【新文科】新文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把握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

媒体聚焦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掷地有声;之后,教育部又推出“新时代高教40条”,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版,提出系列创新举措,打出改革“组合拳”。育人,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育人成效,也难以有统一的标准量化。大高校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始了改革和探索……

为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2009年起,教育部会同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建立了一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探索高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人民期待更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青年学生期待更有个性、更加多元、更加契合时代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正在进行的新高考改革,将引发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些对我们的育人体系、育人环境、育人过程、育人资源、育人方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高校培养人也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

2017年下半年,农林教育专家开始关注新农科概念,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目前面临怎样的现状?传统农林学科是否出现问题?为什么要建设新农科?建设新农科,该如何牵住“牛鼻子”?

文科教育是个体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的基础,也是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同个体的前提。新文科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使受教育者真正与文明为伴。在剧烈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相对于人文学科的存在感更加明显。人文学科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被科学技术改变的世界……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了全国高校612个项目为国家新工科研究项目,其中涉及浙江高校的项目有18个,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等多所高校均有相关项目入选。教育部定义的新工科简单来说,涉及电子技术类、计算机类、网络与信息、新能源、功能材料等。

编辑、美术编辑:刘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