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风向标:学科特长+创新潜质

2013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多样化考查方式新意迭出

  北约笔试中“用北大、清华、高考、状元四个词编笑话”,南方科大用“50字描述中小学教育的不足”,清华面试中对“请你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为题作一个演讲”等考题,的确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与之前复旦大学的“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类似,在带给学生欢乐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到这背后的创新意味。从这个角度诠释,无论是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还是这“编笑话”的考题,都是对高考命题一种全新的尝试。同时北京大学举办部分学科夏令营,清华大学提出“因材施招”,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根据学校特色专业,采取知名学者综合面试、增加实验设计操作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教授选才”模式,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作为试点学院综合评价招收“三突出人才”等,对自主招生命题改革都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积极探索。只有创新的题目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理念,才有改变的可能。于考试题目而言,我们不怕雷人、不怕学生无处下笔,就怕千篇一律、没有一点变化。今年自主招生考试的命题立意,旨在评价考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把考查重点转向对学生长远发展更为重要的潜能、理想抱负、想象力、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要素上来,为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标准体系、完善高考制度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命题探索。

  当然,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命题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笔试环节,是不是一定要彰显“本校特色”,能否在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招生要求和培养目标方面,以不同权重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素质,从而打造符合自身办学理念的“招生特色”。(作者系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博士)

  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经历

  ■宋珏

  我是通过上海交大自主招生考试入学的,回想参加自主选拔考试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

  记得语文试卷考查考生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重境界的描述的理解,阅读理解题要求将所阅读的小说与鲁迅的《一件小事》进行比较,这些题型都与平时训练大同小异。即使是我最担心的数学,也考了三角函数、复数等一些较基础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把基础知识补牢,才是明智之举。准备自主招生考试的期间,我没有参加过任何辅导班,也没有恶补许多超纲的知识,只是仔细阅读了所涉及科目的教科书,发现了许多我平时所忽视的知识点。

  面试在两间教室里进行。两间教室考官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犀利,有的和蔼可亲。当时教授们主要问了我关于所选专业的问题和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我真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临场发挥与个人平时的积累与锻炼密切相关。在面试前整理一下自己的社会活动、学生工作经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心里有足够的底气。

  面试时,教授们比较注重书面申请材料及个人陈述。材料中一定要体现个人的亮点,可以是高中学习中的一些成果,也可以是自己拿手的兴趣特长。个人陈述时,需条理清晰,不过于炫耀自己所获荣誉,也不过于妄自菲薄。面试中,考官可能会出奇不意地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完全在意料之外。这时,不要慌张,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即可。考官在乎的并不是你回答得有多完美,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与考官共同探讨的。(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大一学生)

  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没有标准答案

  ■高升

  近日,“华约”、“北约”、“卓越”三大“联盟”面试先后落下帷幕。在整个面试季中,各大院校各显其能,各种“潮题”目不暇接,在社会上引起了阵阵热议。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审视时就会发现,尽管出题角度各异、考核方式不一,2013年的自主招生面试都不约而同地贯穿了这样两个主题词——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是重中之重

  普通高考的录取依据是单科成绩相加后按总分排序,因此其选拔对象一定是总分排名靠前的学生,但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单科成绩表现优异或有突出特长的“专才”、“偏才”和“怪才”无疑更受高校青睐。

  让我们来看西安交大自主招生面试的第1道题:一个铜质的球和一个铝质的球,外形、体积一样,重量不一样,在不破坏球体的情况下,如何区分材质。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几乎人人都可以作答,但物理学科功底扎实、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的学生能够一口气说出四五个正确答案,如:通过观察颜色加以区分;通过手掂份量加以区分;通过敲击声音加以区分;通过用手触摸加以区分(铜的导热性比铝好,因此触摸起来手感更凉),等等,考官可以据此判断考生是否具备物理方面的学科特长,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

  这样的面试题其实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官希望通过考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思路和论证方式,观察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从这些试题看,自主招生面试是对传统考试理念的颠覆——原来考试题是可以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可以是没有答案的。的确,倘若所有的问题都被预设了答案,何尝不是对学生独创精神的一种钳制甚至是扼杀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