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负责人谈高招

2025年06月26日 来源:科技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华中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搭建学生实践舞台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周智皎

“机器人技术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目前,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正从‘制造大国’稳步迈向‘智造强国’。”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周智皎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该校机械工程学科进入“A+”档(前2%)。华中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依托,融合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交叉学科,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既要能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又能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同时还要具有科技报国的情怀。

2025年,华中科技大学将推出高考直招计划,面向全国招收80名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其中,20名学生将直接进入“智能机器人启明实验班”。该实验班聚焦人形机器人、共融机器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丁汉领衔,国家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全程一对一指导。值得一提的是,熊有伦在国际上实现了换刀机械手领域零的突破,其研发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被评为“全国最美教师”;丁汉深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突破大型构件机器人柔顺加工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机器人工程专业集聚了众多科研与教学资源。教师团队牵头建设了教育部首批“机器人学”虚拟教研室,拥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7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学校依托国家级平台、驻外研究院以及校外基地,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该专业还主办国内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会议(ICIRA)以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专项赛,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重要舞台。

在校内,相关实验室为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先进的测试平台,学生可直接操作高端机器人。学校每年投入约200万元资金,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双创活动;每年发布50多个科研项目,涵盖助老、煤矿巡检等多个领域,学生团队可以组队申报,优秀项目能获得大疆等企业的赞助。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还与华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共建联合研究院和实验室。2023年,学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方向学生论文《基于视觉-触觉融合的柔性抓取控制方法》获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最佳青年论文奖”。

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超过170名学生通过美国伯克利学期交流、德国亚琛工大3+2联培、新加坡国立大学3+1+1联培等途径赴外学习。学生们在课堂、实验室,以及国内、国际的舞台上不断取得突破。近5年来,他们获得了全球冠军1项,国家级一、二等奖项70余项。2024届机器人工程专业方向毕业生的深造率达到了86%。

“华中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独具魅力。”周智皎说,学校汇聚顶尖师资力量,为学生照亮学术探索之路;搭建前沿实践平台,助力学生锤炼过硬能力;打造开放交流舞台,引领学生拥抱广阔世界。“我们期待怀揣科技梦想的学生加入。在这里,你能亲手触摸未来的温度,用代码书写智能时代新篇章,让机器人技术成为连接人类与美好生活的桥梁。”她说。

(本报记者吴纯新)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注重跨学科培养

天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 刘 坤

在2025年的招生新政策中,天津大学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新工科领军工程”的首批实施方向。学校整合了生物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药学、化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优势资源,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跨学科融合模式,打造战略领域人才培养高地。

天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刘坤介绍,天津大学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合成生物学博士点和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软科学科排名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还获评教育部首批一流培优学科方向。2025年,学校又成立了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进一步强化该领域的教学科研实力。

刘坤介绍,天津大学日前举行未来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政策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在会上指出,合成生物学是大国生物科技博弈的战略必争领域。合成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原创性技术突破关乎国家安全、关乎科技自立自强、关乎经济安全和人民福祉。为此,天津大学发展并壮大合成生物学恰逢其时。

“该学科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合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科研创新思维。”刘坤表示,“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为他们未来开展原创性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满足数智时代对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天津大学创新性地打造了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合成生物学核心课程和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研究方向自主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如“生物+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生物+材料+化学工程”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天津大学汇聚了海内外顶尖人才和企业专家,打造了一支由战略科学家、国际知名学者及行业领军人才组成的多元师资队伍。刘坤强调:“我们构建了‘学术能力+项目成果+产业贡献’三维评价体系,将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突破等纳入考核指标。”

2025年,天津大学招生规模首次突破5000人,扩招120人。“学校主要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投放招生计划。”刘坤介绍,“学校将新增智慧建筑与建造、预防医学两个专业,其中智慧建筑与建造将人工智能、城市数据科学与传统土建结合;预防医学则依托医工交叉,探索‘医学+工程’的疾病预防模式。”

强基计划也将扩面增容,新增合成生物学、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强基专业,并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增加1套智能科学特色培养方案。

在大类招生设计上,天津大学采用“1个校级试验班+15个特色大类+5个优势专业”的框架,进一步优化招生大类组合方式。学校未来技术学院试验班的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15个特色大类实现一流专业全覆盖,5个单设优势专业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025年,天津大学招生还将实施“5个100%”政策,即所有省份考生100%不调剂,大类分流100%遵循志愿优先原则,大类培养100%实现一专多精,100%开展项目式学习,100%探索超常规培养。数据显示,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中,54个为国家级一流专业。

“从专业自主选择到跨学科培养,再到长周期科研攻坚,我们致力于构建‘选择自由—兴趣驱动—能力提升’的正向循环。”刘坤表示,“合成生物学的‘破界’实践,正是天津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未来领军人才的缩影。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跨学科土壤中激发创新潜能,成为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硬核’力量。”

(本报记者陈曦)

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专业升学就业前景好

中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 邹 滨

“我们学校材料学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路径十分多元。约有60%的本科生毕业后前往国内一流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深造,10%左右的学生出国深造。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大多数进入了我国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央企和科研院所工作。无论升学还是就业,材料学科的学生发展前景良好。”近日,中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邹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材料学科是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经过7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的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已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发展成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优势学科,为我国材料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中南大学材料学科被评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此外,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学科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冶金工程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档。

中南大学材料学科还拥有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家级实验室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国家级平台,是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和新材料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材料学科聚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加工等领域,为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医疗、光电等行业培育人才。“我们通过‘一体两翼’方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邹滨说,学校以平行班为“一体”,以“强基班”和“国际班”为两翼,运用新技术、新理念革新传统课程,形成模块化、个性化与数智化等培养模式。学校通过打造多模态空间、更新教学内容等方式,实现人工智能在人才培育中的全面赋能,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重创新”的一流本科生课程体系;通过创建微专业、微课程,以及本研课程贯通等形式,培养拔尖人才。

邹滨表示,中南大学特别注重理论实践结合,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开设了“中澳国际班”,与大型企业共建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与基地,拓宽学生视野。

邹滨透露,今年学校材料相关专业本科招生主要包括普通类、强基计划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三个类型。其中,普通类按材料大类招生,大类包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四个专业,招生计划739人,覆盖全国29个省份。强基计划按专业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招生20人,投放在9个省份。中外合作办学按专业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是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招生计划60人,投放于10个省份,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4省为今年新增省份。“欢迎大家报考中南大学,考生可通过中南大学招生在线官网查询招生信息及历年分数线。”他说。

(本报记者俞慧友)

合肥工业大学: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实行小班教学

合肥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 李洪涛

“近两年来,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增量子信息科学、电子信息材料和数字经济3个本科招生专业,旨在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日,合肥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李洪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李洪涛介绍,合肥工业大学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立足该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融合交叉”的专业与学科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和区域量子信息科技战略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材料”为特色方向,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我们今年新增的招生专业,将以创新实验班形式招生,计划招收30人,实行小班制精英育人模式。”李洪涛说。

安徽是我国量子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经过30年持续深耕,已产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祖冲之”和“九章”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重大突破性成果,培育了多家量子领军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量子科技企业,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因此,合肥工业大学开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正当其时。

李洪涛介绍,合肥工业大学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拥有62位专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超65%,包括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以及“斛兵”系列和“黄山”系列教授14人。“量子信息科学专业聘请了10位博士生导师和31位硕士生导师组成学术导师团队,同时聘请量子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头部企业专家为产业导师,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术—工程’双能型人才。”李洪涛说。

此外,电子信息材料和数字经济均是合肥工业大学近两年新增的招生专业。“电子信息材料专业旨在解决我国在高端显示、新能源器件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数字经济专业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及数字经济时代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变革需求为导向,培养熟悉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李洪涛说。

李洪涛说,量子信息科学和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尤其在物理和化学方面表现突出,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字经济专业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为“物理+不限”。

另外,合肥工业大学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今年开设8个创新实验班,在高考时统一招生,开设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车辆工程等。

创新实验班实施小班教学,学生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将在课程选择、实践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个人学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学生还可提前进入学业导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奖学金评选、免试推荐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享受政策倾斜。”李洪涛说。

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建校70余年来始终以“工业报国”为己任,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毕业生70%以上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重要行业。通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肥工业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报记者洪敬谱)

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全国独有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 李 琳

“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增设的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为全国独有。”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李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专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分子科学的深度融合,为高端化学、新能源等领域注入新动力,通过跨学科培养战略科学家,驱动智能材料技术实现突破,助力国家关键领域发展。

“目前,智能分子工程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李琳介绍,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开设在化工学院,立足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注重新物质的功能、设计和制造的智能化。智能分子工程专业采取长周期、灵活化培养方式,由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致力于培养高性能原材料、高端化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高灵敏检测器等领域的“未来科学家”。

2024年,大连理工大学已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工科拔尖班)、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工科拔尖班)、智能制造工程(创新班)等专业。在此基础上,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顺应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战略,打造全新学科矩阵。

除了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外,学校今年还增设了未来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临床医学、电子信息材料4大全新热门专业。未来机器人专业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面向高端装备与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机器人智能化操控与设计培养人才。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兼具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与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材料创造的国家战略需求。临床医学专业注重学生临床能力、科研素养与跨学科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拔尖医学人才。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将培育具备复杂系统思维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李琳表示,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新增专业实力强劲,考生们在报考时要注意相关限制要求。学校新增专业的选科要求均为“物理+化学”。尤其是智能分子工程专业,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学习基础。

针对考生报考时的注意事项,李琳也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表示,对于一所高校而言,雄厚的师资、强大的科研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考生与家长可以结合院校专业水平与个人兴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以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分子科学深度融合的变革性新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数理基础,具有钻研精神、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AI+”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考生及家长可多角度考量学校的科研平台与学术水平,结合个人未来规划与国家发展需求等因素进行报考。

“建议各位考生与家长,在选择高校与专业时,紧跟国家发展与重大战略需求,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并实地感受学术氛围与文化底蕴,选择自己满意的大学与专业。”李琳表示。

(本报记者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