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应该多点“理想主义”

2014年06月16日 来源:合肥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说起填志愿,询问100个大学生,估计有90个可能都要说很遗憾。因为每个考生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志愿,但当理想遭遇现实时,总会有一些磕碰,有时甚至是很惨的伤口……(详见本报今日9版)

一位母亲说,女儿高考结束,紧接着就是“考”家长了。为了估分、填志愿,目前家长们都在探询、思考、衡量、揣摩……面对孩子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很多家长都处于紧张状态。相对而言,孩子们自己倒是显得比较放松。

填志愿大致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能够按照固有的理想去填写,这是最轻松的;二是在分数不足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这就有些费斟酌,并且是多数考生和家长的处境。为了“完美”,为了将来没有“遗憾”,这个时刻,大家的心思备受“煎熬”。其实,很多年后回味,这一刻也许十分美好,因为这一次的人生选择,充满希望,没有真正的失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今天填写的志愿,未必能决定他一生的道路,大学只是他必经的一个站台,而未来的列车,还有很多趟,他还将面临很多次选择。站台并不决定“一趟”列车。

人生就是这样,在无数的选择机会中,渐渐学会了舍弃。这与孩子们未来找对象成家,也有点类似。在决定了舍弃之后,那唯一的选择才能最终敲定。所以,选择的过程,就是舍弃的过程。这是“舍得”的另一层意义。

当然,全体孩子的各种理想,肯定比他们面对的大学种类要多。比如有的孩子想做“莫言”或“郎朗”——他理想所在的高度,任何一所大学都“够不上”。但这带来一个好处:当孩子的理想“高于”任何一座大学的时候,他此刻的选择心态,事实上可以轻松一些。因为大学变成他实现理想的“工具”了,最终造就孩子的,是孩子的理想和追求,而非某一个特定的“工具”。所以,他此刻的选择视角,可以是“俯瞰”。

这就是笔者今天想推荐的选择心态,即:基于理想的俯瞰。目光不是向上,而是向下。并且,这种选择心态如果能贯穿整个人生,那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将因此排除许多焦虑、犹豫和困惑。理想之坚定、目标之明确,能给我们面临选择时以决断力。所以,与其问“我要上哪所大学”,不如问“哪所大学比较能帮助我追求和实现理想”。

作为“工具”的大学,其意义永远不会高于人自身。所谓“名牌大学”,其实是它里面走出的少数人造就的。无论北大、清华还是当年的西南联大。孩子们甚至还应怀有另外一个理想:未来,我所上过的这座大学,将因我而更显光荣。那么,即便你今天填写的大学并不十分“理想”,在笔者看来,也是激动人心的事情。因为你可能是成就这所大学的少数人之一。

你是一个为理想而自由运用“工具”的人。“工具”将因你而大放光彩——大学只是一把“斧头”,而你是“鲁班”。“斧头”很多,但只有那把“鲁班”用过的斧头,才会在世界闪光。我们应该相信:鲁班在选择斧头的时候,一定是轻松自如的,没有焦虑和困惑的,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宏伟的“建筑”,而不是那把“斧头”。孩子们应该以“未来鲁班”的心态,来选择“斧头”。所以,填志愿,不要太 “现实主义”,要多一点“理想主义”。(首席评论员 张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