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高校不能只求数字好看

2015年12月3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就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就业培训与人才培养相贯通

几天前,即将于明年6月毕业的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刘双终于收到了自己心仪的国内一家知名证券公司的录用通知。当被记者问及求职经验,他笑着说,“唯一称得上的经验就是有备而来。大学四年,学校始终在帮每位同学为自己的求职目标做准备。”

在大学四年全程,学校不仅帮助每位同学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贯穿整个本科培养阶段的全程化职业教育课程,也让每一位同学对个性特征与行业需求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不断发现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目标职业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不断接近梦想。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毕业季的“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经过大一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大二锁定兴趣职业,大三提升职业素养与技能,大四掌握求职方法并初步完成角色转换的全过程,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朱海琴认为。为此,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体系,将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指导》两门课程的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类活动和比赛有机结合,在大学的各阶段分年级、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也介绍: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演讲、辩论、跨文化交际等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推动人才跨学科培养,使得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思维模式,养成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再次,搭建平台,结合学校教育改革任务和自身学科特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跨国界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高校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在不久前的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专门强调。

职业规划“私人订制”,就业服务需要精准投放

从2008年秋天开始,北京科技大学出现了一支“特工”队伍—— “1+X”就业指导小组。“我们在每个学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岗,专门负责本学院授课、指导、市场、服务、研究等就业相关工作。”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介绍,“学校通过加强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就业工作。”

每个毕业生的职业取向、个人兴趣与专长都不同,如何从泛泛的针对群体的就业服务转为聚焦于毕业生个体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成为当下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索的方向。

为此,“学校在学院层面建立了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实现就业工作从学校层面深入到学院层面、从关注毕业生整体深入到关心毕业生个体的转变。这些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在学生人生选择的转角处提供温暖的心灵陪伴、贴心的交流沟通、适时的专业指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他们与每一位学生相伴、相知、相长,为每一位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量身打造的‘私人订制’服务,使他们能够满意开心地毕业。”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介绍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还建立了帮助毕业生“做实事、解难事”的帮扶体系。对少数民族学生、双困学生实行了“一对一”就业援助,同时,高度关注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就业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主动为其提供就业帮扶和指导,确保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顺利就业。

需要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仍然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用工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不相适应,一方面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难以实现满意就业;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用工需求。“招聘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

教育界人士认为,探索个性化的就业服务,让高校在追求就业率的同时,探索提升就业满意率与匹配度的方法与路径,同时确保“扶上马,送一程”,不仅关心毕业生在毕业关口的去向,还关注走上就业岗位之后的适应性,从而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以及全过程关照。未来,需要高校做的还有很多。(赵婀娜 袁婷)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