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社工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015年11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实践机会少导致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我国社会工作有一个特点,一直走的是以专业发展引领职业发展的道路,先出现社会工作专业,再出现专业社会工作。倪赤丹认为,这种发展路径带来的弊端就是,社会工作教育过度重视学科自身的完善,而忽略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必须要回应和解决社会问题。

教师们在授课中都感到,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滞后于社会需求。据了解,社会工作核心课程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但当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后往往发现,作为一名实务工作者,需要掌握方案策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与不同资源部门打交道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现有课程体系中都没有被作为核心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具体课程中,而是被分解、碎片化于课程中,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双重不足。

还有校外实习实践,这个锻炼专业能力最好的环节却遭到了学生们最多的吐槽。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师李林子指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数量无法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据了解,全国注册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只有2452家,除广东、浙江、四川、上海和内蒙古等省市超过100家外,其余省市均仅有几十家。而且不少民办社会工作机构都处于发展初期,自身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尚且不高,就更无法保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按照国际惯例或标准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了。甚至一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都是娱乐性、辅助性的,比如配合街道、社区开展居民联欢活动等。难怪学生们在实习反思中抱怨:“整天忙于行政性、事务性工作,专业的个案工作无从开展,小组工作沦为了开展游戏活动。”

学历层次低社会工作机构门槛高的无奈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推行“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此举旨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拓宽高职学生就业途径。

马海燕介绍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三门课程的教材选用上,使用的都是初级或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推荐教材,目的是使课程融合程度更高。“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反复强调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重要性,以及课程学习对于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获取职业资格的重要性。”

但是,学生们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却被一项国家规定吹得烟消云散——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可报考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则必须毕业后工作满2年方可报考。这对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因为没有职业资格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利于其在社会工作行业领域获得好的就业机会,一部分学生被迫改行,造成人才的流失。

很多学生对此表示出无奈和困惑:既然职业资格如此重要,既然是课证融合,为何毕业不能考证,还要再等两年?此外,一些民政系统、司法组织、街道办事处,甚至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团组织,要想进入的话都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这又将高职学生拦在了门外。这种无奈和困惑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困惑源于多个方面,折射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社工专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研讨会上,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们建议,可以从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理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机制、探索高职院校创办社会工作机构等方面入手,作为解决学生专业认同困惑的途径。(记者 翟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