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业不就”你怎么看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慢就业”不要拖成“面子就业”
应届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摈弃急功近利思想,追求“体面就业”而非“面子就业”。
在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一面是用人单位挖空心思招兵买马却“招不到人”,一面却是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或者并不急于就业,选择做“待定族”,享受“慢就业”。
据媒体报道,在慢就业群体中,有的学生是理性就业,坚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对未来有明确计划和安排,从长计议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实际上,国外大学生刚毕业时也有“间隔年”的情况,尤其是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通常先做一段时间义工或者旅行,然后再考虑择业或者深造。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有的“待定族”并非基于“从长计议”,而是畏惧挑战,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对前途一片茫然,得过且过。这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缺乏主动了解社会、认知职业和规划人生的智慧和勇气,应该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原本并不狭小,关键是大学生个体能否顺应时代潮流,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劳动和创造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劳动者,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总体上看,大学生应响应时代召唤,切实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将个人梦与成才梦、创业梦结合起来,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尤其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更应转变就业观念,摈弃急功近利思想,追求“体面就业”而非“面子就业”。总之,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条件及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而不是盲目追求稳定、高薪和一步到位,或者跟风“慢就业”、做“待定族”。
“待定族”和“慢就业”群体的出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新改变,更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也要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改变过去单纯以“就业率”论英雄的固有观念,想方设法给予“待定族”们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换言之,高校既要在宏观上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要在微观上不断推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指导服务能力的提升,突出因材施教,强化分层分类指导,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理性、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勤奋学习、实践活动等途径提高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更高水平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郭立场 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