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人才紧缺,晚年该何处安放?

2015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表彰研讨会。与给在读学生发奖学金不同,这一次“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奖”奖金,发给了老年福祉学院的历年毕业生。

虽然叫老年福祉学院,但就读的都是朝气蓬勃的90后。专业的正式名称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教授介绍表彰会的目的,旨在关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成长,拓宽养老专业招生规模和形式,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养老服务行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青春养老人,点赞

“刚做护理员的时候觉着日子特别痛苦,先不说每天干了多少活,单是每天早上六点半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就够让我受不了,那时候我每天早上起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是不想活了’。” 贾凇说。老年福祉学院2011级毕业生贾凇,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他从2013年年底在千禾实习任护理员岗,对自理、失能、失智老人进行照护,现在的职位是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经理助理。

贾凇做护理员时,接触的最多的是失智老人,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失智区,护理员们叫它记忆小镇,里面有很多的失智也就是痴呆老人。“里面的爷爷奶奶叫我什么的都有,有说我是她女儿的,有叫我妹妹的,有叫我大姐的,还有叫我妈的,称呼多的只有大家想不到,没有她们叫不出来,照顾她们的时候,得随时做好挨打挨骂,被泼水和被吐口水的准备,因为她们的行为已经不受自己控制。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像哄宝宝一样哄他们,她们说什么我接什么,做什么我看着,保证她们在我的视线范围内,保证她们不发生危险,闹哄哄的一天下来,晚上回去一句话都不想说。” 贾凇回忆道。

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干什么,认为自己满腔热血确没用武之地,觉着自己是匹千里马,但是没有人发现。这是贾凇当时的想法。

后来主管把新开的一层楼单独分给了贾凇和另外两个同学。三个人三班倒照顾一层楼的13位老人。

贾凇还记得,那一楼层走廊长170多米,住了13位老人,有高龄的,有吸氧而且基本卧床的,有脾气古怪的,有神经衰弱受不了一点响声的,还有癫痫的,小儿麻痹。

照顾的老人中还有一位很特殊的奶奶,她每天基本不间断地吸氧,每次呼叫间隔不会超过10分钟,但基本没什么事,有时候甚至只是帮她拿一下遥控器,这让贾凇很恼火,后来贾凇就和小伙伴一起琢磨奶奶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猜奶奶可能只是没有安全感,想让大家多去看看她,然后大家就每隔一会就去看看,时不时和她聊聊天,后来,奶奶真的就不经常呼叫了。

奶奶很脆弱,上夜班的时候,走廊那么长,算上贾凇只有14个人,空荡荡,静悄悄,照顾奶奶的时候贾凇很害怕。贾凇给自己订了闹钟每20分左右提醒一次,去看奶奶需不需要帮助,还有没有呼吸,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就怕一不小有什么突发状况。

时间久了,爷爷奶奶们对贾凇很依赖。实习结束前奶奶身体不太好,贾凇和奶奶说,我们实习结束了,要回家一个月。奶奶说:“我快不行了,你们别走,不然我就看不见你们了,我会想你们的。”当时贾凇认为奶奶在闹脾气,哄哄奶奶就走了,等到再回来的时候,奶奶竟然真的去世了……听到消息的时候,贾凇觉着头皮特别麻,整个身上都僵僵的,特别伤心。现在也会偶尔想想,奶奶去世前没有见到贾凇,会不会觉着有那么一点遗憾。

经历了最初的磨练,现在贾凇走上了管理岗。但他说:“做护理员的时候,整天都在想着我什么时候可以去管理岗,我什么时候可以早八晚五,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再做这些事情,等到真的到管理岗的时候,却发现我竟然那么怀念那个时候,那么想回到那时候,那段日子是我长这么大,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认为可以给那些老人带来快乐我是幸福的。那种感觉是管理岗带不来的,只有在做护理员的时候才会有那种感觉,会为自己骄傲。”

养老人才,亟缺

今年9月,湖北省首个“养老硕士”班(老年护理方向)将在武汉轻工大学护理学院开课。该校护理学院院长张红菱透露,人才短缺一直是养老行业的突出问题,目前养老服务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多从家政转行而来,缺乏专业护理技能。

“按‘十二五’规划,我们需要有500万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但是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养老从业人员不足50万,持证上岗人员不足5万人。”杨根来说,从1999年全国第一个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学校算起,到现在,全国培养了不足5000名毕业生,全国养老服务专业在校生总规模不到4000人。

“人都招不齐,谈何专业人才!”谈起养老服务业,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如是说。护理人才、管理人才均奇缺,对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更是可望不可求。

在老年福祉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奖”表彰会上,河北仁爱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卫东、山东颐合华龄养老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美青等亲自出席,并为在校生设立了每年总计80万元的奖学金。覆盖面达到学生总数的52%。初衷也是希望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月薪低于3000,不会邀请我们老年福祉学院的毕业生去工作。” 武卫东在发言中肯定地说。“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强养老教育、养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谭美青说。

而不少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养老服务人才,在养老机构,都得到了企业的重视。老年福祉学院2008级毕业生徐然,就职于北京首钢实业有限公司老年福敬老院。2011年毕业后,从护理辅助岗——保洁员做起,现在已经是石景山区所有养老院中最年轻的护理主管。2009级毕业生王伟鹏,现在已经是北京怀柔联建老年公寓院长助理。

尽管如此,杨根来表示,培养出来的养老服务人才流失严重,“60%-70%的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不再从事养老行业。”

留住人才,真难

“上岗第一天我成为了一名基层护理人员。我是独生子女,区域卫生的清洁、消毒、整理等工作很让我头疼,11间屋子,那么长的走廊,不知为何,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好歹也是一个大学生,就来做保洁员,地位还没有四、五十的护理人员高。”徐然回忆自己最初的心路历程。

“毕业生都是二十多岁的姑娘、小伙子,要让他们整天为老人服务,真的很不容易。这也是我们为现在仍然坚守在养老岗位的毕业生颁发奖金的原因。”杨根来说,“养老人才紧缺,首先是观念因素。在传统印象中,养老院都是伺候人的活儿。在他们眼里,敬老院,养老专业就是跟老人打交道,做端屎端尿又脏又累的活。很少有人把养老服务当职业。”

杨根来分析,养老人才流失,其次是薪酬。去年学校11个专业中,养老服务专业的平均月薪不到3000元,而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平均月薪是4500元。

为何人才紧缺,薪酬还低?杨根来解释,目前养老行业缺少国家鼓励。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在做养老服务。企业的人力成本很高。按规定,养老护理员和老人的比例是1:3,也就是一位护理员照顾3位老人。有些养老院收取的费用标准是每人每个月两三千元,除去成本、企业盈利,能够发给养老护理员的工资,也就在两三千元左右。而且现在一些养老机构多是聘请四五十岁的护理员,也不愿意多花钱聘请年轻人。

杨根来认为,第三是职业升迁空间有限,影响了养老服务人才的发展。“在一些民办机构,干了很长时间,也许只是护理员,劳动强度大,上升空间有限,都使得一些养老服务专业的毕业学生,逃离了养老服务行业。”

期待更多政策支持

2013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去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虽然出台了各类指导意见,但杨根来对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目前的养老服务专业的招生情况。“去年,全国66个可以设养老服务专业的学校,成功招生的有44个。目前养老服务专业规模最大的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有400人,其次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校生有376人。去年,17所学校计划招生50人,招20-25人的有7所学校,不足20人的有3所学校,还有1所学校只招到1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长期照护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养老人才短缺却成为老年服务机构快速增长的瓶颈。”杨根来说,“首先,希望能加强政策支持,在入口上,让养老服务专业的高职学生也能免费入学,同时,疏通出口,给予从事养老服务专业的毕业生职业补贴,让他们有从事职业的荣誉感。其次,在学校办学条件上,给予独特的财政支持。最后,调整办学政策。”

虽然现实不如理想丰满,但每一个毕业后仍坚持做养老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已经像一颗颗火种,给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力量。就像老年福祉学院2011级毕业生陈洋说的:“我只是希望能尽我最大的能力给长者们提供一丝便利,我不奢求回报,只是希望当我年老的那一天,会有那么一群二十几岁青春靓丽的姑娘、小伙子愿意带着我一块玩耍,扶我过一下马路。”(记者 张春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