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所高校通报就业情况 商科、工科类学生比较“吃香”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职生很抢手 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
截至5月底,全市接收高校毕业生26052名,比去年同期增加384人,签约25993人。其中本科类院校平均签约率为71.33%,而高职类院校毕业生签约率达到83.81%。“这充分体现出社会对于‘高级蓝领’的迫切需求。”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陈洪伟说。
以浙江医药高等专业学校为例,该校的“生物医药”专业签约率超过90%,而在宁波大学的“红牌”名单里,“生物技术”专业赫然在列。对此,负责浙江医药高等专业学校就业工作的老师在会上调侃,“可能是我们学生学历比较低,要求没有那么高吧。”这句话引发了现场一阵哄笑。
陈洪伟表示,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说宁大的生物技术专业比不上医药高专的这个专业,宁大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不如医药高专这个专业的学生,其中的原因是这两类院校的定位不一样。
在通报会上有老师表示,从目前来看,本科院校都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但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是技术型人才。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一个白领的岗位常常是成百上千的人竞争,而一个技术型的工作却鲜有人问津,最终形成了本科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从专业对口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上手,并且对一线工作熟悉度很高,学生的就业定位也很明确———毕业后上一线。”陈洪伟说,“而本科类院校是以培养复合学术型人才为主,像生物技术这样的专业,本科毕业生更青睐进入上一级的科研院所或是大型企业的管理岗位,但社会职业的需求呈现的是金字塔形状,越往上走,职业的需求就越小、要求也越高,就业难度自然更大。”
“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学校应该改变一些课程设置,更多地让学生与企业、与社会接轨。接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从而提前进行自我的职业规划,不然就会有更多的孩子‘选错行’。”钱义林说,这两年,他发现许多年轻人在高考选专业时,总是想当然或者受影视剧影响,选择了一些热门专业,以为大学出来后就是白领、律师,就可以在写字楼里从事一些“高大上”的工作,很少理性地考虑自己适合干什么、这个社会缺少什么,直到通过4年学习出来以后,他们才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美容、营养、口腔医学等新型专业受热捧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据则显示,老牌的卫生专业如护理,助产,检验学科签约率相对偏低。而美容、营养学、口腔修复医学等近几年刚刚开出的新兴专业,签约率反而非常好。
“比如说美容专业。”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的老师说,“这个专业很有意思,真的近两年突然‘火’起来的。”实际情况的确如此,随着人们对美容、健康以及个人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新兴专业的学生受到热捧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营养学、口腔美容修复专业都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技巧性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往,这些专业市场比较无序。现在,这些行业越来越规范,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一下子大了。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刚刚进大学时一脸愁容,觉得以后没有前途。结果,经过3年多的专业与实践学习,进入职场,发现原来自己竟然是‘香饽饽’。”这位老师说。
思考:如何做好留人 这篇大文章
外省生源有10%的人3年后离甬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今年本科毕业生达到2751人。根据统计,已经就业的学生中41.66%的学生是在宁波就业的,基本与往年持平,略有下降。这里,还有一点需要关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说,“根据我们做的毕业生调查,3年后大概有10%的学生离开宁波”。他分析,前3年学生的就业是最不稳定的,这是因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太明晰,一般度过了3年学生留下来的可能就非常高。“这个比例其实也是比较高的。这也让我们思考职业的长期发展空间,怎么样把在宁波工作三年后的这些毕业生留下来。”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高职生初次签约率比较高,但不少就业工作负责人认为,毕业三年后,本科生工资涨幅要高于高职生。
提醒:考生选专业 要综合考虑
今年毕业生的签约率只能作为参考
尽管各个专业的签约情况差别较大,有些亮了“绿灯”,有些则被贴了“红牌”。不过,在钱义林看来,仅以今年目前的签约率为指挥棒来选择报考专业,也是不太靠谱的,而“只能是个参考”。
他认为,填报志愿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考生价值观的因素、分数因素、经济因素、就业因素、院校因素和专业因素等,仅以某一个因素来选择报考专业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比如说,前几年英语、法律等专业就业形势不错,于是这些专业的报考者有很多。几年过去,这部分学生现在毕业了,扎堆毕业导致这些当年的热门专业,今年的总体签约率反而较低。因此,高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能只盯专业,还要根据学校、地域进行综合考量。”钱义林说。
而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各个院校就业工作的负责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宁波大学负责就业工作的王老师说,前一段时间,他们走访了百家龙头企业,企业最看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她也认为,学生急需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不要总是将目光对准机关事业单位,在企业也能打拼出一片天地。(记者 苏钧天 通讯员 任社)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