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如何与就业实现“供需匹配”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说大学生就业是一盘大棋,那么这盘棋的胜负之变,可能从开局落子时就开始了。从部属高校到地方高校,沪上各大高校最近陆续披露《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作一纵横对比,可见其中共性—不论文理大类,还是细分专业,相应的就业局势有点“输赢”已定的感觉。
高等教育系统,招生毕业,一入一出,今天的专业就是明天的就业,学生多年所学若不能与社会发展大局“供需匹配”,走出校门就无法在就业市场上“适销对路”。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一针见血:“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不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就业难的境地吗?”
文理冷热正变化
文理分科背景下,近年来上海高考“文高理低”,在一本、二本分数线上,文科对理科的分差已拉大到数十分。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注意到,这种高考现象与当前的就业现象发生了不正常的“倒挂”。在考生和家长眼中,似乎学文科比学理科更轻松简易,于是更多选择报考文科或文理兼收专业,结果“趋之若鹜”、“水涨船高”,文科考生数和分数线逐年呈现涨势。但在“出口”一侧,令考生和家长不愿见到的事实是:总体上文科比理科更难就业。
以上海大学公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为例,对过去3年间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需比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文理就业的难易之差。按学科分类,其工学的3年供需比分别是4.58、4.4、4.66,也就是说,工科毕业生在最近3年内,平均每人有4到5个就业岗位可供选择。其它如经济学,则分别为3.27、3.39、3.46;法学为2.02、1.99、2.48;历史学为1.9、1.87、1.91;哲学为1.69、1.73、1.63。
从薪酬角度看,也有“文低理高”的迹象。上大2012届硕士毕业半年后的月均收入有点“悬殊”,高者超过8000元,低者不足5000元。较高的院系如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8704元、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8168元;较低的院系则有文学院4967元、社会科学学院4857元、外国语学院4604元。
当然,文理不同专业的供需关系也各有千秋。从今年沪上就业市场判断,曾经热火的金融业用人需求小幅下降;而随着实体经济回暖,制造业、通信业等行业用人需求有小幅增长。再如健康服务行业用人需求也日益增长,今届中医类大学毕业生就呈现供不应求局面。上海中医药大学春季校园招聘会上,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应届生约1000多人,而用人单位来校发布的招聘岗位超过2000个,且十分多元化。除民营医院、外省医院外,还有大量生物技术企业、药企,以及一批涉及养老、养生、美容、营养等领域的服务机构,因此康复、中药学、护理等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就很多。
前瞻排摸“调专业”
当被问及学校哪些专业更容易找工作,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徐迅的回答耐人寻味,“因为社会岗位需求增加,我只能说工科比较好,其他专业不便评论,说了会不会影响招生?”
在市教委主任苏明看来,大学生能否就业,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他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列为首要,其次是 “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较为充分和适合的就业岗位”,最后也要看 “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期望是否合理”。
以变应变—既然就业市场是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决策部门在专业设置上也应“以变应变”。 下转5版(上接第1版)前瞻布局,调整专业,既是高校提升知识创新和服务能力之需,也是高校服务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之需。因此,高校编制就业质量报告不光“往后看”,还得“向前看”。
目前,上海高等教育正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城市未来支柱产业,通过大范围、跨行业排摸需求,重点培育40个左右体现“国家队”水平的“支撑学科”,并启动生物工程、海洋科学、航空航天等“亟需学科”的学位点布局,加强软件工程等新兴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
从长远看,大学生就业成败关键就在于优化专业、强化人才。市教委透露,已开始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类型与结构,适度扩大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同时,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类型与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这些专业硕士以职业为导向,而非传统硕士以学术为导向。此外,在本科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培养“供需两旺”的实用人才。
“预警专业”辩证看
招生、培养、就业一盘棋,3个环节的“质量”直接挂钩。不少高校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就业状况相结合,让就业部门也参与到教学改革、学科布局及招生安排中,比如根据就业签约率进行减招、缓招甚至停招,当然也可扩招。对学科水平提升慢、社会需求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最后一步”可以直至调整撤销相关专业,相应减少其教学岗位数、人事编制数,以及各项经费投入量。
在市级统筹规划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也作出“亮黄牌”之举。上个月,市教委公布2014年度本科预警专业名单,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学等7个专业。其“上榜理由”在于,这些专业在全市各所高校中重复设置较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偏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偏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偏低。市教委表示,将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调整高校的专业招生结构,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原则上,高校如计划增设已列入预警范围的专业,将不予受理其专业备案申请。
当然,“预警专业”还需辩证看待。不难发现,7个专业中也不乏工科,尤其是信息相关学科,并非所有学校的这些学科都被“预警”,只是有些学校“一哄而上”开热门专业,培养质量却参差不齐,结果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又如社工、社会学专业人才输出,就可对接当前扩大至全市范围推行的“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在去年3区试点用人150名的基础上,今年17区县街镇计划招募798名“小巷助理”,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基层党组织书记助理等职。相关高校特色专业按需培养好年轻社区工作者,才可在不久将来切实解决社工年龄结构老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