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季到了,大学专业怎么选?院士帮你来支招!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
高考志愿填报季到了,对不少同学和家长来说,选专业并非易事。为此,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联合9家全国性行业协(学)会、10家高校,共同打造2022高招季“院士说专业”系列节目。大学专业怎么选,院士帮你来支招!11位院士轮番登场,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权威的专业解读,供考生及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考。
【材料类专业】王国栋院士:“钢铁人生”如何炼成
钢铁是坚硬的、冰冷的。但在“中国超级钢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的眼中,钢铁是随和、易于驯化、朴实无华、任劳任怨、克己奉公的材料。
在“院士说专业”节目里,王国栋院士提到,从国防建设到大国重器,钢铁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钢铁。”
早在1968年,王国栋院士去往鞍钢小型厂工作。当时小型厂二车间生产一种用于国产汽车前桥的周期断面钢材,由于技术原因,多个环节材料浪费严重,原本可以轧制出四个周期解放汽车前桥的坯料,成材率只有75%。
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的痛点,王国栋和师傅们改进技艺,使周期断面钢材的轧制取得突破性的进步,保证了成材率。
正是有了10年工厂一线的实践经验,王国栋逐渐了解了钢铁的生产流程,影响钢铁生产中质量、产量、成材率、效率、劳动强度等指标的因素,当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和世界钢铁制造水平。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韩国相继启动了探究晶粒细化极限的实验,王国栋院士带领团队,立足现有工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定位,创新提出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从实验室到钢厂再到应用,经过大量论证、测量、模拟、计算、实验等,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研制出了中国的“超级钢”。而超级钢的应用,不仅每年至少为国家节省数亿元的开支,而且有效地降低了资源消耗,减轻了环境压力,对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往事,王国栋认为,正是深入钢铁生产一线才让他了解了行业需求、痛点、前沿,才有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可以在创新工作之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之中解决问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找到科研攻关的方法。他鼓励年轻人说:“包括冶金工程专业在内的材料类专业,要求青年更是要在实践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知行合一的品质。”
面向未来,如何炼成新一批“钢铁侠”?
王国栋院士列出了一串知识和技能清单:拥有从工艺、装备、产品、服务全链条一体化创新的能力;要有用数字科学方法解决钢铁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倒逼探索重大理论问题的改进方案能力;要“不甘人后,力争上游”。
“钢铁工业向国家和社会奉献‘No.1 or Only 1’的产品。”他希望学习材料类专业的年轻人,要在科研学习之中培养创新精神,未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起投入其中,研发引领性的新产品,开启新一代的“钢铁人生”。(见习记者 杨洁)
【仪器类专业】尤政院士:上天下海,离不开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国防军事的“战斗力”,国民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又是一年高考季,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给考生和家长讲解什么是测控,什么又是仪器。
“测量是手段,控制是目标,仪器是工具。”尤政说。
古人用司南指路,今人用卫星导航,实际上,这些都是仪器。人们用测量认识世界,用精准了解自然。仪器类专业的研究,就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仪器类专业综合了计量、材料、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诸多交叉专业。
“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开辟了天文学研究的新纪元;正是由于X射线衍射仪的发明,人们才认识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发展。”尤政说。先进科学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和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
据尤政解释,仪器的制造水平和对先进仪器的需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科学仪器设备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尤政向记者举例,神舟飞船在发射过程中,需要测量与控制,飞船在空间的运行也需要各种各类的仪器来进行保障。另外,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以获取深海的环境的信息,“也是靠仪器来完成的”。
从上天到入海,尤政说,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进步的重大进展,往往是以实验仪器和技术方法的突破为先导。“我国智能传感器与微系统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中高端传感器还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卡脖子’障碍。仪器类专业是一门亟待更多学子投身、发展、贡献的学科专业。”尤政说。
尤政提到,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或许会让学生觉得,“学得比较苦”。因为这个专业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宽”。很多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往往在大四之前就已经学完了,但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的学生,在大四阶段也还在上专业课。
但尤政也强调,求学阶段的苦,是为了将来的甜。学生们毕业以后就进入了黄金时代,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都非常好,通常都会“供不应求”,很多行业“都需要我们去发挥作用”。
“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专业,你既可以做基础研究,钻研科学,也可以做一个服务社会的工程师,研究你所需要的产品。”尤政说:“在仪器类专业,你可以满怀美好的憧憬,利用你发明研制的先进仪器,探索人脑与自然的奥秘、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记者 张渺 雷宇)
【师范类专业】房喻院士:哪些人适合当教师
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房喻教授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笑谈“自己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要么是在当教师、要么是被教师教”。4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教过小学、初中,带过高中、大学,学生里既有中国学生,也有外国学生。
在66岁的房喻印象中,自己每一步成长,都有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农村,几乎找不到书可读,教师就是最亲切、最文明的代名词。”从小就对教师有着特别好感的房喻,高中毕业后如愿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之后,他还曾在留学归国时婉拒科研院所邀约,重返校园,回归从教道路。
“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房喻加重了语气:做教师很光荣,但责任更重大。“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当好教师。一位好教师,很容易把学生带到正道上,同样,不合格的教师也很容易就毁掉一个孩子。”在房喻看来,“发自内心的喜欢”是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
当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有寒、暑两个长假,社会尊重度高,这些都是越来越多人喜欢当教师的原因。“这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只有把好选拔关,将来才有更多机会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输送更多优秀教师,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报考师范大学,你不会后悔。”房喻对高考生说: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将来大概率会当教师,即便不想当教师,师范大学也不会耽误你——现在的师范大学,多数是多学科综合性师范大学,除了师范专业还有非师范专业。师范生比较特殊,毕业后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之后可以有别的选择。如果经过几年学习,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当教师,读研、搞科研或者工作,这些路子都是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更是有多种选择。
现在,很多的名牌大学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也愿意到中小学当教师。房喻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这些综合类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相比,师范生对教育的理解一定会更加到位。”同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一旦适应了岗位,学科优势也会很快显现,“这和师范毕业生的特点会相互促进,会使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素质能力更加优秀。”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对教师职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现在当教师真的不容易。”房喻笑言。在他看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学相长,否则就没有办法和学生沟通交流,没有资格教授学生。(记者 孙海华)
【农业工程类专业】罗锡文院士:现代农业工程颠覆你的想象
在微信昵称的设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称呼自己为“开直播机的老头”。自从1970年毕业后分配至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后,他与农机结缘了50多年。
罗锡文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说,幼时自己在湖南农村老家养猪,猪舍总是又脏又臭。而如今农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场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猪仔也可以住上高楼大厦。”最高的楼层达到了26层。不仅如此,每层楼都配备巡检机器人自动检测猪舍内的湿度、温度、CO2、SO2等环境参数,还能随时观测猪仔的生长状态,及时预警。
“农业工程类专业是一门独具特色,亟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交叉性学科。”罗锡文解释。它更是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罗锡文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运用农业工程技术实现了防洪、灌溉和清淤三大功能;现今无人驾驶插秧机一天能插60亩、无人驾驶水直播机一天能播100亩、采用无人驾驶旱直播机一天能播200亩。
“今天,现代农业工程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加强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融合与协调发展。”罗锡文说。
早在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团队基于智能农机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
“在农业工程领域,运用多种高新技术,实现了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长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的目标。”罗锡文说。
农业工程领域技术的更迭提升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深度。
以农业水土工程为例, 罗锡文介绍,学生需掌握农业基础知识、数理基础知识、水土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系统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水力学、灌溉与排水工程、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等。
农业工程类专业范围之广,包括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土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学科。在农业工程的课堂里,知识是瞄准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的。
“‘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是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罗锡文看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最好的答案。当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新一代年轻人的加入,提高农业工程科技的发展,加快农业工程建设。
“不知道50年或者100年后科学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我知道50年或者100年后我们还要吃饭,还要种田,还要农机。”罗锡文说。(见习记者 杨洁)
1 [2] 下一页 |